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戏曲音乐概论》 汉调二黄音乐二、唱腔音乐


  汉调二黄的唱腔音乐为双声腔(西皮腔、二黄腔)的板腔体结构形式,依照剧情的需要,也兼用一些昆曲,吹腔和民间小调等。
  西皮类有西皮和反西皮之分;二黄类有二黄和反二黄之别。四路(安康、汉中、商洛、西安)汉调二黄在对板式的称谓、功能以及各板式的转板连接等方面都是一致的。
  西皮类的板式有〔导板〕、〔慢一字〕、〔一字〕、〔二流〕、〔三流〕、〔浪里钻〕、〔撩子〕、〔滚白〕、〔洒头〕及彩腔“九腔十八板”、“弦儿下”等;反西皮仅有〔二流〕(且已失传)。二黄类的板式有〔导板〕、〔回龙〕、〔慢一字〕、〔一字〕、〔扣扣板〕、〔平板〕、〔浪里钻〕、〔撩子〕。反二黄的板式与二黄相同。
  (一)西皮类:
  〔导板〕散节奏节拍形式,不能独立成段。只唱一个上句,多用在大段唱的开始,下句则导入〔一字〕板或〔二流〕板等其它板式。〔导板〕又分〔大导板〕和〔小导板〕,不同之处在于〔大导板〕的每一腔节后面都有小过门,节奏较为舒展;而〔小导板〕则是一句唱词一气呵成,不带过门,实际是〔大导板〕的紧缩。
  〔慢一字〕又称“慢三眼”,即一板三眼的4/4拍,上、下句结构形式,以十字句最为常见,每句由四个腔节组成,起唱规律上下句均为中、板、板、中。上句落音比较自由,下句多落在5音上。行腔徐缓、委婉,常用于抒情和叙事性情节,可自行起唱自行落板,也可和其它板式合用。
  〔一字〕又叫“原板”,是西皮中的核心板式,为一板一眼的2/4节拍,上、下句结构形式,以七字句、十字句最为常见,每句由两到三个腔节组成。眼起板落,行腔舒展、欢快,多用于叙事情节,一般为中速。而比〔一字〕速度快的〔一字〕叫〔快一字〕,善于表现急迫、紧促或愤怒情绪,常和〔二流〕等其它板式连接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二流〕又分〔慢二流〕、〔快二流〕,一板一眼的2/4节拍,眼起板落,用于叙事和咏叹。既是独立板式,又和〔一字〕与〔三流子〕板起承上启下作用,构成多层次的变化,各行当角色均可使用。
  〔三流子〕也称“流水板”,有板无眼的1/4节拍,板起板落,无句间过门,叠句唱,速度因角色在剧中的情绪需要而定,可快可慢,多表现欢快、激昂、愤怒的情绪,既可独立成段,亦可与其它板式套用,较为灵活。
  〔浪里钻〕属于紧打慢唱、有板无眼的一种板式,演唱时依靠节奏紧凑的乐器伴奏而自由行腔。伴奏如浪,行腔如鱼,以鱼戏浪比喻其唱腔特点,长于表现哀叹、沉思情绪,通常独立成段,多则六、八句,少则两句,也可与其它板式联用。
  〔撩子〕即无板无眼的“散板”,节奏自由。唱法自由。唱法有两种:一是句间不加锣鼓,一是句间要加锣鼓,皆依人物情绪变化而定,常用于激情、沉思等情绪。
  〔洒头〕又叫“哭头”、“哭洒头”,无板无眼的散板,常穿插于其它板式中,用以哭泣、悲号。一般只用一个上句或上下两句。
  〔滚白〕是一种有韵不成腔的自由节奏的韵白,主要用于倾诉式的表白,一般是最后一句的末尾两三个字转为〔洒头〕的下句。
  “彩腔”也叫“花腔”,系唱腔中的一种拖腔(也叫“放腔”),而不是板式。只行腔不带字,多用于慢板中。常用“彩腔”有《九腔十八板》、《麻鞋底》、《弦儿下》、《灯笼挂》等。
  (二)二黄类:
  〔导板〕亦为散板形式,节奏自由。其结构、用途同西皮导板,多表现悲愤、苍凉的情绪。
  〔回龙〕是承上句导板的一个下句唱腔,有板无眼,唱词为多字句,表演时为重叠唱腔,而后拖腔,落句转入其它板式。
  〔慢一字〕俗称“四柱子”(即慢三眼),即四句式的慢板唱腔,一板三眼,板起板落,旋律低沉、平缓、委婉,常用于悲切、苍凉、哀怨等叙事情节。
  〔一字〕也称“原板”,是二黄的核心板式,一板一眼,即2/4节拍,速度之快慢随角色在剧中的情绪变化而定,多用于叙事情节。
  〔平板〕为一板一眼的2/4节拍,板起板落,曲调流畅,跳动性强,常用于表现欢快、喜悦的心情。
  二黄类〔扣扣板〕、〔浪里钻〕、〔撩子〕、〔洒头〕、〔滚白〕等板式,与西皮类同名板式结构用法相同。
  反二黄,艺人习惯称“阴板”或“阴调”。如〔导板〕、〔回龙〕、〔一字〕、〔撩子〕等,其结构、用途与二黄相同。
  汉调二黄唱腔板式的连接规律为散——慢——中——快——散,和西皮各板式基本相同,只是表现的情绪及气氛不同。无论西皮或二黄,整个句式结构为上下句式,板式变化灵活多样,各个板式既可独立成段(极个别板式例外),又可联套演唱,它是通过转板形式完成唱段的。一般来说,每个板式都是由叫板、起板、唱腔、过门,中间也可穿插行弦(间奏)、再唱腔到落板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地方戏曲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表现新时代的精神面貌,各地剧团不断排演了大量新戏,同时对传统音乐作了大胆革新和创造。合唱、重唱、对唱、伴唱等形式也搬上了戏曲舞台。如安康汉剧团排演的现代戏〔梅花新传〕,根据剧情发展,在紧打慢唱的〔浪里钻〕板式中,巧妙地运用了伴唱形式;在西皮〔一字〕板中糅进了民歌音调,再如现代戏《马大怪传奇》,新编历史戏《板桥轶事》等戏的音乐创作设计中吸收了不少民间音乐,创造了新板式,大大丰富了唱腔音乐,使汉调二黄得到了新的改造和发展。
  (三)词牌与小曲
  词牌,实指汉调二黄吸收外来剧种——昆曲的词曲牌子,主要用于演唱一些神戏,或在某些剧中作为插曲,如象《古城会》一折关羽观兵时演唱的一首词牌;再如唱庙会戏《大赐福》等,建国前多数词牌失传,极少数词牌仅只个别艺人会唱,且不知其准确牌名而通统都叫昆曲或吹腔(亦称梆儿腔),如《点绛唇》、《黄龙滚》等。小调,在汉调二黄的传统剧目中,以词牌或小调来演唱的戏很少,仅在一些杂耍中偶尔运用民间小调。也有一些传统戏中偶尔出现有小调,是为了活跃舞台戏剧气氛,增加喜剧性。如《王大娘钉缸》中唱〔钉缸〕调,《打花鼓》中花旦和小丑唱〔花鼓调〕。还有部分小调已被改造成丝弦曲牌作为演奏曲牌用。
  (四)调式及各行当的音域
  汉调二黄的唱腔由西皮腔和二黄腔构成,其调式相当丰富,西皮腔多为宫调式和徵调式,前者为男腔所用;后者为女腔所用;二黄腔多为徵、商交替调式,男、女腔通用。西皮腔中女腔的音域为c1—g2,男腔的音域为c1—e2;二黄腔中,男、女腔的音域均为bb—c2。
  (五)汉调二黄的用语
  汉调二黄的用语相当丰富,尤其表现在道白上最为突出。传统的汉调二黄其道白为中州韵,湖广音,韵为十三辙。因其主要活动区域为西南方言区,和湖广音基本相同,道白的四声调值为:阳平45调,阳平21调,上声41调,去声35调。而商洛、西安两地的汉调二黄艺人们道白虽然仍遵循中州韵、湖广音,但难免带有关中方言的痕迹。
  汉调二黄在沿袭“中州韵”“湖广音”的传统基础上,还兼用陕白。陕白实际是安康地区方言方音,类似秦腔道白。一末、二净、三生、四旦多用韵白。陕白极富乡土气息,通俗生动,常用歇后语、诙谐语,幽默风趣。五丑、六外、七小、八贴行当皆用陕白。二净行的包公、蒯辙和《淮河营》中的刘禅(小生)、也使用陕白。此外,还有按照角色籍贯方言道白的惯例。如《打龙棚》中郑子明说山西话;《献地图》中张松道说四川话;《渔舟配》中周渔婆说湖广话。番邦异族、太监、宫人概用京白,如《法门寺》的刘瑾、贾桂,《四朗控母》的番邦公主等,这些惯例沿袭至今。
  出 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