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戏曲音乐概论》 汉调二黄音乐三、器乐


  汉调二黄的乐队分文、武场,统称场面。文场居于舞台右侧(下场口),武场居于舞台左侧(上场口)。文场的主要作用是伴奏唱腔、演奏弦乐曲牌;武场主要是为唱腔击节合拍、演奏开场、起板铜器、动作铜器以及效果铜器等。
  (一)文场及曲牌
  汉调二黄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为胡琴、月琴及二胡,合称为包腔三大伴乐器。加上胡胡、唢呐、竹笛、海笛等,文场传统乐队通常为六人左右。建国后,乐队编制有所增加,有扬琴、琵琶、阮、大提琴等,通常为十人左右。上演现代戏时,有严格的配器,又增加了西洋乐器,如长笛、单黄管、双黄管等,有时文场乐队还常常超过十五人。
  胡琴:主奏乐器,一粗一细两根弦,竹制拉弦乐器,形同京胡,俗称二弦子,传统胡琴使用软弓(琴马尾长而松驰)。运弓全靠腕力。西皮腔定63弦,二黄腔定52弦、反二黄定15弦。
  月琴:辅助性弹拨乐器,一粗一细两根弦,一般定15弦。
  三弦:辅助性弹拨乐器,按粗、中、细三根弦分别叫老弦、中弦、子弦,依次定作515,也有定563。
  二胡:一粗一细两根弦的拉弦乐器,定弦与胡琴相同,胡琴、月琴、二胡合称为三大件。
  笛子:为乐队定音乐器,也参加伴奏,以吹奏曲牌为主。通常使用的是小工调竹笛,1音相当2音。
  唢呐:主奏曲牌,兼作特殊效果用。演唱传统二黄时唢呐为主奏乐器,一般惯用的为竹制长杆的老式唢呐,筒音为2。
  长号:或叫马号,无固定音高、无音阶的老式铜管乐器,不演奏曲调,仅用作马嘶效果或在闹台锣鼓中吹奏,以渲染气氛。
  汉调二黄的曲牌,大体上分有弦乐曲牌和唢呐曲牌,弦乐曲牌当地习惯称丝弦曲牌,唢呐曲牌也称管乐曲牌。丝弦曲牌绝大部分源于民间器乐和民歌小调,其旋律优美、纯朴素雅,用艺人们的行话,习惯叫这部分曲牌为“小衬”,即配合剧情及人物的思想感情,造制相一致的舞台气氛。丝弦曲牌约50首左右,但舞台上常用的约20余首,如〔小桃红〕、〔放风筝〕、〔哭皇天〕、〔银纽丝〕、〔小开门〕、〔万年欢〕等等。个别曲牌的名称如〔小桃红〕、〔银纽丝〕等与秦腔、迷胡的牌名相同,但曲调各异,实为同名异曲。在常用的20余首丝弦曲牌中,一般多表现一些平稳舒缓的意境或对演唱情绪的揭示补充、场次连接、唱腔留板后演唱表演、道白的衬托以及塑造特定环境等等。
  唢呐曲牌共约50余首,其来源有三,一部分由昆曲中吸收而来,还有一部分由民间鼓吹乐中吸收而来,再就是一部分由秦腔曲牌吸收而来。现今舞台上常用的有20余首,如〔金榜头〕、〔四合四〕、〔朝天子〕、〔大开门〕、〔三枪〕、〔六幺令〕、〔东噜罗〕以及〔哭皮〕等等。多用于表现宏大的场面,制造一种热烈的气氛,如帝王登殿、官员朝拜、行军打仗、饮酒行令、神仙道化等。
  (二)武场及锣鼓经
  戏曲乐队的武场非常重要,它掌握着全剧的节奏,引导、指挥、掌握文场乐队节奏、速度的变化,它不仅配合人物表演动作,揭示人物内心矛盾,更重要的是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汉调二黄的打击乐依照剧情及人物思想情绪变化以及角色行当的不同,分有大铜器和小铜器。其锣鼓经分开场锣鼓、动作锣鼓、板头锣鼓(包括曲牌的起法)和效果锣鼓。
  开场锣鼓 又称闹台锣鼓,作用有三:一是昭示观众即将开台演戏,二是催促戏班演员上台扮戏,三是表现文武场面人手的演奏水平。闹台锣鼓分闹台和花闹台。闹台仅是将锣鼓点联缀一起敲打,如〔金钱花〕、〔乱石窖〕、〔九棰子〕等;花闹台则是把唢呐牌子如〔将军令〕、〔大摆队〕、〔泣颜回〕等和锣鼓经混合套奏,非常热闹。
  动作锣鼓 主要用以配合戏剧表演者的身段动作等,它是根据剧中人物不同的动作,如角色上场、归位、下场、行进、骑马、扑跌、翻打等,都配以不同的锣鼓点来烘托气氛。如〔四击头〕、〔豹子头〕头。
  板头锣鼓 着重用于唱腔起板。如〔导板〕则演奏〔导板〕头子。这都得根据剧情的变化引起唱腔板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运用上非常灵活,不同的板式有其不同的起板名称。
  曲牌锣鼓 主要配合唢呐曲牌辅之以锣鼓伴奏。
  效果锣鼓 有〔三通鼓〕、〔起威〕、〔四不粘〕、〔阴锣鼓〕等,主要配合舞台戏剧效果,如打更、模拟风声、水声等。
  汉调二黄的打击乐器有:
  暴鼓 (俗称扁鼓)鼓心较大,70年代后,逐渐以干鼓,尖鼓所代替。
  牙子 (也称三材板)
  堂鼓 与其它剧种堂鼓相同
  大锣 70年代前所用大锣与秦腔钩锣相同,后来逐渐改用苏锣,发音浑厚响亮,余音长。
  钹 现用的钹比传统钹叶子薄,发音苏脆。
  小锣 现用小锣不用提绳,直接用食指勾边。另外还有马罗、云锣以及铃铃等。
  出 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