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南端公》 第十八章 汉中市民间文化的继胜现象 一、打造陕南文化航母


















      
  ——“王继胜现象”初探
  汉中市文联秘书长 刘诚
  一、打造陕南文化航母
  我们不可能进入水晶的结构并猜测它们形成的真正原因,但就所看到的水晶体而言,无不晶莹剔透,每一个立面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采访手记
  对汉中而言,王继胜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20世纪90年代,正是这位开拓型企业家,以巨大的勇气将一家在商潮冲击下惨淡经营、步履维艰的县级国有新华书店一步步带出困境,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从而成为轰动一时的汉上风云人物!进入新世纪以来,王继胜带领这家知名企业,继续围绕“文化”2字大做文章,奋力探索多元经营新路,在文化产业的广阔领域内连创佳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的汉中中心新华书店,拥有6个独立的由中心店控股的经济文化实体,固定资产由1991年的77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1300万元,增长16.9倍。以新华宾馆为龙头的三产年销售收入高达300多万元;陕西盛达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业务已全面启动,年实现销售收入800多万元,后又在青海省西宁市建立了近百亩的园林工程公司,已成为汉中市最大的文化产业集合体。在多年的实践中,培养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干部职工队伍,职工队伍的经营理念、服务水平、业务能力显著提高。汉中中心新华书店1997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03年2月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创佳评差最佳单位,2001年被评为陕西新闻出版系统陕西百杰单位,连年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创佳评差最佳单位、治安模范单位。随着一系列重大举措的逐步实施到位,一个功能齐全、优势互补、拥有强大造血功能的“新华号”文化航母编队已具雏形,创造了引人注目的“王继胜现象”。
  “王继胜现象”是一个象征性的事件,不只标志着这家知名文化企业为汉中人守住了一方精神的净土,而且一改文化长期以来在经济力量挤压下的弱势形象,重塑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信心,对于人们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文化,去拓展新时期先进文化的生存空间,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有一支功能强大的文化航母编队是文化事业的幸运,羸弱的文化从此获得形体,得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毫无愧色地面对世界;它本身是文化的,同时又可以搭载多种文化需求,成为搏击市场的最佳平台!
  爱拼才会赢
  王继胜1951年出生于洋县黄安镇的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参军,先后在东北服役7年,1976年夏复员后,被安排在洋县新华书店工作,做了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图书发行员。这位从小就吃惯了苦,又在部队干了7年的硬汉,非常珍惜这一工作,他常常挑最苦、最累的活干,除了完成书店本分的工作,还帮助别人干。为了送图书到山村,他常年用自行车带着农村最需要的读物,奔走穿梭在山间小道,整个洋县41个乡,每一个乡的沟沟道道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村村户户的群众都知道他,亲切地称他为“送书郎”。
  他为群众送书,又当义务教员,很快成长为洋县新华书店的业务骨干,继而又被推举为主管业务的副经理。在任副经理的一年半时间里,他又根据多年的钻研,独创了“图书发行码洋柜算法”,被汉中地区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区新华书店推广。由于出色的工作,很快调任汉中市(今汉台区)新华书店副经理,并于1992年升任经理。
  汉台区新华书店是1972年由当时地区新华书店分离出来组建的一家县级国有书店,原址在汉中市青年路口。当时全部固定资产不足8000元,12个职工,守着3间2层木板楼,一楼营业,二楼办公,共六七十个平方,上楼时楼梯直响,年营业额不到10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店根据上级精神,突出发行重点,严格纪律,健全制度,加强基础建设,至1987年9年共完成图书销售额935万元、2000万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多方努力,城建规划部门批准,省店投资63万元,在北街口建成5层1800平方米的集营业、办公为一体的大楼,完成了从东大街151号到北街口的搬迁。但由于受旧体制的束缚,难有更大的作为。王继胜走马上任经理之后,适逢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浪潮,各行各业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日趋明显,重物质享受、轻精神修养的消费主义势头迅猛升温,对一个以经营图书为主要内容的特殊行业而言,这种情况无疑是严重的挑战。当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发行渠道的增多,特别是二渠道的经营者,经营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于是大利大于、小利小干、无利不干。有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甘冒坐牢杀头的风险,于是一些封建迷信、凶杀暴力,甚至思想反动、格调低下、色情淫秽的书刊不绝于市,有关部门多次打击,仍难以阻遏其传播的势头。强大的冲击,使国有图书发行主渠道受阻,全国相当大一批新华书店经营惨淡,跌入低谷,不少新华书店的图书柜台日益萎缩,只好更换店门,—些有名的大书店也是每况愈下,可怜的图书不得不给别的商品让路,成为全国国营书店的一大趋势。与此同时,迫于市场的巨大压力,图书品位也一路下滑,只重时尚性,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宗书轻一般书,农村图书荒漠化日益严重,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国有书店的经营,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严峻课题。面对严峻的局面,这位从参加工作起就在图书行业摸爬滚打的硬汉并未被吓倒,1992年9月12日,也就是任总经理的当年,他带领书店新一届领导班子等成员,赴四川广元、遂宁、达县等7县市新华书店“取经”,取回了只有2个字的“真经”,那就是“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新华书店的唯一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化压力为动力,抓住机遇,打好翻身仗。在王总亲自主持下,书店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汉中市新华书店转换内部经营机制方案》,于1992年11月13日在业务部门人员会议上讨论通过,并逐步配套完善,开始了一个10多年时间的改革时期。
  他们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打破原有用工制度,实行了优化组合的全员聘任制,并废止了原有行政事业工资及分配制度,全面推行了以业务等级工资、年功工资、岗位技术职务工资、福利工资为标准,以百元含量提成为基础的新的四合一的新工资制度,并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进行完善。他们还大胆改革了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双轨走路,坚持以主业为主多种形式经营,强化市场意识,增强主渠道竞争能力,企业牢固地树立起面向市场、向市场要效益的经营理念,变被动经营为主动经营,同时确立了“三高一大”的图书营销战略,即围绕市场大力丰富图书品种,力求以高品位、高层次、高质量、大众化图书占领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提出了“立足书业求生存、走出书业谋发展”的战略发展新思路,遵循“开放兴店、改制活店、三产强店”的发展模式,采用多元化、股份制等多种办法,大力开发第三产业,为拓展企业的生存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文化并不是只有文化,也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站在边缘向中心眺望的看客,文化也是生产力,关键看你能不能找到它自身的生长点,只要找到了这个增长点,文化也可以面向市场,成为生产力的精锐部队,为社会创造出滚滚财富。改革理顺了企业内部关系,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给汉台区中心新华书店带来了活力,从领导到一般职工,工作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人人争创效益、争创一流,昔日死气沉沉的书店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营的图书品种达到2万余种,与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和36家发行所及省级发货店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与全国30家著名出版社建立了特约经销关系。此外还开展了邮购业务,修订了岗位责任制,制定了职业道德规范,设立了缺书登记簿。到1993年底,图书销售额达到459.4万元,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1994年又完成了582万元图书销售额,在全省同级书店中名列前茅,受到省书店、省新闻出版局的表彰奖励。1995年,图书销售额继续迅猛攀升,猛增到820万元,比建店时增长了10倍。与此同时,企业连续4年在省地市文化部门和新华书店系统被评为先进单位和最佳单位,1995年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全省创佳评差最佳单位。
  一子走好,满盘皆活。王继胜和他的团队终于在一片文化荒漠中开出了一片精神的绿洲,为汉中人守住了一片净土。汉中中心新华书店的崛起,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在近年越来越庞大、构成越来越复杂的新华企业集合体里,汉中中心新华书店始终是其中的核心板块,成为投资者、控股者和不断分裂扩张的动力源泉。
  秦巴民俗村:从灵感到现实
  2006年春节过后,当人们仍然沉浸在狗年到来之后的节日气氛中的时候,一场别开生面的元霄节庙会正在秦巴民俗村举行。从正月十三日到十五日,这座面积不小的民俗村里,每天摩肩接踵,近万名群众扶老携幼、各取所需,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也难怪,庙会上有200多幅照片,200多幅剪纸,近百幅民间工艺美术展,还有一系列民俗展演活动及各种演出,民间传统的舞狮舞龙、踩高跷、古装社火、民间绝活、武术散打、中国功夫,中国的、外国的,现代的、古代的,真是应有尽有。
  秦巴民俗村是汉中中心新华书店控股的一处坚持以民间文化为特色、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园林场所,创办于2000年3月,由王继胜担任董事长。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汉中中心新华书店在开发三产、实现多元经营方面出手的最新一笔精彩之作。说它“最新”,是因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王总就以一位开拓型的企业家形象享誉汉中,曾经创造了多元经营的成功案例。那时,为了拓展生存空间,汉中中心新华书店自筹资金560万元,开始在北街口西侧的商业黄金地段修建新华大厦。这块地本来早就由当时的汉中市划归中心书店,作为未来建店之用,可是在建设过程中,12户居民和单位因搬迁问题扯皮,设置了重重障碍,提出一大堆无理条件。王继胜日以继夜地跑建委、规划等部门,并请求当时的市委、政府争取支持,后经多方调解,书店终于从法律上拥有了在自己的地盘上修建的权力。1994年8月12日新华大厦建成,书店营业面积从原来的1850平方米增加到75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由4年前的60多万元增加到480万元。与此同时开始筹建新华宾馆,1994年7月26日竣工验收,9月7日开始运营,自此三产开始正式起步。为了节约资金,王总发动职工到西安买来棉花,由女职工自己缝制被褥。他们创办的新华宾馆,现有职工45人,房屋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设有客房部、餐饮部和娱乐部,客房部有套间、标准间、单间、三人间等50间共100多个床位,餐饮部设豪华包间11间,宴会厅1个,可一次接待220人就餐。宾馆还拥有装修典雅、功能齐全的大中小会议室3个,可以接待大中型会议和旅游观光团体。开业以来到2000年7月承包经营期间,前后向书店交纳承包费151万元,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42.3万元。汉中中心新华书店终于实现了由单一粗放型向多元集约型经营的质的飞跃,踏上了高起点、高速度发展的轨道。创办秦巴民俗村,不过是王总“立足书业求生存,走出书业求发展”基本思路的最新实践。在王继胜主持下,汉中中心新华书店正在把触角伸向每一个方向,他们知道,在波诡云谲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要想使文化产业立于不败之地,仅有1个中心新华书店是远远不够的。
  秦巴民俗村的建成,创造了一次旅游与文化成功结合的典型范例。虽然到后来,由于经营的几次调整,企业名称曾一再发生变化,但是“民俗”2字一旦与休闲园林结合就保存下来,最终进入了“汉中秦巴民俗村”这一正式名称,甚至在某种程度得到强化,成为这一新兴旅游休闲场所的标志性符号。这是一个包含智慧和眼光的精彩创举。从汉中旅游业的发展态势看,其特色重在“汉、绿、水”3字,可是急于在发展三产方面寻求突破性进展的汉中中心新华书店,由于只能依托新华园林有限公司发展,在“汉、绿、水”3方面,应当说不占任何优势,可是有一点却是任何其他人不具备的——这就是文化。他们没有秀丽的山水风光,没有历史悠久的人文古迹,也没有其他资源,可是他们有文化,这就够了。从单一的新华书店,到新华宾馆,再到新华园林公司,直到后来的汉中秦巴民俗村,正是一个卓越的文化产业经理人成长轨迹的自然延伸——与民俗文化的联姻,使汉中中心新华书店再次找到了富有潜力的生长点,挖到了一个与文化有关的富矿,从而填补了汉中旅游园林建设的一个重要空白。
  秦巴民俗村名称的演变,形象地表征了企业由小到大、企业指导思想和经营特色不断丰富和发展、直到最后定型的曲折过程:秦巴民俗村最初注册时叫西北园林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3月,更名为汉中新华园林有限责任公司,当时随着旅游开发热的兴起,汉中不少地方都办起了“农家乐”,受此启发,计划依托新华园林有限责任公司的4个四合院,搞1个垂钓、喝茶的休闲娱乐场所。开业后正碰上“三·八妇女节”,到“五·一”和“十·一”2个黄金周,去的人很多。看到需求旺盛,人气高涨,王总感到小打小闹不能适应形势要求,于是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2002年重新开业,更名为新华园,面积扩大了1倍。谁知开业后,有限的场地和服务项目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于是又选第二个方案,力求在休闲娱乐的基础上搞大、搞全,使它的接待能力再强一点,服务项目再多一点。到2003年游人越来越多,正式更名为“汉中民俗园”。“民俗”二字第一次与这一休闲旅游园林设施结合在一起。在采访中,我曾一再追问王总,为什么忽然产生了民俗园的灵感?王总想了想说,他之所以对民俗感到兴趣有几个原因:一是,想打造一个与其他地方不重复的休闲度假场所;二是想依托汉中秦巴民俗园,为汉中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平台。汉中地处秦巴山系之间,在地理上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曾是多种文化杂处、相互汇流影响的地带,是一块中华民俗的丰富土壤,保存着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由于种种原因,有许多已经失传,他想把这些宝贵的东西保存下来,使秦巴民俗村在发挥休闲度假功能的同时,成为一座陕南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馆。王总的说法我完全相信,因为此后不久,他就和一批有识之士共同发起成立了汉中民间文化研究会,王总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并组织了第一次研讨活动,许多汉上文化名流到会,围绕秦巴民俗村的定位和建设发表意见和建议,初步确定了特色建设方案。由于感到思路还不够成熟,几个月后正式委托西安西北林业勘探设计院对民俗村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规划,对未来发展进行了高水准的系统设计。按规划,汉中秦巴民俗村设计投资5000万,占地450亩,目前已投入1200万,占地近200亩,其基本构成包括各类游乐设施,内辟多个专门的展馆,对各类民俗文物及民间文化实物进行陈列展览,可接待160人住宿、600多人就餐及各类会议,属国有控股,在体制上有重要创新。
  由于定位准确,富有特色,秦巴民俗村一经创办,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业务急剧扩展,在汉中内外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2005年7月全省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汉中秦巴民俗村得到有关领导和与会专家高度评价,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入选全省第一批命名的12个文化产业示范单位,为陕南地区唯一入选单位;2006年1月,又被汉中市命名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
  为一种精神活着,为一种精神工作
  汉中中心新华书店在日益成长壮大,可是它没有忘记文化,因为它的总经理王继胜没有忘记文化,王总在本质上不仅是文化人的朋友,实际上也是文化人中的一员,不时有文章在国内报刊发表,有一种文化人特有的识见和情怀。在王总主持下,汉中中心新华书店这些年来一直在向文化投入,在文化扶贫、文化赞助上做了许多文章,有时是赞助,有时是捐赠图书,有时是为了一些问题奔走呼号,可谓信义广施、布于天下。在多年来漫无边际,似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赞助中,先后受惠的学校、部队、文化站、文化社团,据粗略估算多达30余家,捐资40万元以上。这些社会公益活动,透射出某种温馨的人文之光,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现代企业经理人唯社会需要是从、视社会需要和文化建设为己任的博大襟怀。正是靠着这样一批人的努力,在这个重实利、轻精神的消费主义时代,文化才不至于在这里湮没,得以薪尽火传,代代延续。
  农二哥诗社是汉中一个群众文化社团,多年来致力于群众文化事业,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可是没有任何经费来源,开展活动全靠到处化缘,十分困难。王继胜与农二哥诗社创办人蒿文杰同为政协委员,很早相识,在农二哥诗社多年的活动中,王总给予了很多支持,有时给一些赞助,有时赠一些图书,有时出谋划策,诗社活动有请必到。多年来,中心新华书店还策划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文化活动。1997年9月,由汉台区委宣传部、汉台区文体广电局、汉台区教育局主办,由中心店具体承办了汉中市汉台区首届家庭读书藏书大赛。这次活动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喜爱读书、藏书的工人、农民、学生、干部、教师和专家学者150多人参加,推动了读书藏书活动的发展,知名企业家卢慧杰荣获“藏书大王”称号。后来在新华书店东侧广场举行颁奖仪式,汉台区主要领导到场颁奖。也是在这次颁奖会上,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应邀为读者签名售书,围观群众成千上万,获签字者2000余人,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售出3000册,参与群众达4万余人。时隔不久,他们又参加了汉台区社文办举办的“爱我家庭”歌舞竞赛活动和陕西音像发行中心、汉中电视台举办的“企业文化之窗”电视晚会。由于这些出色的策划和密集的活动,汉中城乡的文化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文化空气。
  汉台区老丈沟小学是汉台区最边远的一所山区小学,教学和生活条件极差。年轻的女教师赵晓枫执著地追求事业,自愿放弃城里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到这所学校教书。据了解学校的人士总结,学校堪称是汉台区最边远、最穷困、最少学生、最高海拔、最破烂的校舍、老师地位最低、工资最低(因系民办代教身份)的学校。王总发现后,深为这所学校恶劣的条件焦心,也深为赵晓枫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精神所感动,当即决定捐赠价值5000元的图书,聘任该校教师赵晓枫老师为书店名誉职工,并将这里作为新华书店长期联络点进行扶助。为了改善该校办学条件,王总利用政协委员身份在政协会上连年呼吁,提交了关于解决老丈沟学校校舍问题、赵晓枫老师待遇问题、加强山区教育工作等3个提案,引起汉台区有关部门重视。由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汉台区主要领导支持,这所学校终于从山上迁到山下。自1995年至今,中心书店共为这所学校送书价值高达20000余元,使这所山区小学成为全市教育领域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学校。
  人最可宝贵的是活出一种精神。金钱对于一个人当然很重要,但如果没有精神,人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富有的动物,绝不会有境界的提升。王继胜为一种精神活着,为一种精神工作,并将这种精神向他所在的企业投射,使他的企业团队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而他超常的胆识和过人的精力,以及为一般人远远不及的无私奉献精神,更令人感佩不已。有人作过框算:以王继胜的经营才能,如果为自己干,这些年下来,早就是一位百万富翁。可是这位自小受党教育,从苦生活里一步步走出来,又接受了若干年部队生活熏陶的黑脸大汉,对于个人财富的积累没有表现出多少兴趣,而是把全副身心投入国有新华书店的工作之中,视工作为唯一的乐趣。在他的工作日志上,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无论什么时候,他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不是在几个企业之间辗转奔走,就是在外地出差的路上,如果不是提前预约,轻易打不进一个楔子。凡是要求下属做到的,王总总是自己首先做到。这位以工作为最大快乐的工作狂,安排工作通常只问结果不问原因。出差十多天,自己的事情早已忘记,临走时布置的工作却牢牢记在心,一点也不能糊弄。
  在这样的领导麾下做事,可能苦一点,可是谁也不会有什么怨言。
  让民间文化搭载母舰远航
  2004年5月,经层层推荐和大会选举,王继胜从众多人选中胜出,成为第二届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据说,王继胜之所以成为民协主席的热门人选,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王继胜本来就是一届民协的顾问,几年来广泛参与民间文艺活动,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内享有广泛的声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王继胜是成功的企业家,身后有一家在汉中广为人知的新华书店,由这样一位成功的企业界人士出任市民协主席,对于一个会员众多、广泛涉及全市各县、各个行业,而又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办公基本条件的文艺家协会,实在是非常有利。应当说,这个人选是选对了:作为民协主席,王继胜有热情,也有能力让文化搭乘他的“新华号”文化母舰扬帆远航。
  自上任市民协主席至今,时间过去了2年,王总交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呢?用民协会员自己的话来说,由王总主持的民协,2年来已经初步实现了由俗文化向雅文化的提升。
  如果说原来民协的活动是普及,2届民协则重在提高;过去,民协活动主要在乡村,现在是大城市大舞台;过去,民协以民间文化团体为基础,现在注重筛选,艺术的比重大了、艺术水准高了。2年来,王总广泛团结民协会员,协调社会各界关系,一手抓民间文化普及以及各县区网点建设,一手抓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做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大事。第一件事,根据中国民协通知精神,成立了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委员会,接着申报“汉中傩戏”“汉中曲子”为民间文化遗产项目。为了把这件事做好,王总带人深入秦巴山区进行民间文化普查,同时为民俗村民俗博物馆搜集展览实物,洋县华阳、巴山内接近四川的地方都去。路再难走,天气再恶劣,再忙再累,只要有线索,再远都要去。前后持续三四个月,基本摸清了陕南民间文化、民俗遗存状况,先后收集民俗文物2000余件,进行了一些陕南民俗史的资料收集工作。这些东西如果不弄回来,再过些年可能就要完全散失了。第二件大事,根据国家文化部通知精神,国家准备用17年时间,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于是,王总又组织精兵强将,亲自带队,从2005年8月起用半年时间调查整理,高质量地完成了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的调查申报工作,目前待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汉中民歌节期间,王总动员民协主要力量,依托秦巴民俗村,在汉中搞了一次有声有色的端公戏展演活动,成为汉中首届陕南民歌节的一大亮点。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展演中,王总将汉中境内已知的、散落民间多年无人问津、处境极为艰难的31名傩戏艺人全部请到民俗村,供他们免费吃住。这些人最大的94岁,在民俗村住了9天,一一录制了电视资料,并为他们拍照建档。王总亲自督查,安排大批工作人员,一个盯一个,有的几个盯一个,照料起居,笔录资料。这件事在汉中引起了轰动。最初电视台不敢报道,市上公安局接到报告,说是有人在搞封建迷信,电话打到王总这里。通过做工作,首届端公戏展演被成功列入了民歌节分会场的重要活动,上了政府的红头文件。在南湖主会场演出的时候,各路记者一下子围了上去,闪光灯咔嚓咔嚓响成一片,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全国及省级报刊都报道了当日端公戏展演的盛况,《汉中日报》还精心设计,制作了一个傩文化专版。此事在省上也得到肯定评价,省民协认为汉中民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他们原本以为傩文化在陕西已经失传了,没想到在秦巴山地的汉中,还保留下来,并且有这样大的阵容。他们还出版了2期傩文化专号,协会会员撰写的18篇相关论文,在陕西理工学院举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年会上,被认为最新、最翔实、最有内涵、最有说服力,填补了民间文化研究的重要空白。
  中国民俗节日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宝贵遗产,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负载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民协重视民间节庆活动本来有传统,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创办了天河爱情节,先后搞过3届。王总继任民协主席后,首先民俗村宗教研究馆提升档次,打造成了兼具佛教文化研究和承载民间宗教活动需求的紫光寺,2005年初举办了隆重的紫光寺开光仪式,接着紧锣密鼓地正式申报腊八节为中国著名民俗节,于2005年10月得到批准,并于2005年底成功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腊八节。市民协的工作得到了省民协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全省民间文艺领域最活跃、最前沿的一支队伍。
  令人惊奇的是,一个人居然能同时在如此众多的工作中自由进出游走,而又能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因为除了企业经营和民协的事务,王继胜还担任着众多的社会兼职:2001年3月当选汉中市第二届政协委员,2003年3月当选汉台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同年又被推选为市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2003年5月底被推选为陕西开放和发展促进会副会长,2005年底当选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是1997年2月省新闻出版局命名的全省新华书店系统优秀经理,1999年省出版发行行业十大新闻人物,2004年3月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政协委员。也正因此,王总被员工称为“铁人”。这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据我所知,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只有大庆油田的王进喜得到过这样的称号。
  面对这样一位有胆有识、几十年如一日、为打造汉中文化航母编队而运筹帷幄、超负荷工作的人,我除了敬佩,没有更多的语言——只能说:船长,一路走好。
  出 处:陕南端公/王继胜,王明新,王李云编著.—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