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关中皮影》 第一章 关中皮影的生存空间与流变分布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事物都生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空间,不同的生存环境孕育出千差万别的物种生态。各种文化艺术也如此,生存于各自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并形成其独特性,不同的自然人文空间孕育着千姿百态的文化艺术种类和形态。皮影艺术生存在与其相适宜的自然人文环境中,陕西关中大地特定的自然人文空间孕育出独特的关中皮影,而关中皮影在同是关中大地的各个地区,由于受不同的地理、文化、方言、民俗等影响,产生了多种声腔流派,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如富平阿宫腔、华阴老腔、华县碗碗腔、西府碗碗腔(灯盏头碗碗腔)、咸阳弦板腔等,它们都与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或曰生存空间紧密融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征。
  本书涉及的关中皮影戏流派和皮影戏艺人主要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华县皮影戏(碗碗腔)、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秦腔(借用大戏声腔)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灯盏头碗碗腔等陕西省关中地区的皮影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第二批)的华县碗碗腔皮影戏艺人潘京乐、刘华、魏金全,华阴老腔皮影戏艺人王振中、张喜民;还涉及关中影戏其他班社组织及影戏艺人,以及关中皮影雕刻艺术和代表性雕刻艺人。②
  关中影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声腔及传承人:
  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关中影戏
  注:从影戏声腔角度看,上表中有重复现象,现归纳其属于关中影戏的声腔为:阿宫腔、老腔、碗碗腔、弦板腔、秦腔。
  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第二批)的关中影戏艺人
  潘京乐:男,78岁,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碗碗腔皮影戏;
  刘 华:男,64岁,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碗碗腔皮影戏;
  魏金全:男,43岁,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碗碗腔皮影戏;
  王振中:男,70岁,陕西省华阴市华阴老腔皮影戏;
  张喜民:男,60岁,陕西省华阴市华阴老腔皮影戏;
  李育亭:男,43岁,陕西省乾县弦板腔皮影戏;
  丁碧霞:女,63岁,陕西省乾县弦板腔皮影戏。
  [注释] ①注:A.本书的田野调查材料均来自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皮影戏田野调查陕西组及梁志刚另行考察笔记(时间:2004—2006年;成员:梁志刚、孔美艳、张勇凤、杜冰、王子荣、江佳伟),下均简称“中山大学陕西组田野调查笔记”。
  B.本书照片除另有注名的外,均系中山大学陕西组田野调查成员在2004—2006年拍摄,恕不一一注明。
  C.本书“皮影”包括“皮影戏”和“皮影影偶”两个概念。
  D.本书中艺人的年龄除详细注明的外,均为作者2004—2006年考察期间记录的年龄。
  ②:互联网: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 297946. htm
  http://www.mcprc.gov.cn/xxfb/xwzx/whxw/200801/P02008Ol03376152117443.doc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4月25日 来源:文化部网站
  出 处:关中皮影/梁志刚著.—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