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第二章 长安戏曲的声腔、剧种 第三节 唐以后形成的声腔、剧种

      
  唐以后在长安形成的声腔、剧种,同唐代的戏曲显著不同的是:后者多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而唐代,因长安的国都地位,许多专用声腔剧种,包括秦腔在内,都具有国剧的性质,而且同长安文化——汉唐文化一样,都有着继承的传统关系,对后世戏曲影响极为深远。唐以后形成的长安戏曲剧种有:曲子戏、二黄戏、碗碗腔、道情、灯盏头和端公戏。
  一、曲子戏
  曲子戏,又名迷胡或眉户。肇源于唐代教坊曲子和民间的清商曲。原曲“其音清而健雅”。①据崔令钦《教坊记》记载,共342曲。其中只曲278曲,大曲46曲。②宋人王灼称它“繁声瑶秦殆不可数。”③唐宋时期,这些曲子,大都属于民间歌曲,有的开始分腔分宫调,组成诸宫调,敷衍短小的故事。元时,开始同民间小调、曲子结合。明中期,王九思、康海削职为民后,潜心戏曲活动,遂于户杜、沜东间,根据北曲杂剧的曲式结构,演唱故事。为了体现关中地方色彩,又创造了粗犷畅达的“康王腔”,先以地摊子形式在民间演唱,后来逐步搬上舞台。清代中期这种曲子戏已在农村广泛盛行。清末,西安的曲子戏竟可以与秦腔同台演出,时称“风搅雪”,如著名的曲子戏艺人黑牡丹,一时红遍西安一带。
  曲子戏开始时期多是小生、小旦或再加上小丑的“二小”或“三小”戏,内容以家庭生活为主。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目有《张连卖布》《李彦贵卖水》《老少换》《石榴娃烧火》等。
  曲子戏的曲式结构,基本上属于联曲体,具有同北曲杂剧套数相似的较严格的联套规律。起调有[越调]起,[背宫]起两种,各有尾曲,称[越尾]、[背尾]。联套一般为[越调]——[越尾];[背宫]——[背尾]。中间采用的曲子比较自由,可多可少。曲牌有300余种,以周至县为最丰富。曲调又分大调和小调两种。大调如[满江红]、[黄龙衮]、[大金钱]、[风入松]等;格律严谨,句句用韵,而且一韵到底。小调如[越调]、[岗调]、[银纽丝]、[五更调]、[戏秋千]、[一串铃]、[剪剪花]、[西京]等。一般都只四五句,灵活自由。传说有72大调36小调,唱辞大都是长短句式。
  曲子戏的班社多为农村自乐班或走州撞府的流浪演出。
  二、二黄戏
  原为单声腔剧种,明中叶以后,陆续吸收秦腔唱腔的一些特点,称“西皮调”,后西皮与二黄合流成为一单独戏曲剧种。
  二黄戏是西安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早先只是由木偶和皮影演出,明代中后期,由于和秦腔同台演出,二黄与秦腔合流,人称由秦腔借鉴的腔调为“西皮”,从此西皮与二黄结合,完成了“皮黄腔”的转变。清乾隆年间,西安周围的长安、户县、周至、蓝田、高陵、临潼都有二黄戏班,并与秦腔班社共同发起创办西安梨园会馆,演出于西安附近的城乡。抚陕总督陈宏模的许多榜禁西安夜戏的文告,都包括了二黄在内。此时,西安不少二黄班社和艺人纷纷奔赴商洛、汉中及安康等山区演出。清末,曾兴盛一时。西安、三原、商洛、高陵都有班社活动。王绍猷说他髫龄时曾看过他们的演出。④
  二黄戏属多声腔剧种,西皮与二黄是其主要声腔。曲式结构属板腔体。西皮的专用腔特点是高亢激越,流畅爽朗,保存着原母腔秦腔的风格。板式有慢西皮、中西皮、快西皮、摇板、散板等。二黄曲调柔和宛转,细腻缠绵。板式有慢三眼、三眼垛子、二流等。又有反西皮和反二黄。共有各种板路50余种。前者声腔悲怆;后者苍凉愁惆。唱辞大都为七字,十字句。二黄戏的角色行当共十种,即末、净、生、旦、丑、外、小、贴、老、杂。
  二黄剧的外流,又与当地戏曲声腔结合,出现皮黄系的一系列剧种,如汉剧、京剧等。
  二黄的剧目很丰富,有“唐三千,汉八百,演不完的周列国”的民谚。艺人有刘子云、杜和尚、来金榜、孔海山、刘青华、双科子、秦海儿等名家。
  三、长安道情
  道情戏也是长安艺人的伟大创造。它是在民间说唱道情的基础上,逐步吸收秦腔等戏曲艺术的一些营养形成的戏曲类型。包括很多不同的地方道情剧种,如关中道情等。关中道情又叫长安道情,形成于长安。
  长安道情导源于唐代道教的道曲、道调与民间的劝善活动。《教坊记》说它起于高宗时的白明达所创道曲、道调。⑤其实唐皇自认为是道家创始人李耳的后代,十分奉崇。关中农村,又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观宫遍地,如楼观台、华山都有规模宏伟的“丛林”。唐宫中也有专供皇家礼道的宫观。为了宣传道义,他们同佛教一样,常常用通俗的语言和形式进行这一工作。这就是与“佛变”基本相同的“道变”。有时,他们又把长安附近的一些俗曲作为这一形式的重要方面。韩愈的《华山女》具体记录了这一活动情况。由于他的崇奉天道自然,注重道情,人们又把这种形式叫做“道情”。有如元代曲论家所说:“道家唱情”。⑥道情的不少曲子还被北曲杂剧吸收、采用,尤其是一些神仙道化剧更是这样。另外,作为民间说唱艺术也被广泛应用。傀儡戏中的木偶戏、皮影戏,也采用了道情作为声腔,道情也就做为傀儡戏,长期与其他声腔、剧种在长安和秦中共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搬上大舞台。
  长安道情的唱腔体式原为曲牌联缀体,后来在秦腔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为板腔体与联曲体两种曲体并用。曲牌中多以道情腔为主,同时吸收其他民间歌曲,如[耍孩儿]、[清江引]、[皂罗袍]、[剪剪花]等。关中道情有“九腔十八调”。各类曲牌达50余种。唱辞一般多为七字、八字和十字句,间有三字、四字句,总体上深受道教“步虚辞”的影响。板腔体句式多为七字、十字上下句格局,长于叙事、抒情。演唱时,尾部大都有帮腔。
  长安道情的传统剧目,分“正札子”和“乱札子”两种。正札戏就是神仙道化一类的正戏,代表剧目如《大孝传》《湘子出家》《拜寿》《卖道袍》《江流化缘》《认母》《归山》《哭五更》等。乱札戏以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仙故事为主,如《下昆仑》《五雷阵》《四岔捎书》《隔门贤》等近百本。
  长安道情对北方道情戏有深刻的影响。
  四、弦板腔
  长安戏曲声腔剧种之一。因其主要乐器是“弦子”和它的打击乐器“板子”,所以名弦板腔。“板子”又分“二板子”与“蚱板子”两种,敲起来声音特别响亮,且是该剧种所特有,故又名“板板腔”,主要流行在周至境内。
  弦板腔是长安皮影戏之一,约形成于19世纪初期,清光绪时期开始兴盛。
  弦板腔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体。板路有噪板、二六板、阴司板、紧板、尖板、上音子、三倒音、三不齐、撇板等。各板又都有花音、哭音的区别,唱辞均为七字句和十字句的上下反复,说唱性显明。⑦弦板腔的剧目主要特点是语言通俗,故事内容丰富。易为群众接受,代表剧目有百余本,三国戏、列国戏较多。民间故事戏有《二姐娃做梦》。1958年搬上大戏舞台。
  五、灯盏头
  灯盏头,又名灯碗腔,俗名“油客碗碗腔”,主要流行于户县一带。
  灯碗腔是由道情说唱逐步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皮影小戏。唱腔是以道情说唱和劝善调为主,吸收关中眉户、碗碗腔的一些艺术因素发展而成。唱板有二六板、慢板、带板、散板、尖板、滚板等,除滚板外,其他板式均有哭音和花音两种调性。唱辞也以七字、十字上下句为主。剧目数十种,如《赵五娘描容》《七贤碑》《梅花簪》《拷打郑元和》等。
  六、端公戏
  端公戏是以大筒子调为主的一种戏曲,属傩戏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周至县南部一带的山区。同治《佛坪厅志》说它主要盛行于这一带。没有专业剧团和艺人。
  此外,由外地流传到西安的剧种还有昆曲、京剧、晋剧、蒲剧、豫剧等。
  ① 《新唐书·礼乐志》。
  ② 任半塘《教坊记笺订》。
  ③ 王灼《碧鸡慢志》。
  ④ 王绍猷《秦腔纪闻》,易俗社1949年出版。
  ⑤ 《教坊记·序》。
  ⑥ 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
  ⑦ 以上参考刘均平、何钧纪录整理《弦板腔音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版。
  出处: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焦文彬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