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南端公》 第三章 陕南端公戏的表演特征 二、陕南端公戏的表演特色















  
  陕南端公戏的表演动作主要来源于傩舞的舞姿动作。
  端公戏的表演动作比较简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程式化动作,有不少类似拳术和戏曲动作的舞姿。步伐自由而少规整,常用的有“左右踏步”“大小八字步”“丁字步”“踱脚”“搓步”“平步”“前后点步”“半蹲”“平步旋转”,舞步迅速而多变。表演到高潮时也有“腾跃”、“蹦窜”“翻滚”“旋转”等一些带技巧性的动作,还有类似戏曲“亮相”的造型和片刻停顿,强调动作的力度感。演员在表演时还遵循对称、方正的程式向2个或4个方向重复一套动作,让四周围观的观众都能看得见,据陕南端公老艺人的介绍,端公戏舞蹈已渐趋程式化,舞蹈动作有单插翅、双插翅、手拨摇摆步、单金、双金、起飞式、大团圆、滴水舞等。
  端公戏的舞蹈,除大量吸收民间舞蹈与其他戏曲的动作外,继承了古老巫舞里的基本舞步,即夏禹祭祀的舞步——“禹步”。巫师们称为“踩八卦”“踩九州”。“踩九州”是开坛戏与正戏中常见的舞步,借用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与中宫9个方位,用古代9个州府地名结合编成的舞谱,是巫师必须掌握的基本舞步。巫师称乾、坎、艮、震4宫为“阳”,巽、离、坤、兑名为“阴”。阴、阳各宫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和山泽。即:乾为“天”、坤为“地”、巽为“风”、震为“雷”、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手势是无声的语言、丰富的舞蹈语汇。巫舞的手语极其丰富,据有关专家调查不下200种,想象力十分丰富,充满神话色彩和浪漫激情。端公叫手势为“手诀”“手挽”,傩仪时,是作为人与神、神与鬼、鬼与人相互沟通的媒介、表情达意的图像标记。陕南等地流传的一般为天罡诀、天煞诀。主要是“五雷诀”“八大金刚诀”“阴桥阳桥诀”“阴九楼阳九楼诀”“五台山诀”“王莽二将诀”“三元将军诀”“大金刀小金刀诀”“铜锤铁锤诀”“观音座灵诀”“灵台诀”“独角将军诀”“开山诀”“土地传城诀”“五猖诀”“八大天师诀”(8个)“开路诀”“塞鬼诀”“绕兵指路诀”“捆鬼诀”“船头公诀”“二路诀”,等等,各地叫法不一。
  脚踩阴阳八卦,手舞各种手势,难度很大。正如端公所说:“玩诀”并不容易,心想、嘴念、手做、脚盘(跳),一招一式都有路数,否则就会乱了手脚。手势一般有色、按、屈、伸、拧、扭、旋、翻8个环节。
  傩戏舞蹈的步法除通用“罡步”“禹步”外,主要有“龙摆尾”“横跳步”“筛米花”“尖尖步”“鹰点头”“犀牛望月”“跳脚”“碎步”“跨步”“小跨步”“大跨步”“半边天”“大团圆”“蝴蝶担水”“凤点头”“梭子步”“跺步”“搓步”“矮子步”以及“虎跳”“打旋子”“翻筋斗”等。
  端公戏的舞蹈动作大量吸收民间舞蹈的动作,丰富了表演技巧,逐步走向生活,表现生活,表现人物的个性、人物所处的环境,比起傩仪舞蹈进了一步。虽说傩戏舞蹈动作杂七杂八、东拉西扯,但乱中有序、跳中有规,也体现掌坛师的严格把握和遵循师训的传教。在发展中吸收新的动作,时间一长,自然地染上了“神味”,变成了端公戏舞蹈不可少的动作,也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出 处:陕南端公/王继胜,王明新,王李云编著.—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