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 四、阿宫腔的发展


  阿宫腔可靠的演出史料有100多年。在清末流行于富平、耀县、蒲城、大荔、渭南、临潼、高陵、三原、乾县、礼泉一带,以富平、三原、礼泉一带演出最盛。从道光到光绪年间,一直有多个民间皮影班社在乡村演出,1911年兴平与礼泉交界处的店张村灯影舞台即有“高画清诗见槐里,小调窝工出礼泉”的对联。道光年间,富平曹村陈展中(1803—1898)皮影班社即在乡间演出,这是阿宫腔剧种有记录的最早班社,陈展中应是遏工第一人。他的皮影“签子”功夫精湛,又能自编自演,民间传说其演戏非常认真,激动时,唾沫星子溅湿皮影前幕。其后仅富平一地就有金马驹班、金盆子班、玉石娃班、董相公班演出,从其艺名金、玉、石马等字眼中,可以想见其不同凡响的演唱技艺。特别是华朱乡页坡失明艺人樊相公红极一时,可吹唢呐曲牌300余种,教授生徒10余人。1905年,城关乡谢村李香亭、李新魁收留因饥荒流落富平的礼泉阿宫腔皮影艺人有娃子(李正启)、乔娃子(胡宝成),一直到民国初年。王寮镇董村段天焕偷跑离乡,在底店投乔娃子戏班学艺。这一时期在富平演出的皮影班社,还有长于皮影雕刻的樊春歧艺人,施家乡东胡村顺景子班社、王仓班社等。后段天焕学成后在富平连城领武观石家戏箱,组成班社演出。他唱念挑签演技俱佳,并以道白流利、锵音雄浑、念做幽默、灵气十足而一举成名,艺名“焕子娃”的阿宫腔演遍渭北城乡。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渭北仅存段天焕领演的一个阿宫腔皮影班社。1952年皮影社易名“民乐皮影社”。1956年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调演大会,演出《赠绨袍》《观表》《翦梅鹿》《三霄坐洞》等剧目。这是阿宫腔第一次走进城市。72岁的雕刻艺人樊春歧向大会献出珍藏皮影及刻制工具数十件。1958年,贯彻省委、省政府把小剧种搬上大舞台的指示,富平剧团聘请段天焕为艺术指导,把皮影阿宫腔剧种搬上了大舞台,阿宫腔走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阿宫腔从1958年搬上大舞台,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它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出 处: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曾长安编著.—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