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第二章 长安戏曲的声腔、剧种 第四节 长安戏曲剧本的语言



   
  剧本是戏曲艺术的文学部分,基本上包括有机组成的唱辞、道白和舞台提示三部分。它们都是展现戏剧冲突,开展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以至完成写意的重要部分。共称之为戏曲语言。长安戏曲剧本的语言是以关中中部的地方语言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有地域性,也有普遍性。
  一、长安戏曲的唱辞
  长安戏曲的唱辞是一种诗化了的说唱韵语。是一种“以俗为美”、雅俗共赏的诗。这样的戏曲又称之为“诗剧”,它的唱辞又叫做“剧诗”。在具体形式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齐言的七字,十字上下句辞体格局
  杂剧、传奇的词体,从总体上说,都是长短句式,而以秦腔为代表的长安戏曲的辞体,却在总体上呈齐言格局,这是同秦腔的板式变换体曲式结构相适应。
  这种词体是一个上句,一个下句,两者一联组。可多可少,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句、几百句。
  七字上下句是长安戏曲词体的基本规律。其句式有二二三、二三四、三二二、三四、四三五种。二二三则是最基本的句式。如:
  狂风吹动长江浪(上句○○、○○、○○○),
  黄鹤楼上有埋藏(下句○○、○○、○○○)。
  俺命甘宁过江去,
  要诓刘备过长江。
  楼下埋伏千员将,
  要逼刘备还荆襄。
  将身打坐连环帐,
  甘宁回来问端详。(《黄鹤楼》)
  恩姐不必两泪汪,
  为弟与你作主张。
  开封府里告一状,
  恩姐详细诉冤枉。
  首状告倒温丞相,
  拆改家书坏心肠。
  二状告倒温秀英,
  她把恩姐当梅香。
  三状告倒高文举,
  贪恋新婚忘糟糠。(《花亭相会》)
  千里寻兄未见面,
  虎豹豺狼常出没。
  闻弟古城把身安,
  安置皇嫂一妥善。
  我再寻兄到外地。
  兼程只恨赤兔慢……
  恨无双翼越山岭。
  速速催车往前赶,
  一座古城在眼前。
  远望城廓喜无限,
  暂停车马把信传。(《古城会》)
  空山寂静少人过,
  除过你来就是我,
  二老爹娘无下落。
  你不救我谁救我!
  你若走脱我奈何!
  常言救人出水火,
  胜似烧香念弥陀。
  你在一旁哭声放,
  我在一旁痛肝肠。
  孤儿幼女相依傍,
  同病相怜两情伤。
  猿啼鹤唳山谷响,
  我也觉得心惊慌。(《三滴血·虎口缘》)
  其他四种都由这一句式演化而成。
  十字句的基本句式是三三四(○○○、○○○、○○○○)、三四三(○○○、○○○○、○○○)和四三三(○○○○、○○○、○○○)。如:
  只因你太忠厚胸怀明朗(上句),
  张炳仁那贼子心起不良(下句)(《三上轿》)。
  白云仙在中途泪流满面,
  把当年修行事细表一番。
  奴本是峨嵋山白蛇修炼,
  修就了五百年白衣大仙。
  自那日坐洞中心血潮翻,
  掐指算和许仙前世有缘。
  在洞中我不听诸兄相劝,
  身带上青锋剑离开了宝山。
  行走在桃花山东游西转,
  因不胜收青儿梅香丫环。
  我二人去西湖把景赏玩,
  船舱里遇官人名叫许仙。(《白蛇传·断桥》)
  耳听得谯楼上起了更点。
  田玉川在小舟好不为难。
  恨只恨卢世宽行事太短,
  害得我伤人命闯下祸端。
  若不是渔家女聪明有胆,
  险些儿落虎口性命难全。
  月光下把渔女用目偷看,
  这样人真叫我替她心酸。
  她那里哭啼啼泪湿粉面,
  渔家女偏遭遇这样艰难。
  为救我她不怕官兵凶险,
  讲出话真如同钢刀一般。
  渔家女她能有如此肝胆,
  真乃是难得的女中英贤。(《蝴蝶杯·藏舟》)
  以上是三、三、四句式。三、四、三句式,如:
  你不该和那张贼常来往,
  你不该和那张贼会文章。
  妻当初也曾把你来阻挡,
  谁叫你贪贼杯酒一命亡。(《三上轿》)
  我本想怀抱小儿哭一场,
  怎奈是出家难行俗家事。
  元宰儿好比鲜花才开放,
  受不住日晒雨打风又狂。(《庵堂认母》)
  元宰儿句句言语像钢针,
  刺得我五内俱裂痛万分。(《庵堂认母》)
  可叹你年纪轻轻辞人世,
  抛下我形单影只好凄凉。
  想当初花荫深处盟誓愿,
  那时间云房夜静情意长。
  实指望恩爱如山天样长,
  却不料竟成黄粱梦一场。
  我本想悬梁自尽随你去,
  苦只苦痴心难把姣儿忘。
  恨只恨庵堂难把儿抚养,
  惨只惨血书裹儿弃道旁。
  母子们分别至今十六载,
  探不出我儿生死与存亡。
  我想儿茶不思来饭不想,
  念我儿花前月下泪汪汪。(《庵堂认母》)
  娘为儿头上无有帕儿苫,
  娘为儿身上无有好衣穿。(《三娘教子》)
  这种句式,通常叫做“重三复四”。
  2.穿字穿辞
  长安戏曲,为了表达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或特殊的情境,加强唱辞的节奏与韵律感,丰富唱腔的表现能力,经常在“重三复四”的七字、十字上下句中,增加一些字、辞和句子,有如南北曲中的衬辞、衬句。这种艺术手法,通称之为“穿字穿辞法”。所穿插的字、辞与句,可以是实辞,也可以是虚辞,而以实辞为主;可以是一两字,也可以是十几字或几十个字。而且可以随剧情变换,有着充分的自由和随意性,即因板式的变换而加花或增减。所穿的字、辞、句,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尾,而以句中居多。这样,从表面上看,好像原先七字、十字上下句的格局被打破了,但在规律上仍恪守其规律,适应并满足了板式变换体曲式结构的灵活多变特点。这样,也使长安戏曲文学中的辞体成为一种不变中有变,有变中的不变的整一规程。如
  纵然我薛刚一死粉身碎骨要与举家大大小小报仇冤。(《龙凤会》第二场)
  只见那诸神庄严列满堂,
  数两廊一个儿两个儿三个和四个儿五个六个三六一十八尊罗汉。
  我问你喜的笑的怒的愁的都是你为那端?
  难道说喜我笑我怒我愁我情根未能断知我心思冰雪寒!(《双锦衣·数罗汉》)
  耳听得战鼓不住和儿来代咚打,
  空中的号令不住得儿浪当一底儿吹。
  一眼观见残兵队,
  我兵队来了几千旗。
  一天旗、二地旗、三龙、四凤、五红、六绿、七星、八卦、九面星官、一十一杆日月皂雕旗,
  白龙马驮的陈友谅,
  个个面上带土色,
  上台下来的儿是谁?
  报上名来免吃亏!
  康老爷认儿不得。(《墩台挡将》)
  你看那黄莺儿枝头高唱,
  它那里吱吱吱吱喳喳喳喳直叫得得意洋洋得意洋洋。
  又只见黄莺儿将桃花一瓣一瓣掐将下来落于水旁……(《黑旋风李逵》)
  寒蛩呀越添妾身愁怀抱,
  官人呀你怎在深院欢欢乐乐怎知你妻时蹇命乖我哪落在温氏圈套。(《扫窗会》)
  又说长又道短,
  谁人替我辩屈冤。
  这才是手不逗红红自染,
  蚕作茧儿自已拴。(《柜中缘》)
  此外,也有一些融化了古典词曲的唱辞,但比较少见,而且多用于人物的上、下场。
  3.长安戏曲文学的用韵与声韵
  长安戏曲文学剧本,不论是唱辞,还是道白、上下场诗,都十分注重声韵的合谐。这里的声指四声,就是字的高低调子,即阴平、阳平、上(读作赏)声、去声。属中原音韵。原中原音韵四声为平、上、去、入,唐以后,陕西语音中入声字逐渐淘汰,平声又分化为阴平、阳平两种。这就是说,陕西语中有四种声调。其中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去为仄声。每句话都由平、仄构成锵铿有序的节奏。韵是指唱辞中每句末一字的韵母,韵母相同的就是同韵。在辞中叫押韵,这种押韵又叫合辙。
  长安戏曲文学中的用韵与关中声韵是一致的。因为长安的戏曲语言基本上是采用了泾阳、高陵、三原为中心的方言,所以用韵也与上述地区一致。共十四辙。这比之元明以来北方戏曲的十三辙多了一辙,即“须遇辙”。这十四辙可用下面的表表示:
  封至模在《戏曲的声韵学》(油印本)中,对秦腔的声韵,为了记忆的方便,还编了一幅对联:“东西过来麻小姐;南北走开陈姑娘。”戏曲音乐家王依群(1922-1996)《秦腔语音讲座》①归纳了“十三辙”,认为“须和衣期相近”,没有必要分开,纳入“衣期辙”中,成为十三辙。
  上述的中东、江阳、怀来、人辰、由求、撮合、稀奇、发花、言前、肖遥十辙为宽辙,其余为窄辙。
  长安戏曲的辙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双句韵,即两句一组押韵;二、排比韵,即连句韵;三、隔句韵。可以平仄通押、同调道押。
  在平仄上,不追求每个字调的平仄,而特别注重每句末一字的平仄。这就是上句(不论七字、十字句)必须是仄声,下句必须用平声。即“上句必仄,下句必平”。如:《周仁回府》:
  天不测我杜家惨遭魔掌(去声,仄),
  恩公父念郎君挂肚牵肠(阴平,下)。
  封成东约我夫把兄探望(去声,仄),
  这时候不见回意乱心慌(阴平,平)。
  4.唱腔唱辞的安排与运用
  长安戏曲唱辞表现出强烈的唱、诉相结合的艺术特色,这就是一些剧本大段大段唱词的安排与运用,尤其是秦腔剧本表现得更为显著。如《铁夺阵》第四场韩信唱48句,《秦琼卖马》第一场秦琼唱78句,《平庆图》第五场双阳公主唱74句,《虎狼义》第十场谢遵义唱100句,《乾坤带》第七场唐太宗李世民唱56句,接着詹妃唱28句,银屏公主唱28句,三人共112句,《龙凤会》第二场薛刚唱60句,《梅花阵》第七场王魁唱60句,孟氏接唱30句,共90句,《杨文广征西》第八场杨文广唱56句,《焦赞杀府》第十三场杨延景唱96句,《打焦赞》第四场佘太君、八贤王、吕蒙正三人共唱100句,《千秋庙》杨继业唱74句,《永靖桥》第七场杨继业唱100句,《高山上坟》第十二场高彩女唱110句,《串龙珠》第五场李氏唱50句,《采石玑》第一场朱元璋、徐达、郭英共连唱124句,《鄱阳湖》第十二场张子明唱86句,《表八杰》张子明唱92句,《世王府》第十八场朱元璋唱65句,《金雀府》第十二场红礼唱62句,《铁丘坟》第十一场郡主唱214句。至于二三十句的唱段,更为普遍。这些不仅能够体现长安戏曲及秦腔慷慨激昂,痛快淋漓、如泣如诉、唱诉结合、滴水不漏、扣人心弦的艺术风格与中国气派;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有着极高的艺术效果。显示出它的“汉唐雄风”。
  二、长安戏曲的道白
  长安戏曲的道白是一种韵律感很强的散文体式。包括人物的道白、对白、独白、滚白和“叫板”五种。
  道白就是剧中人物的说话,又叫“白口”,包括人物的“自报家门”(即自我介绍)、上场引子、下场诗。“对白”就是两个人的对话。独白是人物独抒个人思想或内心活动,又叫“内心独白”。“滚白”却是一种诉说式的道白,很有韵律。“叫板”则是由白到唱曲之间的一种过渡或联接性的白口,文字十分简洁,一般只几个字或一两字。因为是要由道白自然引发出唱的,所以叫“叫板”。这五种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用韵的韵白,犹如散文诗,属半吟半念式的。如上场诗、下场诗,又叫“上场引子下场词”。一种是秦白,即自然白。因用的全是秦地语言,所以才叫“秦白”。上述几种道白中,滚白、叫板都是长安戏曲文学剧本中独有的。
  长安戏曲剧本在唱辞与道白的处理与安排上,基本上采用了两种手法,一是曲白相间,即唱辞和道白间隔安排;一是曲白相生,即由一段(或一句)唱辞引出一段道白或由一段(或一句)道白引出一大段唱辞。两种手法共同表现出曲白的因果关系和互补作用。所以长安戏曲道白同唱辞一样,也经常出现大段大段的情况,而且可以单独成为一篇几百字的散文。它们可以是几百字,乃至千字以上。如秦腔《出樊城》第五场伍奢的白达35句237字,同场伍尚的白59句400余字;《铁车阵》第一场刘邦的白有52句400多字,《秦琼卖马》第一场秦琼的白49句,也有400字,第四场单安的白28句240字;《平庆图》第四场善鄯王的道白50句350字,《铁弓缘》第二十八场陈碧秋的白42句300余字,《临潼山》第九场李渊的道白105句750余字,《纪家山》第一场程咬金的白71句将近500字,《破澶州》第九场焦光普的道白有100句752字,《二天门》第三场张万祥的道白101句936字,《太君辞朝》第一场佘太君的上场道白104句800余字,《焦赞杀府》第一场佘太君的道白52句360字,《铁丘坟》第一场任惠堂的道白54句300余字,第十场杨延景的白53句360余字,《太君征北》第十三场恩洪的道白74句500余言,《告御状》第八场潘仁美的白106句近900字,《两狼山》第五场潘仁美的道白52句360字,《金雀扇》第十四场傅恩的白130句750字,《李陵碑》第七场杨继业的道白共计52句363字,千字以上的道白,有《高山上坟》第六场高三的道白149句1100多字,《破洪州》第四场穆桂英的道白143句1010字,同场寇准的道白也143句1000多字。所以,秦腔有“一白二念三乱弹”的艺谚。而且都能作到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如珠落玉盘,字字发亮发响。
  “滚白”是长安戏曲剧本的一种独有的文体。是吟诵式的韵白,半念半吟半唱,散若流水,吟如滚珠。长于表现一种极为悲伤、痛唳之情,叙事性与抒情性相结合。在表现戏剧情节高潮时,有特殊作用,在秦腔剧本中,很多情节高潮时,有特殊作用。在秦腔剧本中,很多戏都采用,有时竟多次使用。杨家将戏中的《五台会兄》第二场,杨延景在五台山山门外向老和尚开门时的滚白有29句,把他们兄弟金沙滩一战失散后情由一古脑地道了出来,声泪俱下,十分感人。《李陵碑》第四场中杨继业碰死在李陵碑前,其子杨延嗣看到父亲为国尽忠,尸横碑前的滚白21句208字,《牛脾山》第四场姜国公的滚白也达22句152字,第十一场公孙阏的滚白达29句200多字。《出樊城》第三场马昭女诉说婆婆骂她是“奴下之奴”时,在一大段唱腔中穿插了这样一段滚白:
  啊!罢了、罢了!我哭了声王爷,叫了声妻的主,啊!妻哟,好心的公主,啊!你观穆公以在西秦设下临潼大会,想下独霸之意,轻牌来在我们楚国,父王身旁无虑,伪装有病。明辅将军保了王爷去赴临潼大会,以在殿前举起千斤御炉,穆公观看,心中胆怕,才将他妹妹与王爷足下为妻。啊!太平年间,秦国差人送来到。我朝文官不缺,武将不少,父王差去阉狗费无故迎京,他见娘娘隔竹帘搭一躬,反惹的主母心中害恼,将阉狗捆一绳,重打四十,这阉狗心生一计,金顶车改为银顶轿,银顶改为金顶车,无祥女改为马昭女,马昭女改为无祥女。父王一见,色心大动,父纳子妻,整整一十三载。事到危急,为妻不得不谈说,你将妻当何人。啊!我是彩女之头,马韶昭之女了!
  痛快淋漓,一泻千里。
  再如《白蛇传·断桥》开始时白素贞的滚白:
  薄命女娇娥,点点心血落,房屋被火烧,
  何处是巢窝?官人不见面,恩爱如刀割。
  呀哈哈,孩子若分娩,我在何处产哥
  哥?呀哈哈,仰面把天叫,天!啊呀天!
  唉,我可莫说是天哪天哪,你杀奴十分情薄呀!
  这段滚白,全是韵白,是白娘子在水漫金山寺同法海和尚斗法斗术、打了一大仗败后重回断桥时的一段。表现出她的恨天恨地恨法海,怨天怨地怨许仙。声泪俱下,声情并茂。
  三、长安戏曲文学的舞台提示
  长安戏曲文学的舞台提示是剧本主体对待处理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叙述性的说明文字。内容包括人物的外貌特征、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和场景、氛围描写,时间、地点、动作的说明,灯光、布景、音响效果等艺术处理的具体要求,以及角色行当的调配与安排,唱板的采用,人物上、下场及一些必须注释的文字。是为导演和演员的二度艺术创造专门提供的。在剧本中,为了同进入戏曲情节的道白、唱辞相区别,往往都加上括号。它是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的一种具体表现。最初只是为演员演出提供某些方便,只注明关键性的动作,同杂剧、传奇中的“科、介”相同,十分简洁。后来,随着舞台艺术的丰富与多姿多彩,内容也不断增加。如明中叶的《钵中莲》第十四场,除注明唱腔的[西秦腔二犯]和角色、唱白、上下场外,还有一段写到:“(场上作烟火,小旦殷氏僵尸上。“魂旦”。)”等。说明这个时候已经注意舞台效果及人物的变化了。清代的西秦腔《搬场拐妻》和《滚楼》《铡美案》,比之前者内容就更为丰富,往往还注明秦腔的唱板和板路、工尺谱。近代易俗社剧作家的剧本,在前者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
  从总体上看,长安戏曲文学的舞台提示,一般来说,都是十分简明扼要的,是作为戏曲文学主体对待和处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① 王依群编著《秦腔语言讲座》第六讲。陕西摄影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35-38页。
  出处: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焦文彬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