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南端公》 第十九章 陕南端公戏的学习与交流 二、汉中傩VS邵武傩




























 
  二、汉中傩VS邵武傩
  2008年10月15日,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傩艺表演团王明新、李森林、郭金魁、何广全、崔文兴一行5人在福建福州参加福建电视台走南闯北栏目组策划的专题片《汉中傩VS邵武傩》的拍摄。
  [在观众的掌声中主持人上场]
  毛:南北喜相逢,文化大不同,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走南闯北》,我是毛毛。
  杨:大家好,我是杨周云。
  毛:周云,今天一上来我可就要先考一考你啦。听说你对我们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那你来看一看这个汉字是什么?它代表了什么含义呢?
  杨:没问题啊,我来看看。嗯……这个字确实不常见,一个单人旁,右边是一个难字,依我看嘛,这个字一定有着独特而深刻的含义,让我想想……
  毛:哈,算了吧,你慢慢想着,还是先让我们来看看观众朋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街访VCR电视画面:街头采访]
  毛:看来我们福州的观众对这个字也是一知半解,大概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最后那位先生总算是说对了
  杨:没错,这个字念傩,它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
  毛:嗯,说得不错,看来你还是有所研究啊。其实在全国范围内,陕西、江西、贵州乃至我们福建等地区都分布着傩文化,各地的傩戏、傩艺也都不尽相同。
  杨:在这么多的地区中,陕西汉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人口,傩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而我们福建邵武的傩舞也是一直保留着原生状态,极具特色。
  毛:没错,今天我们在节目中要听一听、看一看,好好地欣赏和了解这一南一北两种充满神奇色彩的傩文化。好,现在我们就请出来自陕西汉中的老师,以及福建邵武的老师,欢迎来到我们的现场。
  [嘉宾手持面具同时上场]
  毛:哎呀,今天我们两位嘉宾的亮相可是非同凡响啊,戴上这面具之后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神秘、奇特,让人捉摸不透。
  杨:对啊,这2个面具也是大有来头的,而我们今天的节目就是要为观众揭开这面具后面傩文化的神秘面纱。
  毛:对,下面还是先让现场的观众朋友们来猜一猜,这两个独具特色的面具,哪一个是来自陕西汉中,而哪一个又是来自我们福建邵武的呢?
  [观众互动]
  毛:观众们是你言我语,七嘴八舌也说不出一个道道来,我们还是赶快请嘉宾来做个自我介绍吧。
  嘉宾自我介绍:我叫杨慕震,是南平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戏研究会会员,研究馆员。(以下简称邵武扬)
  我叫王明新,是汉中市民间文艺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来自陕西汉中市,成语“胸有成竹”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汉中洋县,还有“一笑倾国”的褒姒女就是汉中美女。(以下简称汉中王)
  毛: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杨:而且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被誉为“艺术之源”。下面我们就先通过短片来了解一下神秘的傩。
  [VCR(电视画面)]
  毛:好,看了短片的介绍,我们对汉中傩和邵武傩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既然傩是一种原始信仰,从远古时期就出现并一直流传至今,那么请教我们的2位老师,这一南一北的2种傩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又是如何起源的呢?
  汉中王:始于上古巫文化,图腾信仰。在古代神话大禹的传说中就有傩的记载,在武王伐纠的战争中就有巴人参与且“前歌后舞”,这应是傩在战争中的应用,到了汉代形成了大规模的宫廷驱傩活动,此后,逐步进入贵族家庭、进入宗庙、进入民间。在我们汉中出土的青铜器中就有人面和兽面,据考证属商武丁时期。
  毛: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变的建制沿革、错综的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又深受荆楚、巴蜀、秦陇文化的影响,傩,这种古老的文化在汉中就找到了适宜生长的土壤。那在我们福建北部的邵武地区,傩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邵武杨:据资料证明来自江西。
  毛:往往一种古老的文化,都伴随着许多传奇的故事。我就了解到在北朝时期有一位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叫兰陵王,他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这个故事是否与我们的傩文化有关呢?
  汉中王:是有关系,这是军傩的一种形式。
  傩文化神秘的色彩和悠久的历史就曾被历代文人墨客描述和渲染:汉中史志资料就有“锣鼓七夜月色寒,街头鬼脸闹暄天”的诗句。
  毛:看来傩文化在古时候就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我们也知道傩文化是由古老的傩祭发展而来,这些独具魅力的傩艺、傩技、傩俗、傩面,组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傩文化艺术。
  杨:我想问一下王老师,傩艺又有哪些分类?刚才所说的古代战争的情节是否也属于傩艺的一部分?
  汉中王:按傩学界分类,傩分为4种:宫廷傩、军傩、宗庙傩和民间傩。
  毛:傩文化果然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的文艺艺术内涵已经衍生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直到今天还充满着神秘,吸引着许多人去探索它、了解它。
  杨:听两位专家滔滔不绝地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先欣赏一下汉中傩艺的表演,更直观地去领略傩文化的神秘韵味。
  [汉中傩表演(表演者:李森林、郭金奎、何光全、崔文兴)]
  [简单采访观众、表演嘉宾,采访邵武杨的感受]
  杨:刚刚看完了神秘而充满巴蜀原始韵味的汉中傩艺表演,接下来就来欣赏一下我们福建邵武的傩舞表演,看看它们之间究竟都有哪些不同的精彩之处。
  [邵武傩舞表演]
  杨:南北喜相逢,文化大不同。大家好,欢迎回到《走南闯北》的节目现场。
  毛:大家现在看到,我们手里拿着的就是刚才傩戏表演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傩面。傩戏之所以神秘,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来自于这些造型各异,面容夸张的面具。
  杨:确实啊,这些面具看上去让人觉得有些害怕,我想问一下杨老师,这样的面具在傩戏中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邵武杨:在傩祭和傩艺表演中戴上一个面具,就代表装扮者进入了面具所表现的角色。
  毛:王老师,在汉中傩戏中,这个面具的分类特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在面具的角色上面是不是有更多的种类?
  汉中王:傩面具在傩戏中的应用首先是代表一种角色,大约可分3类:第一类是正义的、善良的、吉祥的化身;第二类是邪恶的、恶陋的、灾难的化身;第三类是属于中性的,是用于深化主题、化解矛盾,还可起到烘托正面人物,调节场上场下的气氛,活跃人气的作用,每一个面具都代表1个角色,多达100多种。
  杨:看来这面具的学问还真不简单,就从一个个面具上栩栩如生的面孔而言,这背后一定有许多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有趣故事吧?
  汉中王:面具以初期的青铜人兽面具到汉代宫廷傩的“黄金四目”衍变到现代的戏剧脸谱,以至民间的“吞口”,代表了中国傩从神圣的祭坛走向民间,进入民众的生活领域。这个过程也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适应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看到人类最初对妖魔鬼怪的恐惧、妥协、献媚,到协调,最终和谐地发展变化。就每一张面具而言,都可能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故事。
  毛:傩文化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宗教文化事象,不仅在中国,在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存在这种面具形式的传统文化。比如毗邻中国的朝鲜面具舞和日本的能剧,其中的表演方式也都是带着面具进行的。
  毛:除了面具,我们现在展示给大家另外一些傩戏中的特殊道具。下面还是请王老师一一给我们做个介绍吧。
  [画面展示摆在台面上的师牌、司刀和牛角号]
  汉中王:在傩祭、傩舞、傩戏中有几种特殊的道具,它们是师牌、司刀、牛角号。师牌分牌盒和绣巾,牌盒内有师傅给弟子的传牌文书,绣巾不仅对牌盆有装饰作用,主要还在于它是持牌人的12个亲朋好友的女儿所绣,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愿望,持师牌证明有一种能力可以统领“千千神将,万万神兵”。牛角号和司刀是发号行令的法器。
  在汉中端公艺人中间流传着一个传说: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私自下凡,爱上一个牧人的女儿不愿再回天上,老君感其爱情的忠贞就把它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牧童,青牛的角变成了端公的牛角号,而脖子上的牛项圈和牛铃铛变成了端公的法器司刀,牛蹄变为牛角卦,牛皮变为衣裙,牛尾变为令剑,有歌为证:万变千幻无出三请,吾之大道已传端公。妖魔鬼怪急急如令,不准残害善良百姓……
  [观众互动]
  毛:听了专家的解释,大伙儿可能还是被蒙在鼓里,这些大小道具究竟是怎么使用的呢?先别急,答案就在下面的表演当中。
  [汉中傩艺表演(表演者:李森林、何光全、郭金奎、崔文兴)]
  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从刚才表演艺人们身上的穿着打扮,还有指法步法,包括口中说的唱的,这些都是有据可循的,可不是随随便便乱舞一通就可以的。
  [表演嘉宾示范手诀和端公舞步(表演者:郭金奎)]
  汉中的端公们所穿戴的服饰,主要有头冠、红头巾、八卦衣、八卦裙,各地衣着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表演的步伐看似简单却蕴藏着很多的变化,总的分大禹步,天罡步,有的地方称踩九州、踏八卦,从军傩的角度看,有如布阵,从魔法的角度看有如结界。端公戏的唱腔是融会了汉中大鼓调、小曲、民谣和方言土语。
  杨:原来这傩舞里面,心想、嘴念、手做、脚跳,一招一式都要符合套路,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杨老师,在我们福建邵武的傩舞里面,是不是也这样区分步法和指法呢?
  邵武杨:是的,都差不多。在我们邵武祭祀和傩舞是分开的。
  毛:“傩”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行有度也。就是步行有节度,轻盈柔美,姿态婀娜,这也是古人眼中最原始的舞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目前全国范围内保留最完好的原生态傩舞。
  [邵武傩舞表演]
  毛:看了这么多精彩的傩戏傩舞表演,想必现场的观众此刻心里都在琢磨:我要是戴上这个大面具,跳起傩舞来那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就给您这个机会,让您和大师们一起共舞。
  [观众互动]
  毛:刚刚观众朋友们看到的傩舞,仅是傩戏的其中一个部分,在古老的驱鬼逐疫、禳灾纳吉的傩祭仪式中,最具特色最吸引人的还有要属傩技。
  杨:由于和原始宗教、巫、道的渊源密切,傩对巫术及其活动有不同程度的再现,如祈求、比拟、接触、驱赶等。后期的傩师不断使其具体化、神秘化。这就是傩技。请问一下两位专家,在汉中和邵武两地民间流行的都有哪些傩技,这些艺人们都是怎么传习的呢,能否给观众表演呢?
  汉中王:傩的流传,通常有两条路:一为家传、一为师传。通过心传口授,加之持之以恒的实践才能精通,他们在出师的时候,众师傅已经把各自的绝技传给徒弟,这些绝技的掌握,一靠悟性、二靠“神力”,因为是表演有些绝技无法展示。
  在这里展示的“上刀山”因场地关系只能变踩刀,还有过火坑、喷火、捞油锅等无法展示。我们不是常说“上刀山下火海”吗?这是说一种精神,而在端公的表演中展示的这种大无畏精神正是人类战胜妖魔鬼怪的自我写照。但也有其实用价值,“刀关度煞”是山区百姓对疾病灾难的无奈之举,据老人说小孩自出生起有36大关72小煞,端公背着小孩过刀即是替这小孩子过36个大关口的愿望,成年之后还要还愿,火关也是如此。
  下面就请大家欣赏惊心动魄的傩技表演。
  [汉中傩技表演(表演者:李森林、郭金奎、何光全、崔文兴)]
  [观众互动]
  毛:南北喜相逢,文化大不同。欢迎回到《走南闯北》的节目现场。看了刚才陕西汉中和福建邵武两地精彩的傩戏表演,我们都被民间艺人们的高超技艺所折服。在他们中间,有2位老师傅格外引人注目,我们现在就把他们请上台来。有请2位老师傅。
  [李森林、龚师傅上台,自我介绍]
  汉中王:李森林老师是中国文联中国民协首批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毛:通过我们的每期节目,大家都可以看出任何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有这个行当中的佼佼者作为传承人,传承人也就代表了这门艺术的形象。站在我面前的两位老师傅,就是汉中和昭武两地傩文化的代表人物,非常荣幸今天能请两位老师来到我们节目的现场。
  采访李森林:出生在一个家传5代的端公世家,从5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傩戏。除傩戏外,李森林对中医中草药也有所研究,空闲时爬山采药,施医舍药给乡人。
  [李森林表演傩舞]
  [汉中王介绍李森林师传《度职申牒》(即师坛普系),介绍宁强和一些傩技的失传、周明孝家传的“神榜”]
  [电视画面:《度职申牒》和“神榜”实物]
  毛:从2位老师傅的只言片语中,我们都感觉到了一种担忧,就是傩艺队伍的青黄不接,不只体现在演员数量的减少,更表现在傩戏演艺质量的下降和一些傩技的失传。
  杨:一些傩艺水平精湛的老艺人相继去世,他们或擅长傩戏,或精于傩舞,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所掌握的傩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真有一种“人走歌歇,人亡艺绝”的遗憾。
  汉中王:这种担忧不是凭空的现象,我们汉中有一位94岁的老端公,在2005年5月1日汇演时还为我们表演了4个多小时,到8月15日,我们去看望他时,他已经离去2天了,我们深入采访的计划也落空了。老师傅叫谢朝坤,满腹经伦,很多绝技也随他而去。
  毛:其实不仅仅是专家,艺人们对傩文化,对这种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着种种担忧,普通观众朋友们也有着自己的想法,让我们去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街访VCR(电视画面)]
  毛: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本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根不能忘,祖宗的瑰宝不能丢,这种文化核心价值的概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杨:是的,那么请问2位老师,我们现今该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傩文化所蕴涵的古老艺术文化价值?
  汉中王:傩文化承载了我们华夏民族亿万年的民族记忆,有专家称这些瑰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老人说人有三魂七魄,我个人理解,魂魄是什么,就是表现在我们身上的气质,魂为气魄为质,也可理解为精神元素,是信息的集合体,这是非物质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充满空间而不占有空间,更具有超光速的运动形态,这种非物质形态的东西也可以称为波,如电波、声波,等等。过去我们丢失的太多,我们现在要把它找回来,把它记录下来留给我们的后代子孙,让他们去研究,去解密,当有一天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到了绝对透明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它们的珍贵,现在我们研究它,从中可以领略它瑰丽的艺术风采。国家从2004年开始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已经开始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杨: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巫术向艺术,从仪式走向戏剧,从娱“神”到娱人的发展轨迹。
  毛:听了嘉宾精彩的讲解,也看了艺人们高超的演绎,让我们都感受到了,傩这个古老的文化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显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今天机会难得,在节目的最后,有请来自汉中和邵武的艺人们带来一段精彩的合作表演。
  [汉中和邵武地区的艺人合作傩舞表演]
  毛:谢谢,谢谢大家的精彩表演。我们《走南闯北》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南北两地的民间艺术家相聚在这里,让观众感受南北文化的独特魅力。节目的最后,请一南一北2位嘉宾互相赠送对方一句话。
  汉中王:首先感谢福建电视台《走南闯北》剧目组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展示了傩文化的魅力,感谢肖导、钟导以及各位老师热情周到的接待。这个节目非常好,形势灵活、内涵丰富,让人耳目一新,在赏心悦目中增长见识、大开眼界。我送邵武各位老师的话是:秦巴武夷万山秀,邵武汉中一脉连。汉中山清水秀,民风纯朴,汉中人民热情好客,欢迎各位朋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到汉中来,谢谢!
  邵武杨:汉中傩文化是老大哥,我们以后多联系互相学习。
  汉中王、邵武杨:祝愿《走南闯北》栏目越办越好。
  毛:谢谢2位嘉宾的美好祝愿,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谢谢大家。
  [主持人、南北嘉宾、场上观众高喊栏目口号:南北喜相逢,文化大不同]
  (王明新 整理)
  出 处:陕南端公/王继胜,王明新,王李云编著.—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