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 第四章 长安戏曲文学 第二节 长安戏曲文学的思想内容

    
  长安戏曲剧目是近千年来剧作家、艺人与观众共同创作的一种综合艺术品。这种长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由于时代的不同,参与实践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审美情趣的有别,从而使上述剧目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既丰富又复杂的特点,也打上历史的烙印。如果从总的倾向上来看,它们都应该是人民群众生活意愿、理想追求、生平经受、道德品质与美学情趣的真实表现与所处时代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历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艺术的再现。具体地说,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有以下特点。
  塑造出数以千百计的普通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们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与斗争;表彰了他们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坚强意志。
  这些剧目几乎成了人民群众思想、意志与精神的代表,在整个剧目中也占有很大的份量。这里有对历代起义农民的不畏强暴,揭竿而起进行反抗斗争的歌颂;有对不堪忍受地主阶级残酷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从个人复仇到小规模的组合再到大规模的跨州连郡的联合斗争的表彰与赞美;也有对绿林好汉占山为王杀富济贫的弘扬;更有对异族侵略者浴血奋战、确保国家民族安全的讴歌;还有对广大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们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与地痞流氓行为的赞扬与树碑立传。总之,在这些剧目中,作家们总是把同情与敬佩,都倾注在古代社会里那些最基本的人民群众身上,透露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与创造者的思想观点。尽管这些普通人,有着同自己一样的泥土以至牛粪味,但是,不少时候,他们总是难以遏制自己的笔墨意,把这些普通人塑造成品质高尚、胸怀国家民族,又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成为自己智慧、思想与品德的化身。他们有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嫉恶如仇,勇于赴义;有的肝胆相照,亲如手足;有的热心为民除害,不怕赴汤蹈火;有的不畏强梁,杀身成仁;有的不堪屈辱,“打渔杀家”;更有那祖孙五代前仆后继,为实现祖国神圣领土完整与不受侵犯,出生入死,保家卫国。一个人倒下去了,后者会擦干自己的眼泪,掩埋好先烈们的尸首,踩着他们的血迹,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进;即使在阴曹地府里,这种斗争还要继续下来,绝不中止,也绝不退却。确确实实有着一种感天动地泣鬼神的力量。他们虽然是些“弱者”,但却都有“强者”的毅力与精神。“瓦岗寨戏”、“水浒戏”、“红巾军戏”及许多关于农民起义人物的戏,都强烈地表现出这种精神。这类剧目众多,也最富风采。它们是剧作家为人民群众谱写的一部有声的历史。
  塑造了一大批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形象,歌颂了他们高昂的爱国主义与崇高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有着与自己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这种剧目大都是些历史故事戏或假托式的一人一事为主的历史戏,并在此基础上,尽情地加以点染,突出国家民族观念,加强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捍卫神圣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有时,这些剧目又往往把自己的主人公放在与奸臣、卖国贼的激烈尖锐不可调和的矛盾斗争中去加以刻画,突出爱国与卖国、反抗与投降的主题思想,有着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精神。像《苏武牧羊》的苏武持汉节二十余载,饮水吞毡,矢志不改;岳飞戏中的《草坡面理》《风波亭》《牛头山》《回府刺字》等等的“精忠报国”,深入肌里;《鸦片战纪》《关中书院》《战胞缘》等近代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秦腔剧目,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等等。秦腔剧目中,关于“杨家将”的传统戏,多达近百种,浓墨重彩地谱写出杨家自杨衮到杨文广五代诸将(包括男女老幼、主仆亲朋在内)不惜牺牲,勇于赴难,世代相袭、坚贞不屈的英雄业绩;突出了他们“自觉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也有着“历史的艺术反思”的意蕴。剧本也写的气壮山河,可泣可歌。像写第一代以杨衮佘太君为代表的《传枪传》《七星庙》《佘塘关》《后河东》,从周投宋,立志报国;写第二代杨继业率领杨家八虎,继承父志,奋勇杀敌,同奸臣潘仁美卖国投降的斗争,矢志保国的《千秋庙》《状元媒》《两狼山》《金沙滩》《陈家谷》《李陵碑》《五郎出家》《七郎打雷》;关于第三代杨延景兄弟的两条线作战,即对内同投降派的斗争,对外同辽邦的浴血奋战,忠贞效力,视死如归。剧目有《唐儿府》《天波府》《箭头会》《告御状》《永靖桥》《清官册》《破澶州》《破洪州》《夺三关》《董家岭》《铁丘坟》《破雄州》《二天门》《洪羊峪》《昊天塔》《铜铃记》《四郎探母》《五台会兄》《六郎坐帐》《六郎招亲》《八郎捎书》《审潘洪》《辕门斩子》等,成为“杨家将戏”中的重头戏。他们的前仆后继,一门忠烈,彪炳青史;写杨家第四代的戏,是以杨宗保和穆桂英为中心的。剧目有《老辕门》《三曹归天》《阴阳河》《征辽》《金山塔》《雄天关》《夜明珠》《神州还愿》等,他们继承祖宗遗志,为实现先人未竟事业,喋血陷阵,风风火火;写第五代的剧目有《杨文广征西》《杨文广打金国》《杨坤娥征西》《竹子山》《钳子山》《龙凤台》《斩杨猛》等,少年英雄,驰骋沙场,靖国安民;写杨门女将的《佘太君》《太君辞朝》《女探母》《穆柯寨》《大破天门阵》《牧虎关》《挡马》《阴送》《杨八姐盗刀》《蝉牌关》《三相国》,一代巾帼,不让须眉;写杨家家将的《杨排风》《红火棍》《黑火棍》《三岔口》《焦赞杀府》《焦赞发配》《孟良跑山》,赤胆忠心,同仇敌忾。如此众多的“杨家将戏”,在全国,几百个兄弟剧种中,不仅是罕见的,而且具有相当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与历史精神。在艺术上,也有着场面恢宏,角色行当齐全,唱做念打并辉,结构严谨慎密,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明,气魄雄浑壮丽等,体现出秦腔的“汉唐雄风”,成为观众最喜爱的一类剧目,久演不衰。
  一些剧目通过对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认真选择和精心描摹,颂扬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正直和舍己为人等一系列高尚的情操和品质。
  这些剧目不仅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而且有情有趣,芬芳郁馨。这里有对人们淳朴善良性格的精心描写,有对劳动者憨厚诚恳、吃苦耐劳品德的歌颂;也有对他们朋友间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情谊的渲扬与赞美;有对他们那种扶困济难和舍己救人精神的讴歌,有表现他们公而忘私、乐于助人品格的,也有关于他们对理想执著追求的褒奖;更有对忠臣义士们的表彰。不少剧目在弘扬、歌颂上述品格和精神时,往往善于采取对比的艺术手法,在鞭笞那种忘恩负义、损人利己和两面三刀的丑类的同时,加以悉心描写和刻画。从而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也使上述精神、品格更加明朗、高昂和感人、动人。《打柴劝弟》(又名《折桂斧》)《周仁回府》(又名《忠义侠》)《走雪》(也名《南天门》)《将相和》《穷人计》《木楠寺》《三娘教子》《三上轿》《杨三小》《春秋笔》《春秋配》《张连卖布》等,就是这类剧目中的一小部分。
  着力塑造了一大批各种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并通过对她们的充满感情色彩的描写与刻画,揭露了古代婚姻制度的罪恶,歌颂了她们在婚姻爱情方面的大无畏精神与果断行为。不少剧目,还透露、体现出一些近代性爱的特色。
  女性的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尺度。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妇女始终处于一种被压迫奴役的地位,她们身受四大绳索的束缚,苦难深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她们的觉醒,也不断高涨和自觉起来。特别是明清以来,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日趋显著。产生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长安戏曲剧目,在注重国家、民族重大政治事件的同时,却也相当重视妇女题材和以女性为主的历史故事的选取与描写。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有个性特色的女性形象。她们之中既有像秦香莲那样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也有花木兰、穆桂英、杨排风、梁红玉、王聪儿那样的驰骋疆场为国杀敌,不让须眉、独立天壤的帼国英雄;还有那闺阁小姐、小家碧玉们的描花绣朵,采桑喂鸡;更有那因农村经济破产或战乱所造成的家破人亡后流落青楼的烟花妓女的苦海挣扎;也有企图走出家庭禁锢、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女秀才和她们科场的一试笔墨、一展情怀。总之,她们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争取着中国妇女的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更多的作品,都写了她们在爱情婚姻方面的曲折斗争与不懈的努力。观众把这些剧概括为“相公招姑娘”。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描写了女性为反封建的婚姻制度,追求有爱情的婚姻与和睦美好的家庭夫妻生活,有的一见钟情,终身相许;有的自择佳偶,自由恋爱;有的相谐私奔,重筑爱巢;有的抛却功名利禄与家世利益;有的自觉同居共偕连理。她们虽然都有一个由背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一见钟情的私奔;又有一个由一见钟情的郎才女貌再到两厢情愿的情与肉结合的过程,但却都蕴含着双方的以互爱为基础的近代性爱特征。她们为了这种爱情的实现,甚至不惜以自己的青春年华,或悬梁自尽,或投江扑河,或寒窑苦守,或山盟海誓,对月明心;或祈祷神灵,虔诚恭谨;或甘冒最大的危险以身殉情。有的死后仍不忘这种追求,在天上、冥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有时,还借助神仙与花妖鬼狐来表达这一永难扑灭的理想追求。由于时代和作者取材的角度的不同,表现形式也千姿百态,绚丽夺目。因而,成为观众最多的剧目。《法门寺》《王宝钏》《春秋配》《碧玉簪》《金琬钗》《人面桃花》《白蛇传》《曲江歌女》《柜中缘》《桃花泪》等,都是这类剧目中的精品。
  大量剧目对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政治的腐败,科场的污浊,道德的败坏,剥削的残酷,压迫的深重,统治的野蛮,进行了应有的抨击与批判,控诉了统治者的滔天罪恶与反动本质,揭示出古代社会“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客观规律。
  长安戏曲是中国戏曲的代表性戏曲艺术,拥有十分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理所当然的要表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他们身处封建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所以不时地把自己的笔墨投入到这些方面。有时是直接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有时却不得不隐晦、曲折地对其进行抨击或批判。其笔锋所及,上自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至各阶层的官吏及其心腹爪牙,几乎无所不包。如对他们昏庸、贪婪的揭露,有时又通过同明君、清官的对比,入木三分地暴露他们的残暴凶戾及其本质。尤其是忠奸斗争类的剧目,更是这样。如《杀妲己》《炮烙柱》《哭秦城》《孟姜女》《伍员逃国》《宫门挂带》《玉虎坠》《春秋笔》《潘杨颂》《破宁国》《紫霞宫》《打鸾驾》《二进宫》《赵氏孤儿》《蝴蝶杯》《游西湖》《梅龙镇》《庆顶珠》等等,都是传统剧目中这方面的代表。近代题材《颐和园》《一字狱》《黑世界》《复成桥》,也堪称难得之作。甚至连一些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剧目,笔锋也不时指向时代与统治阶级。总之,人民群众是把戏曲当做自己的一种斗争手段或工具,锋芒毕露地对准了历代贪官污吏与卖国贼。
  长安戏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产物,虽然,从总体上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的认识作用与价值,有它本身所具备的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成分。①但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有些却难免随着时代的逝去,失掉了它的历史价值,特别是一些封建文人的参与,也使一些剧目渗透着不少封建糟粕,荒诞不稽、淫秽,甚至夹带着迷信、恐怖、色情的内容,有些剧目,可以说是坏的,思想内容是反动的。这种精华与糟粕混杂、良莠不齐的情况,都是产生这些剧目时代的反映,也都有着历史认识的价值与作用。
  ① 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20卷第6—7页。
  出处: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焦文彬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