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 第四章 长安戏曲文学 第一节 长安戏曲文学概况

    
  长安戏曲文学,就其剧本体制来说,就是以“场”为基本结构单位的分场制剧本体制。它是秦腔的创造,后来竟至影响了我国南北地方戏曲的文学创作。它开创了中国戏曲文学剧本创作上的继联曲体的北曲杂剧以“折”为基本结构单位的分折体制和以南曲传奇为代表的以“出”为基本结构单位的分出体制后的第三种形式,也解决了原先戏曲内容与曲式结构间的矛盾。
  第一节 长安戏曲文学概况
  长安戏曲文学,就是长安戏曲剧目,即剧本。是中国戏曲文学中数量最富的一种,总数当在两万本以上。单秦腔一项,50年代中叶全省戏曲调查中,登记在册的就达八千多种,眉户有520本,道情有700余种,二簧1500余种,碗碗腔(包括时腔与老腔)900余种,弦板腔565种。80年代《中国戏曲志》丛书启动后,进一步调查的结果,数量远远超过前者。这些剧目,题材范围十分广泛。上自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故事,中经几千年文明社会的历史,下至当今重大的政治事件与日常现实生活;中外古今,天上人间冥司三界,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备,俨然一部中华民族的“百科全书”。若从历史的角度去审察,它虽然缺乏严正的历史剧,多为写意性的历史故事剧,但如按历史朝代顺序去编排,又可以说是一部通俗的有声的二十五史。其中列国、三国、唐、宋的故事戏最多,俗称“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秦腔作为角色行当齐全的大型剧种,在这方面更具有着其他剧种难以表现的优势。如宋代的“杨家将戏”总计达百余种,写了自杨衮(陕西神木人)到杨文广五代人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英雄业迹。列国戏中的“封神榜”,也多达一二百本。中国四大民间神话、传说的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与梁山伯祝英台,也各有系列剧目。以英雄人物为中心的关羽戏、包公戏、岳飞戏,也层出不穷。至于反映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与婚姻、爱情、家庭、读书、学艺的剧目,也占相当大的分量。关于外国题材的开拓,则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如《托尔斯泰》《好商人》《泗林湖》等。群众把它从内容上加以概括,就是:“不是奸臣害忠良,就是相公追姑娘,或者妖婆害先房。”
  就戏曲的矛盾冲突性质来说,既有悲剧,也有喜剧,更有悲喜剧。它们都有着我们民族的特色;也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尤其令人欣慰的是:秦腔悲剧,写的都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了给人看,”在结构上又能打破杂剧、传奇“大团圆”的结局处理,实现了以喜促悲、悲喜相间,抑圣为狂、寓哭于笑的悲剧情节与美学情趣。这方面的例子,《秦香莲》(又名《铡美案》)是个典型;“杨家将戏”也多是这样。也成为秦腔最善于和乐于表现的一种戏曲类型,成为秦腔剧目的一大特点。悲喜剧,就是正剧,多写人生的悲欢离合,成为秦腔剧目的主流。喜剧则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①与悲剧在矛盾冲突上多采用社会性的不同,喜欢采用偶然性的矛盾冲突。
  就剧本的篇幅来说,有大型连台本戏,也有本戏和折戏。折戏大都是本戏中的一些重场戏,或能够体现本戏基本精神和艺术特色的某个段落,又可以单独演出的部分。如《苏武牧羊》中的《苏武牧羊》,《铡美案》中的《韩琪杀庙》《三对面》,《法门寺》中的《拾玉镯》,《游龟山》中的《藏舟》等都是。有些则是单折戏,如《柜中缘》《三回头》等。本戏在整个剧目中,数量最多。
  长安戏曲文学有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剧目,这就是以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著称的“情节戏”和以人物为中心,又不忽视情节的“人物戏”。二者都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有波澜和完整统一。就是一个折戏,也同样是这样。
  如果从角色行当来说,长安戏曲,尤其是秦腔,尽管有着角色行当齐全、文武不挡的特点,但也不乏以角色行当取胜的“行当戏”,特别是能够显示秦地风格与气魄的须生戏、红生戏与净角戏。群众说:“四红加一黑,必定《破宁国》”。这是说有四个红生和一个黑头出场,一定是演的《破宁国》。须生戏如《祭灵》《辕门斩子》《激友》《二进宫》《打镇台》《杀驿》《清官册》等;红生戏如《下河东》《长坂坡》《出五关》《五岳图》《吴起回国》《巡南城》《卖华山》《忠烈会》等;净角戏有《打銮驾》《斩单童》《苟家滩》《草坡面理》《打金枝》等。就艺术手段来说,也有唱功戏、做功戏、做表戏、武打戏与白口戏之分。
  长安戏曲艺术是群众的艺术,它的剧目,即戏曲文学,绝大多数都是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经过许多代艺术家(包括作家、教练、演员与乐师)不断创造、修改、加工、整理而完成的。浇铸着很多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文化教养与美学情趣的艺术家,以至观众的心血和艺术追求。一些在群众中有影响的比较固定的剧目,大都是这样地经过很多次创作与艺术实践,才逐步稳定下来,成为观众百看不厌,剧团演出经久不衰的剧目。《秦香莲》最先是秦腔艺人不满元人高明《琵琶记》的宣扬“全忠全孝”,而有《赛琵琶》的编演,大约始于明代中叶。接踵而来的还有《香莲串》《姜氏挂帅》等,明末清初的《香联串》,都赋予了秦香莲这一农村妇女的不让须眉,由于接受三官神的夜援兵法,挂帅西征,立了军功,也有了她的审判贻误军机的陈世美等重要关目。这就是被朴学大师焦循称颂不已的《女审》②。18世纪时,又改名《秦香莲》,从两个方面丰富了她的思想性格,即贤慧与反抗的性格特征,也增加了《韩琦杀庙》一出。③晚清时期,又请出了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执法用御赐虎头铡,铡了陈世美,剧名也改为《铡美案》④。此外,像“杨家将”等,大都如此。它们的作者,大都是些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艺术家,即无名氏。正因为这样,现存长安戏曲剧目中,绝大多数很难考察出它们的作者和姓氏。表现出他们忠诚于戏曲艺术、默默奉献的精神。但是,明清以来,却也涌现出不少留下姓名的剧作家,有些还是戏曲世家。如明初的李十三及他的后代李芳桂,近代则有李轩桐和他的两个儿子:李约祉、李仪祉。戏曲班社、剧团拥有自己的专业作家,都是近代以后的事了。秦腔剧目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高。不论是历史故事戏,还是改编的传统戏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都逐步形成了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
  ①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② 焦循《花部农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
  ③ 见拙稿《从赵贞女到秦香莲》。《历史的艺术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④ 拙著《中国近代文学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出处: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焦文彬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