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府谷二人台艺术 上》 第三篇 音乐概述













  府谷二人台音乐是多元素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是府谷二人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范畴有“山曲”、“爬山调”,民间吹打乐、佛道教音乐,此外,还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一些曲牌音乐。下面简述几种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二人台音乐现象。
  一、剧名及曲名特点
  府谷二人台主体分为唱腔和曲牌两大部分,在曲牌部分中又分为丝弦曲牌和吹腔曲牌。唱腔音乐包含着一剧一曲,曲剧同名,多剧一曲,一剧多曲。曲牌音乐基本上是一曲一名。
  曲牌有60多个,其名称有两种特性,一种是一曲一名,一种是一曲多名。一曲一名的占大多数,一曲多名的主要是因为流行地域的文化差异,使之名称叫法不一。如:《双飞雁》就在府谷县境内有两个名称,中西部地区叫《双飞雁》,东北部地区叫《西江月》。还有一种是对名称理解上的差异,因为二人台音乐基本是来源于民间口传,口传艺人文化功底较差,说不清名称的含义和占字,使得一些曲牌出现了很多音同字不同的名称:如《巫山颠》,有些地方还叫《五三点》、《五山顶》、《巫山顶》、《雾山顶》,不过名称只是主体的一个代号,无论哪种叫法,其内容没有改变。唱腔音乐有80多个,其特性基本上是一曲一剧,曲剧同名。在二人台音乐中,每一个曲子都有一个名称,有些名称既是曲名又是剧名,如《走西口》、《碾糕面》、《打樱桃》等,均属于曲剧同名的范畴。有一部分是专曲专用,一曲多用,一剧多曲,但这类曲子占少数。如《五哥放羊》、《打金钱》、《打秋千》、《牧牛》等,这些曲子既属于曲剧同名的范畴,又属于专曲专用的范畴。这里讲的专曲专用是指这些曲子别的唱词不便于套用。还有一部分曲子属于一曲多用类型,这部分曲子结构较为规整,均为四句式和两句式,没有扩充乐句和衬词,多数为四分之四和四分之二节奏。如《红云》、《十爱》、《转山头》、《跳粉墙》、《挎嫂嫂》等。这种类型的曲子在很多传统二人台剧目中套用,而且在很多新编二人台剧目中也常套用,成为二人台音乐中的万能曲调。在一些大型二人台剧目中,为了不让伴奏、唱腔音乐感到单调,力求更准确地表现剧情内涵,在一部戏中需要套用很多二人台曲子来完善。如《方四姐》,尽管《十二月忙》是它的专曲,但仅靠此一个曲子来塑造一部大戏,肯定不能把剧情表现完美。因此,套用了《红云》、《思妻》、《十爱》等一些通用曲子。
  二、唱词句式与乐句的关系及特点
  音乐句式是构成音乐特色的基本要素,府谷二人台唱腔音乐是由诸多不同句式结构的音乐段子所构成。乐句结构有两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多句式。而两句式、四句式唱腔占大多数,三句、五句、多句式唱腔相对要少一些。
  最典型的两句式音乐有:《打酸枣》、《种洋烟》、《半斤莜面》、《掐蒜薹》等等。
  两句式、四句式唱腔与府谷二人台唱腔音乐的句式与唱词的句式密切相关,往往是唱词的句式左右音乐的句式。多句式唱腔更是如此,拥有较大的随意性,给表演者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代表性唱腔有《打秋千》、《拜年》。如《打秋千》中的表穿戴,整体结构为多句式中的五句式,但在第四句中由于唱词增加,音乐也随之进行自由反复。形成了五句式中的扩展句式结构。
  这种在同一乐句中自由反复的扩展句式结构,在其他剧目的唱腔中也存在,如《拜年》中的第三乐句,通过在同一乐句的两小节中自由反复,便于表演者表述出元宵节的更多景致。
  在二人台的不断传承发展过程中,艺人们为了使行腔更加优美,音乐更加动听,更能贴近剧情,更能吸引听众,很多唱腔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加了花腔,一个乐句由传统的五字、七字、十字扩展为若干字,有时竟达三四十个字。如《惊五更》中的一段唱,按常规属于四句式十字句唱腔,即在起、承、转、合的音乐结构中,曲式为很规整的每一个乐句四小节十六拍结构,但由于第四个乐句中的唱词由十字句猛增为四十四字句,为了将这些唱词在一个乐句的十六拍子中全部摆进去,只得采取扩充音符的办法,将第四乐句第一小节后两拍至第三小节的所有音全部扩充为十六分音符。
  这类有着“填满腔”和扩充句式特点的唱腔,一方面能充分展示表演者的演唱技巧,另一方面给唱腔注入了新的表现活力,从而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影响。类似这种结构的唱腔模式,已在二人台演出团体的剧目唱腔中广泛应用,如:《走西口》中妻子叮嘱丈夫出了门应注意事项的一段唱腔,传统唱词是:
  吃饭要吃滚,不要吃生冷,你要吃下病,谁把你照应。
  经过扩充以后的唱词是:
  吃饭哥哥你要吃熟,(这里的“熟”要读作“shou”)
  生饭冷饭哥哥吃上不呀不美口,
  出门在外你吃下一个头疼脑热不好活活你要难过下,
  异乡孤人你叫人家谁把哥哥你来侍候。
  这两段唱词前者简洁明了,表现出丈夫出门妻子牵肠挂肚的深切情感。反过来讲,由于单句唱词较少,不利于音乐的进一步展开。后者将唱词扩充了一倍之多,增大了音乐的表现空间,充分体现出女人天生那种深情细腻的内心世界。《害娃娃》也是如此,传统唱词也是四句式五字句结构:
  怀胎四月八,女孩儿害娃娃,酸毛杏儿甜葡萄,吃上三两把。
  经过加工后的前两句唱词与传统唱词没有区别,第三四句扩展了唱词。扩展后曲调的总时值没发生变化,但是在旋律的应用上增加了音符的密集度,使旋律变得更加华丽优美:
  这种唱词和旋律上的扩展变化,生动地描述出妻子所想东西的味道、品质。也就是说,她想要吃的酸溜溜沙果果必须是新鲜的,水灵灵脆铮铮的,酸中带甜而又发凉的。通过这种形式的渲染,把女人们害娃娃时(妊娠反应)那种挑食、厌食的不良生理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在一些多段唱腔中偶尔出现几句华彩乐句,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音乐表现规律及过门特点
  “府谷二人台”音乐源于各种民间音乐,早期风格各异,版本很多,每一首曲子基本没有特定的模式、固定的曲凋。1953年,二人台艺人丁喜才被聘请到上海音乐学院当民间音乐教员,当时他不识谱,给学生示范教曲子只能用口打哼哼,或是用他那架民间自制的小扬琴敲打调子。他在讲台上敲打,学生们在下面记谱。据当时的学生鞠秀芳回忆,“他唱的调子一遍与一遍不一样,同一乐句同一拍子中的音符,上一遍是g下一遍变成d,上一遍是前十六,下一遍变成后十六。起初学生们无法记谱,当弄清他的变化规律后,发现丁喜才老师尽管不识谱,演唱的曲子前后不一,但他的不一样是在调式音符中‘随意’变化”。从这种角度讲,“随意”应该是府谷二人台演唱、演奏中最重要的表现技巧和最高境界。
  同一个曲子有很多种演唱方式和版本,是二人台在长期的“随意”演唱中滋生的艺术结晶。在传统二人台的演唱和演奏中,只要调式音符不改变,之外的装饰音、经过音可在旋律的运行规律中任意变化,这样可有效地避免同旋律多次重复,减轻观众的听觉疲劳。以《五哥放羊》的第一乐句为例。
  以上仅仅是五种随意变化的例子,实际在众多的演唱群体中,演唱的风格、特点五花八门,只要掌握了它的演唱规律,就能变化出很多种不同风格的优美旋律。
  二人台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诸多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民间音乐,经过漫长的传承和演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表现规律,这种表现规律主要体现在过门和每一个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在所有的民间音乐中,一般每个乐句的最后一小节为二分音符或全音符,二人台音乐中把这部分长音融入了过门,如徵调式,最后一个音为全音符,过门即为:55765·7675,最后一个音为二分音符,过门即为:5·7675。如果是商调式,最后一个音为全音符,过门即为:22352·326;最后一个音为二分音符,其中的过门为:2·326。依据这种规律,可以把二人台各个调式中最后一小节中的小过门归纳为下列旋律:
  上例只是一部分主流过门,而在不同的乐句中还有很多不同的音型,不同节奏型的大小过门,如:
  当掌握了二人台的表现规律后,甚至有些非二人台类曲目也能演唱出二人台味道。以《东方红》为例:
  四、几种乐器的演奏特点
  二人台的每件主奏乐器演奏的方法是否得当,是构成其风格、味道贴切与否的重要因素。府谷二人台文场的主奏乐器有梅、四弦、三弦、扬琴、京阳胡(中音板胡)五件。其中四弦和京阳胡是拉弦乐器,扬琴和三弦是弹拨乐器,梅是吹管乐器。它们各有各的演奏特点,而且有的特点根本无法用音符和文字记录,只能在实际演奏中自我体会,寻找感觉。
  四弦是乐队中的主奏乐器,演奏时弓子的运用与二胡基本相似,而左手按弦的方法与二胡却截然不同,演奏四弦时左手的按弦部位是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第三关节处,小指的第二关节处。京阳胡的运弓和按弦方法与四弦基本相似。集体演奏时四弦走的基本是主旋律,京阳胡走的是主旋律八度以内的反向音程,即四弦走在高音区它走在低音区,四弦走在低音区它走在高音区,故曰“打京阳”也称“打阴阳”。例如《碰梆子》中乐器的演奏方法。
  从这种表现特点可以看出,民间艺人虽然不懂得曲式、调式、音程、声部,但是在实际演奏中融合了这方面的因素。如两个声部的音程关系:第一小节有大三度,第二小节有八度,第三小节有纯五度、八度、大六度……这两个声部中的音程关系如果与扬琴的低音、三弦的中音、梅的高音结合起来,自然就形成了和弦的根音、三音、五音、冠音,连贯起来就是一个很自然的和声声部。二人台乐器里三弦的定弦与其他标准三弦的定弦存在着一音之差,前者是:子弦(外弦)bB、二弦(中弦)F、老弦(里弦)C。后者是:外弦C、中弦F、里弦C。如果以F调为基准调,二者分别是:415、515。二人台三弦演奏在激情处常常采取“扫弦弹法”,即弹或挑均同时拨三弦,也就是和弦。如:第一把位食指按子弦,即为5 1 5,也就是缺了三音的正三和弦第二转位;如果采用标准定弦法,在第一把位上不便弹出属七和弦音效。
  五、对民族音乐的贡献
  “府谷二人台”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艺术形式,同时,府谷二人台也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音乐素材,有些素材经过音乐家们精心编创,已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名曲。如《卖扁食》:
  20世纪60年代,广东作曲家茅阮将这首仅有二十四拍子的二人台曲凋创作成为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新春乐》:
  20世纪70年代,中国著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创作长征组歌《到吴起镇》,笛子引子的音乐素材就是府谷二人台的《偷南瓜》。
  马玉涛是山西保德县马家滩人,家乡与府谷县城一河之隔。她从小在府谷县城的荣河书院读书,学会了很多唱秧歌(二人台)曲调。参军后作曲家们根据她演唱的家乡曲调创作出了《看见你们格外亲》。中国非常驰名的民族器乐曲《金蛇狂舞》与二人台曲牌《倒八板》属于同一旋律。从这种意义上讲,二人台不但是秦、晋、蒙、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全国乃至世界的民间艺术瑰宝。
  出 处:府谷二人台艺术/郭侯绪编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