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 二、阿宫腔名考


  阿宫腔原是民间皮影演出的小剧种,于清末民初流行于富平、礼泉、耀县(现为耀州区)、三原一带。至今只有富平保留演出。它是秦声戏剧发展的一个流派,戏剧史专家称其为“北路秦腔”。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搬上大舞台,并把皮影“窝工腔”改称“遏工腔”。半年后,改名“阿宫腔”,并逐渐被确认。
  上世纪70年代末,有人把“阿房宫”作为阿宫腔的起源向外介绍,并据此认为阿宫腔起源早于秦腔,进而否认“北路秦腔”之说。因此我一直注意在史籍特别是戏剧史方面搜求有关“阿宫”之说的资料,令人失望的是没有片言只字可以佐证。相反,我更发现“阿宫腔源于秦阿房宫”之说与陕西秦声戏剧的形成与发展不符。更与中国戏曲源自民间而非宫廷的戏剧发展史相悖。此说不仅不能真实准确地说明阿宫腔剧种特色,更对人们研究、保护、发展阿宫腔艺术产生误导,使一个严肃的艺术研究成为无知的妄言戏说。仔细考究,从“窝工”到“遏工”,再到“阿宫”之变,实际是阿宫腔发展过程中的字音之变,时尚之变,源流之变,史实之变。
  出 处: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曾长安编著.—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