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南端公》 第三章 陕南端公戏的表演特征 一、陕南端公戏的演出程序
















   
  流传在陕南地区的端公戏,其演出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开坛戏、正戏、插戏。开坛戏为酬神、送神,表示对祖先、神灵、先师的祈求和忠诚。开坛戏时要设置“香案”,挂上“三清图”和“司坛图”。演出时,演员要净手,焚化纸钱,燃放爆竹,跪在坛前叩首礼拜,用手蘸着水,轻弹于地,嘴里念着历代神灵、师祖的名字、咒词,祈求保佑并宽恕在演出中的失误。然后三叩首、爆竹齐鸣之后,轮流喝下“敬师酒”,才开始演出。演出结束,也要举行类似的仪式。端公戏里的法事内容为“开坛礼请”“发文敬灶”“行坛洒净”“立楼点兵”“搭桥”“放兵”“安营扎寨”“开红山”“收兵招魂”“上熟”“造船”“打火送神”。陕南有人把“请圣”“发文”“扎寨”“搭桥”,叫做“阴戏四大坛”。各地方言不同,称谓各异。
  陕南端公戏依附的傩祭活动,目前已集中到为愿主“还愿”,禳灾纳吉的形态。“还愿”是针对“许愿”而言的,某家有事,祈祷神灵护佑或“叩以戏文届时扮演”就是“还愿”。“还愿”是热烈、隆重的祭祀民俗,端公戏就在“还愿”仪式中表演。端公开坛戏有“四大坛”“八小坛”。“四大坛”是“开坛”“发文”“立楼”“搭桥”。“八小坛”为“领牲”“上熟”“参灶”“招魂”“祭船”“和坛”“投表”“送神”等。祭祀的繁简要根据“冲傩”“还愿”的要求来确定。陕南庆坛戏有时多的要连续7天。
  法事完毕就是开坛出戏,由掌坛师主持。掌坛师下围罗裙,身穿法衣,头戴五岳帽,左肩搭牌带,右肩插打神鞭(兵马),左手拿牛角,右手拿师刀。迎神灵作证,去请“开山将军”来打开梅山洞门,请出戏(神)。“梅山将军”不知去路,掌坛师指引他去请“梅山神”。传说“梅山神”掌管“梅山三洞”的钥匙,只有她才能打开上、中、下三洞的“锁”,“搬”出24或36戏(即24或36个面具)来。“搬”即请的意思,表示虔诚严肃。洞门打开,请出来的戏是演给活人看的,所以有人叫它为“阳戏”,把傩坛祭祀叫“阴戏”。“阳戏”主要是娱乐性的,是端公戏的主要部分,即正戏。正戏分全堂戏和半堂戏,全堂戏36出或24出戏,半堂戏12出戏。正戏中插入一些节目叫插戏(杂戏),而把插戏放在正戏后表演的叫后戏。正戏和插戏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演义、民间故事、戏曲剧目。剧目可分5类:①神话传说类:如《八仙祝寿》《槐阴记》《韩湘子渡妻》《鸿雁传书》等。②历史演义故事类:如《桃园三结义》《薛仁贵征东》《平贵回窑》《包公铡美》等。③改编故事唱本类:如《三娘教子》《借尸还魂》《百罗裙》《梅龙戏凤》等。④农村生活小戏类:如《苏妲姐选婚》《张少子打鱼》《张浪子薅豆》《幺八讨小》等。⑤戏曲剧目移植类:如《孟丽君》《东吴招亲》《六郎斩子》《关公斩貂蝉》等(各地方言不同,戏名称谓也不同)。
  端公戏的演出单位是“坛”(小型戏班子),掌坛的是“司坛”(或掌坛师),是有声望的端公,他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一个坛少则六七人,多则10余人,全为男性。演员多是掌坛师的徒弟,也有临时邀请来客串的。他们演出一般需“还愿”的主人邀请才去。演出的剧目一般根据主人家的经济状况来决定,演出全堂戏或半堂戏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有的地方,如果是“驱邪”(除鬼祟)、“茅人替死”(还“人头愿”,为病人祈求早日病愈),就不唱“愿戏”,而只作法事。就是“愿戏”演出,也有一些规定,小孩病愈“还愿”,以及60岁以下的人的“寿愿”,只演半堂戏,据老艺人说是怕他“折寿”。“吉愿”和60岁以上的老人的寿愿或庆坛才演出全堂戏。
  出 处:陕南端公/王继胜,王明新,王李云编著.—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