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 第五章 长安戏曲音乐 第二节 板式变换体














     
  板式变换体,简称板腔体,它是长安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秦腔的伟大创造,影响了中国戏曲剧种中整个此类戏曲音乐。
  板腔体就是全部唱腔都以一个基本曲调为基础,在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表达剧情并开展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因为它的音乐结构是以一个基调、多种板式为形式的,所以叫板腔体。音乐组织主要按腔调变奏原则发展。
  一、秦腔板腔体的形成与历史
  秦腔板腔体曲式结构,形成于陕西关中早已存有的民间只有一个上、下句的说唱音乐的基础上。这一点,可以从关中广泛流传的道教说唱音乐[劝善调]得到了解。这种[劝善调]在唐代,起先只是传播道教教义的“善人”,讲道经劝人行善的吟唱音乐,它的基本句式是齐言的七字、十字上、下句格局,并以此为基本曲调(基调),反复吟唱一段道教故事,有如韩愈诗所说:“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面拭妆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遂来什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扁。”①她不仅用这种唱道经的活动,同演唱佛教经变的僧人相较,争取群众,而且受到宫廷的重视。“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额形。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步虚词》的七言上下句则是诗赞式的。这种劝善调,由于只是一个人的演唱,也无乐器伴奏,对语言要求相当严格,这就是“字正腔圆”;为避免单调,不论在节奏还是旋律方面,灵活性都相当大,处理的也相当自由。无独有偶,唐代兴盛一时的佛教“经变”,也采用了这一方式,而且改原“梵唱”为“秦声”,出现了许多十字上、下句的格式。二者的合流,既把陕西民间的这种说唱音乐作为基础,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样式。它们的特点,概括起来说,一、是以一个七字、十字上、下句为一个乐段;二、调式为“徵”调式;三、演唱上已脱离民歌的初级阶段,能够“腔由字生,字正腔圆”了;四、在节奏上两句都为六板。戏曲音乐家王依群最先发现了这一音乐的历史轨迹,指出它是秦腔板腔体曲式结构的源头。其谱式是:七字句为:
  十字句是
  秦腔板腔体曲式结构的基本板式,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有两个“六板”的乐段,通称“二六板”,也成为板腔体音乐的基本板式。唐宋时期,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为了扩大自己表现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习、借鉴和继承了唐宋大曲和法曲的“基调变奏”的艺术手法,尤其是大曲中“散、慢、中、快、散”节奏变化的艺术技巧,有时加快节奏,有时又放慢节奏,有时竟取消原正常节奏,不遵守节奏,使原二六板从一个简单的节奏型,在节奏上有了快、慢、散、无的变化与发展、衍变,从而成为一个复杂的、具有多种表现能力的音乐曲式结构。如:把二六板的一板一眼加快速度,紧缩一半,就成了板板板板的有板无眼的带板(即快板);将其速度放慢,拉长一倍,就成了三眼一板的慢板;将其正规节奏取掉,就又成为一种散节奏的无板无眼的垫板;又使其有节奏又不遵守原节奏的“紧打慢唱”。这样,原先的基调,就逐渐发展成为五种节奏形式的唱板。从现有文献资料可知,宋金时期,这种板腔体的板路已有了三种,即雷琯所说的快、中、慢三种板式。②元明清阶段,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板式不断增加。从乾隆年间的秦腔剧目《缝胳膊》可知,此时已有原板、二六板、慢板、紧板、滚板、摇板、锁板、断板和送板九种板式,过门性的伴奏也有行弦花梆子、行弦上天梯、上天梯小梆子等。说明魏长生(1744—1802)以前,秦腔板式已完全齐备了。元代,这种板腔体音乐结构,又有两个方面的扩展与变化:这就是:一、把发展得臻至成熟的北曲杂剧的曲牌联缀体中许多曲牌吸收成为自己板式衔接的过门曲,又叫伴奏曲;二、随着音乐向戏剧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调性上又完善了“欢音”与“苦音”两个调式。到了明代,就发展成为两大调式六大板路的完整的板腔体曲式结构。
  二、秦腔的六大板路
  板路又叫板式,就是秦腔板腔体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秦腔是以拍板和鼓击拍的,板表示强拍或次强拍,眼是以击鼓为信,表示弱拍或次弱拍,合称板眼。秦腔音乐就是以许多不同的板式,作为艺术手段的材料,通过调式的调节和过门音乐(主要的间奏曲牌)的连接,构成自己的板腔体曲式结构,其唱腔往往是成套的。这种成套基本上呈现出这样一种规程:先是散节奏型的板路——再慢节奏型的板路——再中速节奏型的板路或快节奏型的板路——最后打散提板或留板。
  秦腔板腔体音乐的板路,有六种,称六大板路。它们都是原二六板的伸长或缩短,从而把一个上、下句的六板基调发展成为各种板式。从节奏上说,基本上是四种类型,即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
  1.二六板。又叫二流板,俗称“二六子”。是板腔体音乐的基本板路,也可称之为原板,其他板式都是由它衍化而成。节奏紧凑而灵活,长于叙事。由于它能同唱辞中的语言音调紧密结合,呈现出一种字多腔少的状况,有利于对事件、情节的叙述。基本结构形式是由两个前后呼应、长度相等的乐句组成为一个乐段,节拍为“一板一眼”(即2/4拍),两句均起于“眼”落于“板”。因起板的不同,又有摇板、带板、原板的区别;又因落板的有别,出现了齐板、留板、歇板的差别。还有快、慢;欢、苦之分。它的转板多为二导板、慢板或带板,留板运用较为普遍,戏结束时称做“慌板”。基本板式如:七字句
  十字句留板:
  2.慢板。是二六板基本节奏的扩大一倍,结构严谨而舒缓,唱句规则、整齐,曲调迂回婉转。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句末常有较长的拖腔。长于表现人物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活动。也有欢音、苦音两个调式。又因速度的不同变化,分欢音快三眼、欢音慢三眼(又叫栏头板或紧栏头)、欢音撂板;苦音快三眼板、苦音慢三眼板、苦音撂板等。另有阴思板、伤寒调两种,也属苦音,都是一板三眼(4/4节拍)。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唱板,往往常用在剧中人物情感极度哀伤、懊悔与昏迷状态的时候,有着一曲三折、萦绕缠绵之妙。慢板也因起板与落板的不同,形成了许多各具色彩的小板式。如因起板的不同而形成的用打击乐起板的塌板类,像大塌板、中塌板、三捶紧塌板、一捶紧塌板、剁头子塌板、二反塌板、哭腔大塌板与八哥洗澡等八种;用鼓捶起板的又叫安板,有一捶安慢板、一捶安栏头和懒翻身等。又因起板手法和衔接板头过门的不同,也有许多不同的板式。真是灵活多变,富于戏剧性,能够真实地表现无比丰富、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生活和复杂多变的人物思想感情及内心的变化。慢板的落板也有提板、留板和歇板三种形式,提板的结束比较完满,留板和歇板又往往只作为曲式中的一种间歇或过渡。这样,就自然通过节奏的调整与变化,形成慢板,作为秦腔板腔体音乐中最能够体现板腔变换的极为重要的一种板路,几乎占统治地位。
  如:十字慢板
  3.带板,又名代板。是秦腔板腔体唱腔中最具戏剧性的一种板式,常用在戏剧矛盾冲突最为激烈尖锐和戏剧情节十分紧张的时刻,即戏曲高潮处,能使音乐的戏剧性与剧本的戏剧性紧密结合,并浑然一体;在表达人物情感的突然变化和极度冲动的时候,更能显示出它的戏剧效果。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其他所有的板路联缀、穿插使用,并将唱腔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痛快淋漓、酣畅豪放的特色。它是二六板在节奏上的减半,使原“一板一眼”的节奏变为“有板无眼”(1/4或1/8节拍),节奏中速,有快、慢之别。又因速度和节奏的变化,有紧带板、慢带板;欢音慢带板、欢音慢垛板、欢音紧代板、欢音紧垛板和苦音慢垛板、苦音慢带板等八种板式。另外,还有一种从带板分化出来的“喝场子”板式,长于表达极为痛戾、苦楚的情感,有着浓烈的悲剧氛围。带板因起板、落板的变化,也有许多各具特色的板式,如起板中的双捶带板、慢七捶带板、慢三捶带板、紧七捶带板、紧三捶带板等;落板中的提板、留板、扎板、荒板等。共同表现出它的既受节拍的限制,又相当灵活自由的特色。
  欢音带板、垛板谱例有如《黄鹤楼》一剧开始时周瑜(小生)的一段唱:
  紧带板是:
  4.二导板。又名导板、二倒板。这是一种必须和其他板路相联接、不能单独使用的板式。是在保留二六板“一板一眼”节拍的前提下,通过节奏变化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板式。一般只有一个乐句,即有上句,而无下句。在唱段的开始首句,起到导入其他板路大段唱腔的作用,既可叙事,又可抒情;基本节奏特点是为“碰板”开唱,是当它和从高音开始的旋律相结合时,往往能够表现出人物内心激烈的情绪。它的起板是安板的起法,是板起板落。有紧、慢之别,也分欢音和苦音。如由欢音二导板导入散板的唱是:
  由慢二导板导入慢板是:
  5.垫板。又叫尖板、简板。它是根据戏剧情绪和音乐表现的需要,直接从带板中发展而成的一种板式,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节奏自由、无板无眼,属散板结构。结构紧密,曲调连贯,抒情性很强。还可以根据剧情与人物情感的需要,尽情发挥,不受节拍与时值的限制,表现出一种抒情、叙事相结合的特色。长于表现激烈慷慨、紧张奔放的豪情逸致。有欢音慢垫板、欢音快垫板和苦音快垫板、苦音慢垫板四种衍变板式。它的起板也有快、慢之分,落板却只有小荒板。苦音垫板如《南天门·走雪》开始的唱:
  欢音垫板如《辕门斩子》中唱:
  6.滚板。这是一种半吟半唱(即吟诉性)的板式,无板无眼,节奏十分自由。它是直接由苦音垫板发展而成的一种特殊板式。唱辞可以是齐言的七字、十字对偶句;也可以是一字一音或一字多音有机结合的散文,而以后者最为典型。极善于表达一种极为悲痛、酸楚、凄切、伤感的情感,只有苦音,没有欢音。它可以同其他板路结合,或作起板,或插入大段唱腔之中。其开头十分讲究,即必须由一板三眼的慢板转入一板一眼的板路,再转入有板无眼或无板无眼的散板,速度由极慢逐次递转为快。在剧情的高潮处理上力度极强。如20世纪初叶的秦腔艺术家陈雨农(1880—1942)的《白蛇传·断桥》的唱板设计,就很有代表性。权引如下:
  《烙碗计》的一段滚板是:
  三、秦腔六大板式的联套
  板腔体戏曲板式的联套,构成它的剧曲。从17世纪著名秦腔艺术家魏长生所使用的演唱本看,有下面三种情况。
  (一)《滚楼》的联套是:
  大板——(又叫慢板)——大板——大板——大板——浪头带板——大板——大板——大板——大板——板歌(即快板)——尖板(即简板)——(转)大板——大板——尖板——带板——板歌——摇板——带板——摇板——二导板——摇板——摇板。
  又作:
  慢板——二六板——简板——板歌——浪头川板——慢板——二六板(又叫二流)——二导板(又叫二倒板)——慢板——慢板留板——二六板——花梆子。
  (二)《背娃进府》是:
  慢板——夹板——慢板——慢板——慢板——齐板——慢板——道歌子——二导板——二六板——齐板——二导板——花梆——颗颗子——简板——慢板——喝场——慢板——齐板——干板子——颗颗子——慢板——慢板——二六板——齐板。
  (三)《温凉盏》是:
  安板——齐板——板歌——简板——喝场。
  可见,它们联套是十分自由的。这正是这一曲式结构的显著特色。
  ① 韩愈《华山女》。《全唐诗》第五函第10册。新84页。
  ② 雷琯《商歌·序》。又见拙稿《无可争议的金元秦腔》。载《西安戏剧》1996年第2期。
  出处: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焦文彬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