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第二章 长安戏曲的声腔、剧种 第六节 代表作家与作品


     
  有如前述,长安戏曲文学剧本的作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都没有能够留下姓名,而是以无名氏出现的。这样,这里只能就我们还能考知的一些作者充实这一节了。
  一、杂剧、传奇作家与作品
  元代有红字李二,明清两代有王九思、康海、王筠和吴宓。
  红字李二。姓李行二,人称李二。陕西京兆(今西安市)人。金元时代著名的北曲杂剧艺术家、剧作家。金末元初在西安曾以精湛超绝的杂剧演出技艺红极一时,长安勾栏瓦舍与行院,人人敬重,个个佩服,称他为“红字公”。曾经在北京参加当时剧作家和艺人的行会组织“元贞书会”,同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都有较深的交谊,时人称他与花李郎、马致远、李时中为“四高贤”,所以元代曲论家钟嗣成《录鬼簿》中列他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①他的杂剧创作,是以“绿林杂剧”著称于时的,共编写有《板沓儿黑旋风》《病杨雄》《折担儿武松打虎》《全火儿张弘》《帘袖儿武松》五种,成为最早的一批“水浒戏”,贾仲明《续录鬼簿》中《凌波曲·吊红字李二》说:
  梁山泊壮士《病杨雄》,《板沓儿》掐搜黑旋风,打虎的英俊天生勇,窄袖儿猛武松,是京兆红字李二文风。才难尽,兴未穷,再编一段《全火儿张弘》。
  此外,他还和马致远、花李郎、李时中共同编写有《黄粱梦》和《岳阳楼》两本杂剧。他写了两剧的第四折。结构严谨缜密,悬念的解脱丝纹清晰,具有中国精神的无处不著乐观的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他们的合作,也表现出艺术观点的相同、审美情趣的一致、人际关系的和谐。他与马致远的友谊更深,1271-1285年间,曾邀马致远访陕,从而才有马致远的《汉宫秋》《陈搏高卧》《任风子》三本杂剧的创作。
  金元时,京师著名的“教坊色长”刘耍和十分赏识他的才气和演技,并将自己的二女儿许配与他为妻。他也从这位戏曲泰斗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刘耍和在金元时名倾天下,世称他同“魏、武三人鼎新编辑”,长期主持京师剧坛。南戏《错立身》、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杜善夫《庄稼不识勾栏》、高安道《淡行院》、高文秀《敷衍刘耍和》,都把他的技艺写入作品,共称他是剧坛泰斗,一代最伟大的作家和表演艺术家。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别号碧山。陕西户县人。明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及第,考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递补吏部员外主事。“前七子”之一。刘瑾专权时,升为吏部郎中,外放为寿州太守。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株连被贬,不久,削职为民,终生不得复官。从此在家乡诗酒消遣,声色自娱,度过余生。有诗文集《渼陂集》《渼陂续集》,散曲集《碧山乐府》《碧山续稿》《碧山新稿》《南曲次韵》等。
  王九思有杂剧两种,一为《中山狼院本》,一为《杜子美沽酒游春》。前者为明清单折杂剧创作开了先河。剧写中山狼的忘恩负义,寓意深刻。后者四折,恪守元人格局。写诗人杜甫于天宝安史之乱平定后,重回长安,游曲江,见宫殿寥落,追怀往昔,认为全为奸臣李林甫所为,无限感慨。典当衣服沽酒,以寄孤愤。后与岑参游渼陂,泛舟钓鱼台,切思垂钓之乐。剧中充满愤懑之情。时人普遍认为他是以杜甫自况,借以直接抨击当时宰辅李东阳。充满悲时叹世的愤激不平之气。剧中写道:
  我这里从容问苍穹,为着那平地里风波损了英雄。三三两两厮搬弄,管什么皂白青红,把一个商伯夷生扭四凶。兀朱笑杀了懵懂,怨杀了天公。([调笑令])
  泊罗铜雀黑朦胧,都落在邯郸梦。自古道聪明却贫穷,子迷做三公。棘针丝,怎宿丹山凤?因此上采芝心乐,钓台人去,甘心儿不听景阳钟!([小桃红])
  他空皮袋,无学问,恶心肠,忒忌恨。笑冷冷掌定三台印,慢腾腾送了千人俊,乱纷纷造下孤辰运。([寄生草])②
  西湖沈士伸评说:“渼陂高才,废处作此以嘲时相。悲愤唏嘘,如怨诉。”③何良俊也说:“虽金元人犹当北面,何况近代?”④王世贞认为这个剧其价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之下。⑤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称赞他“以杜甫一人当场演之,曲辞沉郁蕴籍,诵之,妙味无穷。”⑥也正因为这样,嘉靖改元,朝廷议其复职,竟被李东阳等彻底否定了。⑦
  王九思也是一个热心陕西地方戏曲艺术的艺术家。他不仅弹得一手好琵琶和秦筝,⑧而且积极从事秦腔和曲子戏活动,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在乡间,他经常参加农村的庙会演戏活动。为了学习琵琶和筝等乐器,他也不惜花三年时间,聘名师,杜门学唱,刻苦钻研乐理,得其神解。⑨友人去拜访他,高兴的时候,也常拍掌按节,歌呼呜呜地唱一板秦腔。他说:
  一日,客有过予者,善为秦声,乃取而歌之。酒酣,予亦从而和之。其乐洋洋,手舞足蹈,忘其身之贫而老且朽矣!⑩
  这时,他已经是87岁的老人了,还能与大家一起拍板唱“秦声”,“手舞足蹈”。可见他对家乡戏曲的笃诚与钟情。他自己还有专门演戏的“家班”,拥有玲珑、雪儿、小蛮、小环、小红、樊素等许多艺人。在曲子戏方面,他是最先同康海一起把这种地摊演出的民间小戏搬上大戏舞台的,还共同创造出“康王腔”来。(11)正因为这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他的散曲和戏曲创作:“合拍颇善,叙事抒情,宛转妥协,不失元人遗意。”
  康海(1475—1541),字德涵,号对山,别号沜东渔父,太白山人。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及第。正德五年,因刘瑾事株连,削职为民,永生不得再仕。从此,他就徜徉武功、周至、户县之间,放形物外,寄情山水,“稍托之声伎,以自耗其块垒之气,达三十年。”(12)
  康海在文学上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作为长安十才子与“弘正七子”(即“前七子”)之一的他,首先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13)的文学主张,成为明代有影响的古文运动的口号。从此,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复古运动,席卷中国,成为有明一代影响深刻的文学振兴运动;加之后来后七子及五子们的推波助澜,使其声势更为宏大,成为可以与西方比美的东方文艺复兴运动。有诗文集《对山集》(46卷),散曲集《沜东乐府》(2卷),笔记小说集《纳凉余兴》《春游余录》和《即景全录》。
  作为一个戏曲家,康海创作杂剧两种。其一是《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简称《中山狼传》)。写战国时中山国一狼被墨者东郭先生所救后,狼忘恩负义要吃掉东郭充饥。东郭无路可走,提出:“若要好,问三老”。但一老杏,一老牛都说可以吃,应该吃。最后问到一个杖藜老人。老人怒斥狼的忘恩负义,狼不服,东郭也不忍心杀它,说:“世上忘恩者甚多,何止此一中山狼耶?”老人说:“先生的所言是也。那世上负恩的好不多也!”并列举了忘君负亲、负师、负友、负亲戚的“五负”,指出:“你看世上那些负恩的却不个个是这中山狼么?”东郭最后才将狼打死。这一老人就是作者自己,所指出的世上的“五负”,深刻明察。陈洪绶说:“读此剧真救世仙丹,使无义男儿见之,不觉毛骨悚然”。沈泰在刊刻《盛明杂剧》时也说:“此剧独摅跌宕,一洗绮靡,直掩金元之长,而减关、郑之价。韵绝,快绝!”全剧结构紧凑,一气呵成,白描贴切,生动自然,有如青木正儿所说:“四折均排场紧张,宾白过隙,曲辞语语生色,直摩元人之垒。”(14)
  康海另有《王兰卿贞烈传》杂剧一种。是根据当时周至艺人王兰卿与张附翱爱情故事写成的,极富时代色彩。剧中表扬了他们的为情而生,又为情而死的“至情”,为明代中叶戏曲创作的宣扬“至情”开了先河。
  作为一个地方戏曲活动家,康海在其三十年的家居间,不仅“力振秦声”,而且做了许多有益中国戏曲发展的事情。这就是:一、研究声律,创“康王腔”,规范曲子戏音乐;时人说他“咏歌、舞蹈于泉石间”,“屡为乐章……然后宣以五音,舞以六羽,使声伎并作,宾观者无弗叹赏”。(15)还与吕泾野等把诗乐“定图画谱”偕友共演(16)。他本人又是个“琵琶圣手”,(17)弹得一手好筝琶,与王九思在原秦腔基础上,吸收当地曲子、道情、樵唱的有益部分,共同创造既慷慨悲壮,又喉啭音声的“康王腔”(后世秦腔唱腔流派中的“周至腔”、“武功腔”(18)就是它的遗响)。二、广集乐工,秋神报赛,开展民间戏曲活动。李开先说:“先生尝病武功贸易之寂寥,乃于城东神庙报赛,数日间,乐王集者千人,商贾集者千余人,四方宾客长幼观者数千人。”(19)为了演戏的方便,他还购置了许多文武场面,亲手绘制出了301幅秦腔脸谱(20),救助了大批民间戏曲艺人;带自己的“家班”外出演出,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关中地区的戏曲活动,也使“秦声复振”。(21)三、家蓄伶僮,自建家班,提高艺术质量。于歌弹尤妙的康海,不仅自己吹拉弹唱,无不擅长,而且有着自己的私人家庭戏班,从他的诗文中,我们知道他经常提到的家伶有双娥、青娥、端端、小小、雪儿、燕燕等十多个,尤以金菊、小斗、芙蓉、采莲四个是他随身四帅。(22)晚年所得二青衣,号称“绝艺”,更欣喜若狂。临终前说:
  适得二青衣,能鼓十三弦及琵琶,号称绝艺。古今曲调又能审,其雅俗之语,和律依永,殆同天授予作。每出,二青衣不逾时,輙能奏成,洋洋遂遂,合调叶宫。予尝不抚掌和庆也!归田三十二年,益肆志于登山临水之际,而二青衣又助之,其乐有守?(23)
  他的继室张氏出身乐户,能歌善舞,秦腔当行,是他的得力助手和家班中的专职教练,声震秦中,人称:“康家班子”。极大地推动了戏曲的发展。
  王筠(1749—1832),字松坪,号绿窗女史,长安(今西安市人)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王元常是乾隆初的进士,官至翰林院翰林。筠承庭训,十三四岁时就能吟诗填词谱曲。人称“诗能自成一家,长短句亦工”。(24)现存诗词二百余首,结集为《槐庆堂集》。(25)作传奇三部:《繁华梦》《全福记》和《会仙记》。清代中叶剧坛颇享盛名的女剧作家。
  《繁华梦》是王筠16岁时的处女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剧写一二八女子王梦麟,“以身列巾帼为恨”,无限悲怨、惆怅。后来在一次春日游园昼寝中,做了一梦,自己变成一个美男子。这样,从第二出起,就以梦境的男子二十年的荣华富贵为线索,开展故事情节,写她的刻苦好学,考中状元,授吏部侍郎,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待她醒后,一切照旧,无限愁肠。结尾也打破传统戏曲大团圆的俗套,她被麻姑点化成仙。这是一部作者“自抒其胸臆”的作品。有如她父亲王元常说:
  女筠,幼禀异质,书、史过目即解。每以身列巾帼为恨,因撰《繁华梦》一剧,以自抒其胸臆。(26)
  剧本结构宏伟,文辞优美,谐声依律;感情真切,文情并茂;人物性格鲜明。表现出18世纪中中国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己理想追求和积极参与的时代特点。
  《全福记》写文彦作为才女的咤叱风云的一生。《会仙记》又名《游仙梦》,是前者的姊妹筛。写了王梦麟成仙后的生活。有更多理想化的内容。虚构是这一剧的艺术特色。三剧都在乾嘉盛世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清人李调元的《雨村诗话》《剧说》,梁迁枬的《藤花居士曲论》都有著录;《长安县志》《咸宁长安两县续志》《陕西通志稿》也有详述,说她的剧作“有临川四梦风格”,可以和《牡丹亭》《桃花扇》相媲美。
  吴宓(1894—1978)原名玉衡,后改陀曼,又改宓。字雨僧。陕西泾阳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入陕西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毕业。即赴美留学,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和清华研究院任教授。20年代初任《学衡》杂志总编等。抗日战争时期调任四川大学,1950年调西南师范学院。有《吴宓诗集》行世,卷末附所作传奇两种:《陕西梦》《沧桑艳》。前者写于宣统二年(1910年)的泾阳,剧写泾阳吴生与同学创办《陕西杂志》,“欲赁文字,开通民智,敢藉报纸,惊醒醉心”。后者写于1935年的上海。初拟十二出,完成四出。根据美国郎法罗(Longfellow,1807—1882)长诗《红豆怨史》(Evangeline)增删补缀而成。写英军统帅温士龙率兵船进驻法属阿克地要劫掠的故事。以村女曼殊同铁匠之子格布儿的悲欢离合为内容。这是传奇在陕西长安的绝笔。
  此外,还有长安附近一些作家的作品,如大荔的李仲章、合阳“二王”(王元寿、王元功),耀县的张梓,渭南、蒲城的崔问余等。(27)
  二、秦腔和其他地方戏作家与作品
  有如前述,元明清三代积累的秦腔、眉户、二黄、碗碗腔、道情、灯盏头、弦板腔等长安地方剧种的传统剧目达万余本之多,可惜它们都没有能够留下作者的姓名,而以无名氏的情况充实着长安戏曲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籍以学文化、知历史、明哲理、冶情操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这里只知其中极少的几位。
  李桐轩(1860—1932),名良材,字桐轩,号莲舌居士,陕西蒲城人。清末贡生,同盟会会员。历任陕西省咨政局副议长、省政府顾问等职。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与孙仁玉在西安共同创办了以“新编新脚本为主”,“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的陕西易俗伶学社。集编剧、演出、教育为一体。组织了人数达二三十人的易俗社剧作家群。从创办到1949年5月,共编演各类剧目达600余种。其中他一个人创作、编写新秦腔剧目30余种。《戴宝珉》(又名《黑世界》)是他创作的第一个秦腔剧本,写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根据当时周至县的一件真实事情写成的,抨击了晚清官场的黑暗腐败,歌颂了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疏财仗义的戴宝珉,提醒人们不要把一切的俗计较放在心上,并看得比什么都要紧。在晚清针砭时弊、讨伐官场罪恶的潮流中,别具一格。他的代表作是取材于晚清四川民众反盐税斗争的《一字狱》。剧写四川总督贾正学的妻弟在泸州横征暴敛,激起民愤。全剧十回,痛快淋漓地揭露刁迈朋的横行乡里,肆意搜刮民脂民膏,表现了四川民众的英勇反抗,结果造成冤案。百姓为了伸冤,层层上告,后来得到生员万人杰的支持。全剧结构紧凑,语言通俗流畅,情节曲折多变,演出效果很好。一次在武汉演出,戏刚结束,一位老者热泪横流,操四川话大喊:“戏中的万人杰就是我!”连声称赞戏编的好,演的好,符合真实,合乎历史。一时,台上台下,打成一片,成为武汉演剧史上的一大奇观。除剧本外,李桐轩还有一本专门研究秦腔传统剧目的专著《甄别旧戏草》,成为易俗社工作的理论依据。他还敦促自己的两个儿子积极参加长安戏曲的编创。大儿子李约祉(1879—1969)编剧20多种,代表作有《庚娘传》《韩宝英》;次子李仪祉(1882—1936),曾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杰出的水利专家,编剧十余种,代表作为《李寄斩蛇》《复成桥》。父子三人共称为“李氏三杰”。为长安戏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孙仁玉(1872—1934),名瑷,字仁玉。临潼人。易俗社创始人之一。历任陕西省修史局修撰、易俗社社长等职。一生编创剧本160多种(大戏20多本,小戏130余种),成为当时最勤奋的剧作家。他的剧本以短小精悍取胜,能把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一切都纳入剧本,实现了“戏曲小舞台,舞台大天地”的信念。从内容上说,有历史剧、家庭剧、社会剧、生活剧和科学剧;从戏剧矛盾冲突的性质上说,有悲剧,有喜剧,也有悲喜剧,尤以生活喜剧见长,也成为他剧本的精华所在。像1915年3月完成的《柜中缘》,1914年的《三回头》《镇台念书》,1912年的《将相和》,1918年的《白先生看病》《看女》等,都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盛演不衰的剧目,而且被许多地方戏曲剧种移植、改编,享誉神州大地。在幅员辽阔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柜中缘》写一小姑娘许翠莲偶然间遇一落难公子李映南,急中生智将他藏匿在自家衣柜中,从而生出一场少女追求幸福婚姻的故事,妙趣横生,满台都是戏。《镇台念书》通过武将学文化的诙谐故事,宣扬了读书学习的重要。《三回头》写家庭矛盾,特别是夫妻间的闹离婚,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总之,孙仁玉的秦腔短剧,不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上也能做到精心细致的刻画、周到缜密的安排,达到了“以俗为美”的美学境地。
  范紫东(1878—1954),名凝绩,字紫东,后以字行。陕西乾县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陕西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学习,立志报效祖国,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浓厚的兴趣。历任易俗社编辑、武功县知事、西安文史馆馆长等职。一生编创剧本70多个,汇辑为《待雨楼戏曲集》(总字数达350万字)。另有学术专著《乐学通论》《关西方言钩沉》《关西周秦石刻摹本》等。
  在戏曲创作中,范紫东以大型剧本见长。从内容上说,他的历史题材剧作,上自尧、舜,下至中华民国建立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都囊括在他的剧中,几乎可以说是一部有声的中华五千年史。在艺术上,结构规模伟大,包罗宏富,有骨力,有兴趣;情节上多线交织,主从得体,善于驾驭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与传奇故事;并在其中完成自己的人物形象塑造,写了人物的性格发展史;注意对生活语言的加工、提炼和使用的个性化特点。其代表作有《软玉屏》《三滴血》。前者写白妙香女扮男妆赴京应试,得中状元,明察暗访,弄清数桩冤案,为奴婢伸张正义,皇帝特赐“软玉屏”。后者则是一本大型喜剧,18回,完成于1918年。通过知县晋信书的迷信书本,滴血认亲,造成几家父子分离,夫妻拆散的悲剧。剧本一反中国社会传统的尊孔读经习俗并对它的顶礼膜拜,表现出作者比较自觉而强烈的反传统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精神一脉相承,前后呼应。作者以其极为锋利之笔,通过人物和一系列曲折繁复的喜剧故事情节,入木三分地嘲讽、揭露了那种食古不化、一味相信书本的学究式的官僚主义本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十分合乎情理与客观规律。70年间盛演不衰。1962年搬上电影屏幕后,更是享誉神州,声震东南亚及日本、韩国等。
  高培支(1881—1960),名树基,字培支,号悟皆。陕西富平人。清末拔贡。毕业于陕西宏道高等学堂,历任陕西省图书馆馆长、易俗社编辑主任、评议长和社长,编写剧本40多个,以家庭戏和社会戏闻名于世。《夺锦楼》《人月圆》《鸦片战纪》都是很有影响的剧目。其中对世态人情的描写很有独到之处。
  ①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
  ② 《盛明杂剧杜子美沽酒游春》。
  ③ 见《盛名杂剧》。时相指李东阳。
  ④ 《曲律》。
  ⑤ 《曲藻》。
  ⑥ 《中国近世戏曲史》。商务印书馆。
  ⑦ 嘉靖元年(1522年)。见谈迁《国榷》。
  ⑧ 秦筝与琵琶在明代都是秦腔的伴奏乐器。
  ⑨ 王世贞《曲藻》,又见焦循《剧说》。
  ⑩ 王九思《碧山乐府续稿序》。
  (11) 墨遗萍《谈眉户》,载《陕西传统剧目说明》,1958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编印。
  (12) 王世懋《对山先生集序》。
  (13) 马理《康对山先生墓志铭》《马理文集》。
  (14) 《中国近代戏曲史》。
  (15) 马理《康对山先生墓志铭》《马理文集》。
  (16) 雍正本《陕西通志》卷74。
  (17) 王世贞《曲藻》。
  (18) 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
  (19) 李开先《康对山修撰传》,《李开先集》第634页。
  (20) 见拙稿《明康海秦腔脸谱的寻访与考证》。《西安戏剧》1990年第1期。
  (21) 王世懋《康对山文集序》。
  (22) 冯梦龙《情史》卷5。
  (23) 《沜东系府》。
  (24)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
  (25) 《国朝闺秀正始续集》。
  (26) 王元常《繁华梦序》。
  (27) 见拙稿《元明清三秦剧作家点将录》,《说古道今》,1996—1998年。
  出处: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焦文彬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