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戏曲音乐概论》 长安道情戏音乐二、剧目、唱词结构的基本规律


  (一)长安道情戏剧目
  据老艺人口头传达,长安道情的本戏有七十多部,折子戏一百多个。这些不同的剧目按照题材内容大致分为四类。
  1.神仙道化戏
  这类戏多与唐代变文有一定关系。代表性剧目有《目莲救母》、《舜子大孝传》以及大量的“湘子”戏。如《湘子出家》、《湘子算卦》、《湘子卖道袍》、《二堂拜寿》、《二堂认母》、《林英玩花》、《林英哭五更》、《越花墙》、《挂画》、《经堂劝夫》、《归山》等。
  2.神话故事戏
  主要取材于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代表性剧目有《陈塘关》、《下昆仑》、《江流化缘》、《反天宫》、《火焰山》、《黄风岭》等。
  3.历史题材戏
  多取材于明、清以来的小说。如《火烧绵山》、《进骊姬》、《甘露寺》、《伐董卓》、《朱洪武游武庙》、《敬德打朝》、《康熙王游南京》、《秦琼打擂》、《薛仁贵征东》等。
  4.民间生活故事戏
  这类代表性剧目有《鞭打芦花》、《小姑贤》、《杨二姐赶会》、《二姐娃做梦》、《响棒槌分家》、《郭大佬办小》、《二女争嫁妆》、《修贞庵》、《王氏戒烟》、《老鼠告猫》、《赖朋吃面》、《隔门贤》等。
  其中本戏多以皮影戏形式演出,剧目多由秦腔等大剧种的剧目移植而来。若在民间以坐班形式演唱,常以第三人称带介绍故事性的说唱,艺人们为了图个吉利,往往删去剧中的伤感情节,如《卖苗郎》全本不唱“卖儿”,《天仙配》全本不唱“分别”等。
  (二)唱词结构
  长安道情戏因唱词结构的不同,分“正扎”戏和“乱扎”戏两类。
  1.正扎戏
  正扎戏的唱词为长短句,音乐结构为三段,每段末句用“嘛韵”,即一段唱中嘛韵出现三次,前两韵(即前两段尾句的最后一字)用仄声,末一句的最后一字均在平声上,艺人们将这种结构形式称之为“一合三个韵”。如《八仙上寿》中曹国舅的一段唱:
  曹国舅笑盈盈,
  这支箫捧手中,
  方知今朝有使用。(嘛韵)
  先奉一套〔清江引〕
  再献一曲〔满江红〕,
  〔挂金索〕带〔十样景〕。(嘛韵)
  这支箫将来庆寿贺大仙,
  福寿康宁,
  福寿康宁。(嘛韵)
  2.乱扎戏
  乱扎戏的唱词结构多以规整的七字句为主,六、八、九字句均属它的变化格式,同时也有少数的五字句。七字句的基本格式为二、二、三,仍以上、下句为基础,凡上句最后一字的落音一般均在仄声上,下句最后一字的落音在平声上。
  长安道情戏的用语,以关中方言的西安话为基础,所以唱词的辙韵关系以及方言特点及变调规律与秦腔相同,不再赘述。
  出 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