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二、阿宫腔名考 2.时尚之变


  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各地小剧种搬上大舞台时,正是火热又荒唐的大跃进时期,经济上大刮浮夸风,单纯的政治热情也使改名之风甚盛,所谓要彻底荡涤旧思想、旧文化的污泥浊水。处于激情燃烧亢奋状态的人们,改地名、改路名、改人名,已成为当时一种自觉的社会时尚。我周围的农家夫妇都把自己所生的孩子起名公社、跃进、钢铁、超英、超美等等,追风随时。初搬上大舞台的地方剧种也有改名的,但比改人名要冷静得多,大都不失其音乐特色、表演形式、流布地域的规范,更不会产生歧义。如板板腔改名弦板腔,线胡腔改名线腔。而这时“窝工腔”改名“遏工腔”,虽读音有方言和普通话之别,其意未变。但又改为“阿宫腔”,却大为不妥。它违背中国戏曲的命名习惯。全国现存的300多个戏曲剧种,其命名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以发源地、流布地命名。如昆剧(江苏昆山)、京剧(康熙、乾隆之际盛极北京)、豫剧(河南)、赣剧(江西)、湘剧(湖南长沙、湘潭)等;二是以音乐特色命名,如碗碗腔(以铜小碗击节)、弦板腔(以弦子和板子为主奏)、柳琴戏(柳叶琴主奏)、嗨子戏(演唱先起嗨子)等;三是以地名、音乐、表演形式等组合。如河北梆子、商洛花鼓、关中道情等。而以一个古建筑物命名,只有“阿宫腔”一个剧种。改“窝工”为“遏工”是求雅致,再改“阿宫”,纯属附和时尚。秦始皇虽有暴君恶名,却正好迎合为秦始皇翻案的政治时尚,否则,谁敢用耗尽民力财力,为暴君骄奢淫乐的建筑物来为一个新搬上舞台的地方剧种命名。就这样一字之移,遂附合一个宫女之歌的传说,再有内侍、宫女遗音的穿凿,更有项羽火烧咸阳、宫女逃至民间的联想,真是欲大其名,何患无辞,用阿房宫来证明阿宫腔的悠久,用剧种改名来响应为秦始皇翻案的新潮,谁敢不服!改名时尚,笑柄多矣,此实是当时政治气氛下异化的社会时尚之一。
  其实这种宫女内侍遗音之说是经不起推敲的。秦宫女的幽怨唱出凄越之音,那未央宫、大明宫等封建王朝的深宫哪个不是怨女悲声,何独阿房!何不称未央腔、大明腔?内侍去势后的尖嗓确已不同常人,而戏剧舞台的假嗓又有夸张,不是内侍日常生活的真实状况。试想,一个皇宫内整天只是内侍宫女的吚呀呼应,还不把喜听莺声燕语的皇帝烦死,哪有什么欢乐可言!而把一个源自民间的生活之音、原生之音和内侍生理异变之音联系到一起,也根本违反艺术源自生活,由大众创造的基本规律,更破坏了遏工腔优美的音乐形象,已无雅致高贵可赏可爱。
  出 处: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曾长安编著.—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