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 第八章 长安戏曲班社与演出 第二节 重要的戏曲班社

     
  长安戏曲班社自古至今,究竟有多少,实在难以说清。
  元明以来,长安戏曲班社,林林总总,总数逾千。但是,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又都有着能够显示自己时代与艺术特色的戏曲班社,它们的组织比较健全,管理有序,在艺术上也有着较多的创新和建树,尤其是对长安戏曲的继承与发展,有其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影响也较大,这样的班社,至今也不下百余个。为省篇幅,这里只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略加介绍。
  一、周至王绵班 原为乐户。妻子、女儿都是乐人,特别是他的女儿王兰卿,从小习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营业于周至县城中。正德年间,同邑一举人张附翱经常出入其家,与女儿交情甚深,后张附翱出任山东青州判官,为人正直,得罪当地豪绅,被弹劾,削职为民。他回乡后娶王兰卿为妾,并在王绵家班基础上,重建戏班,名张家班。
  二、张家班 明代正德年间周至举人张附翱在乐户王锦家班的基础上创建。主要艺人有王兰卿等,①当时名流康海、王九思、张治道等,都曾欣赏她的艺术与人品。至明末逐渐衰落,清初卖给邻县眉县张家,本着卖箱子不卖姓的原则,仍名张家班,后改华庆班。康熙、乾隆年间曾随军演出四川大、小金川,至20世纪50年代改名眉县剧团。
  三、华庆班 秦腔班社。明末周至人张明、张显兄弟组建,又名张家班。至清初,为西府四大名班之首。康熙年间因遭火灾,戏箱转让于眉县提坞村张家(地主兼工商业者)。雍正乾隆间,部分艺人曾随岳钟琪部到过四川大、小金川。相传数代,至道咸同光年后,箱主先后为张书和、张华、张义青、张宏德所有。同光间张义青派大净、须生雷大坪为领班,净角才娃子、旦角省娃子、用娃子、八娃子、十娃子、王彦奎、腊娃子等一批名角协助。又邀丑角王禄,净角麻娃、阎良,须生驴驴、张德明,正旦田玉华,花旦李四季儿,武旦锁娃子,大净赵卯卯,鼓师吕氏、刘德华、刘俭儿,头把弦索郑正等名家为演出骨干。民国年间邀小生卢勤学,武生天灵,武丑掌学等。咸同间周至雷班长将周至腔与礼泉腔糅和起来创造出自成一派的西路老生唱腔。“新润子长于刀马旦,善唱吹腔与昆曲,时人歌赞:新润子身带多少宝?《泗洲》《降鼠》《收三霄》;《水漫金山》真好看,《跑马》《打秋》实在超”。丑角丙寅、袁宝宝,武旦辛芝等,亦甚出色。积累剧目上千个,仅列国、三国与西游记故事剧就占四五十本之多,尤以自创“跑马”、“打秋千”、“骑骆驼”的特技表演经常赢台。中华民国21年(1932年)易名“华庆社”。1953年由眉县政府接管,与各镇“友谊社”合并为眉县群众剧团。
  四、保符班 秦腔班社。清康熙末年创建,②乾隆中叶为“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之一。著名旦角艺人有太平儿等。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金队子》称:“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最先者曰保符班。保符班有太平儿,姓宋名色子,色艺俱佳。余至关内时,以年长不复登场”。
  五、江东班 秦腔班社,清乾隆初年创建于西安。是继保符班为西安最享盛名的班社之一。乾隆中叶,拥有一大批色艺俱佳的艺人,著名的有樊小惠、姚琐儿、宝儿与喜儿,经常承值军政官员迎送宴会演出。“小惠者,以声音擅,绝技也”,“琐儿以姿首擅,绝色也。”二人与“以艺擅,绝技也”的申祥麟并为当时西安曲部“三绝”。③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临潼旦角艺人四两儿(色稍逊于琐儿)、三原旦角艺人豌豆花(声稍逊于小惠)、礼泉旦角艺人金队子(姓刘)都搭此班演出有年。宝儿,湖南长沙人,流寓周至,工同州腔侧调,接近小唱;喜儿,又名小回,长安人,工同州腔平调,近似弹词。二人都与樊小惠不相上下。该班为后世秦腔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小惠》中论述秦腔与昆曲的艺术特色时,就是以该班樊小惠的演唱为基础的。毕秋帆、王梦楼、严长明、钱玷、庄虚庵等及西安各署府,经常请他们奏技,并给以很高评价。
  六、双赛班 秦腔班社,成立于清乾隆初年,西安曲部著名的三十六班之一。称双赛者,谓所长出“保符”、“江东”上也。乾隆中叶,著名秦腔旦角艺人申祥麟、岳色子相继加入,又称双才班。拥有一批色艺俱佳的艺人。申祥麟“以艺擅,绝技也”。山西苏显之(1725—1805)曾带山西艺人来西安从祥麟学唱秦腔。三寿宫(张南如)“不施脂粉而天然妍媚”,“登场曼声徐引,四座皆倾”,“以色艺称于时”;张银花字友泉,“性荡逸,工弦索”,“演《琴操》《春游》事者,举止闲雅”;岳色子“艺少不及祥麟,声少不及小惠,色少不及琐儿,而能奄有诸人之胜,曲部中之刘真长也,故名噪一时,所至咸交之”。④另外还有白廷孝、权必龙等。乾隆末期,随毕沅抚陕来西安的诸学者严长明、王梦楼、曹仁虎、庄虚庵、钱献之、徐元九、洪亮吉等都赞扬该班艺人阵营强大,演技精湛,节署盛会与来往送迎都请该班献技。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与泰来班共同发起创建西安梨园会馆(又名四圣行宫),使之成为西安戏剧活动中心。《西安梨园会馆碑》又称“双寨班”。
  七、泰来班 秦腔班社,清乾隆初期成立,与双赛班齐名,西安乐部著名的三十六班之一。著名艺人有张廷官、张世功、百顺官、张德官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与双寨班(即双赛班)共同创议修建西安梨园会馆(即四圣行宫)。
  八、玉盛班 秦腔班社,清同治年间成立。经常演出于西安附近及东府、渭北一带农村。主要艺人有须生二楼子、李范、润润子、陆顺子等。二楼子,人称“秦腔泰斗”,主持玉盛班多年,长于靠甲纱帽戏,以白口清晰、扮相大方、功架身段清美,称著于时。代表作有《铁冠图》《光武山》《玉凤簪》《八件衣》《广寒图》《李渊劝军》等。李范工道袍纱帽戏,拿手戏有《煤山杀宫》《李渊辞朝》《鸿门宴》《金桃会》《铜台解围》。润润子姓张行五,人称张老五,以贫生戏著称于时,《大报仇》《渔家乐》《摘缨会》《破宁国》等戏,唱做独到,绝技频传,光绪时曾一度为领班长。其外甥陆顺子的《日月图》《铁莲花》也在传情立意上有超绝,唱做均见功夫。光绪末年逐渐衰落。
  九、金盛班 秦腔班社。清同治末年户县秦渡镇秦腔世家李银福组建,并自任班主。经常应承当地秋成报赛与庙会演出,还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培养艺徒。同治、光绪时在关中一带颇享盛名。搭班艺人主要有须生恩科子,一名兰州红,虽身材短小,不长靠甲,但饰《金台将》之田单,《机房训》之薛保,壮烈悲愤,声情并茂。李银福,俗名银福子,工须生,声如铜钟,纱帽道袍戏是其特长,拿手戏有《金沙滩》《湘江会》《祭灯》《观星》《调寇》等。开口即音润韵足,字正腔圆,人称“秦中数十年来须生之冠”;⑤其高足万成子,文武纱帽,十分拿人。杨家将戏和《双灵牌》《洪羊洞》《破天门》最为拿手,刚毅豪爽,气派宏大;其胞弟刘年儿人称假银福子,净角有刘五儿,擅演包公戏,文武全才,唱做俱佳,拿手戏有《红梅阁》《战宛城》《甘露寺》《三打洞》等;晋公子、党金良、茂盛儿等都曾搭该班演出多年,光绪末解散。
  十、双翠班 秦腔班社,光绪初年西安商号德盛堂组建。社址在西安西大街,为光绪年间关中驰名的班社之一。角色行当齐全,行头丰富整齐,拥有一大批优秀艺人。主要艺人有著名的须生十八红李云亭。十八红擅长红脸靠甲纱帽戏,“扮王则龙眉凤眼,扮官则气度不凡,《无影簪》之苏护、《美人图》之介之推,《法门寺》之赵廉,《老辕门》之吕蒙正及《满床笏》和《破宁国》,唱白做打,处处生色;反串《高三上坟》,妙趣横生,形体传神,尤为拿手杰作。”⑥李云亭的扮相端庄,唱做神妙惊人。小生有党金良、茂盛儿,均为晋公子的高足,会戏很多。净角有姜科儿、张寿全、张庆林、一声雷等,尤以姜科儿著称于时,他黑红文武,无一不能,《火焰驹》《清河桥》《过巴州》等戏,森严肃整,他人难及;张庆林的《红逼宫》《拆书》《杀船》《叮本》,张寿全的《搜杯》《翠华宫》都各具特色。光绪末年(约1900年),改名德盛班,招收学员随班进行培养,至1903年左右,出科的“德”字辈有旦角李德印,须生郗德育,人称小麻子红,动作飘洒灵便,唱腔凄婉悲切,提袍舞袖亮靴底,都十分出色,擅演《烙碗计》《盘门》《辕门射戟》《拆书》等;小生王德孝,英姿飒爽,拿手戏有《七星庙》《罗通扫北》等;净角安德功,擅长《醉打山门》《鼓滚刘封》《月下访白袍》;田德年拿戏有《铡美案》《八义图》,唱腔高亢激越,吐字清晰;旦角李德印的跷功特别出色,演《双合印》的水牢救人,《渔家乐》的邬飞霞刺梁冀,《黄河阵》琼霄败阵,他都踩跷,并能“倒提”背翻;还有安德恭、贾德善、王德成等。清末民初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都是陕西与西北剧坛的名宿。中华民国2年(1913年)白朗起义军进攻西安时戏班解散,艺人多流落各地谋生。
  十一、福盛班 秦腔班社。光绪初年关中艺人自组班社,长期演出于西安附近及渭北各县。搭班艺人有须生恩科子,一名兰州红,王绍猷《秦腔纪闻》称他“饰《金台将》之田单,《机房训》之薛保,《紫霞宫》之夏良,有情有趣;《炮烙柱》之梅柏,《三启箭》之刘备,《麒麟山》之马三保及《斩莫成》《斩秦英》《杀驿》《逃国》等戏,壮烈悲愤;反串《大郑宫》之秦始皇,特别精湛”;其徒万林子长于唱,声韵清雅,腔调悱恻,又善于鼻音。小生有晋公子,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声音扮相唱作打超前未有”,所扮《美人图》晋重耳,惟妙惟肖,有如再现,人称“晋公子”,遂失其真实姓名;戏路很广,拿手的有《永寿庵》《金台将》《和氏璧》《龙门寺》《铁兽图》。净角有雷劳儿,人称“超等黑头”,扮演的包公、尉迟敬德、姚期、张飞,活灵活现,气度轩然。常演的戏有《冀州城》《拷张仪》《打一鞭》与《假金牌》。光绪中叶兴盛一时,宣统初解散。
  十二、华清班 秦腔班社。光绪初年胡奎在临潼创建,原名魁胜班。经常应邀参加当地秋成报赛与庙会演出。光绪中叶招收学员培训,出科的学生中影响较大的有旦角陈雨农、郑香亭,生角刘立杰、白相、赵益儿,净角阎全德等,他们都成为晚清与民国初年陕西剧坛名宿。如陈雨农,工青衣、花旦,无论唱做,都驰名三秦,闺门旦更为出色,会戏很多,尤以《背娃进府》《皇姑打朝》最为精彩。而且在唱腔与表演艺术上有不少革新和创造;刘立杰人称木匠红,工须生,道袍戏《八义图》《走雪山》《苏武庙》《铁莲花》《日月图》等,唱做俱佳,唱腔满调,悠扬动听;白相以道白清晰如珠落玉盘赢得观众青睐;赵益儿初学小生,后改须生,又善串丑角;净角阎全德黑红文武兼备,身架异众,《芦花荡》《取洛阳》《苟家滩》《绝龙岭》《火焰驹》《收严颜》等戏,都很叫绝;旦角郑香亭,一名桂生儿,工花旦,“声灵调雅,智巧艺精”,拿手戏有《七星庙》《撮合山》《辉姬闹房》《骊姬打宫》等。正是这一批出色的学生,为华清班争得了荣誉与地位。1900年解散,1912年易俗社成立后,陈雨农、刘立杰、阎全德、赵益儿、郑香亭都先后被易俗社聘为教练,为秦腔改革做出了贡献。
  十三、明盛班 秦腔班社。创办于清光绪中叶(1819年),班主为临潼县晏寨村晏改名,主要成员为晏氏三兄弟和晏积玉等人。著名小生晏宝儿即该班所培养优秀人才。晏改名初工小旦,后工青衣,拿手戏有《破棺材》《珍珠衫》《送女》等,老二晏天名,起先从事演唱,后因口吃变嗓,改“管前场”,身怀“放火”绝技,一把火能点燃三盏灯的九根灯芯;老三晏地名,工旦场。晏积玉演唱外,身兼该班教练,虽然文化不高,但口头创作能力极强。晏保儿原是个到处流浪的孤儿,后从晏积玉习艺,改姓晏,工文武小生,文如《穷人计》《渔家乐》《拷寇》《抱妆盒》《金台将》《永寿庵》,武如《陆文龙》《伐子都》《截江救主》《辕门进酒》《清河桥》等戏,皆精彩超群。王绍猷在《秦腔纪闻》中评价其“技巧独精,歌舞超群”。清朝末年,该班由于多种原因解体,现今只存“朝邑明盛班”班社匾一幅。
  十四、玉成班 秦班班社。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雨农创建于西安,并任班主,后改名玉庆班,经常演出于西安、长安、临潼、三原、渭南等地的秋成报赛与庙会上,省城一些堂会与文人雅集也相约演出,拥有一大批驰名关陇的著名艺人,角色行当齐全,戏箱设备讲究。陈雨农很重视剧目的丰富多彩,又注意演出质量,不断提高秦腔艺术水平,善于革新创造,还不惜以重金延揽各路名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演出阵容,使之成为可与德盛班相颉颃的秦腔班社。“西秦青衣泰斗”薛五喜,光绪中叶驰名渭河南北,入玉成班时已年过半百,陈雨农以每季九十两银子的高价聘为教练、台柱。薛的拿手戏有《放饭》《桑园会》《对银杯》;《铡美案》的秦香莲,《玉虎坠》的冯娘,《抱火斗》的姜后,更是脍炙人口,盛演不衰;正旦白菜心儿的《坟茔放饭》《姜后抱斗》《裙边扫雪》和《黑叮本》等戏,稳重端庄,百看不厌;小生李鸿宾文武兼备,以贫生戏见长,《穷人计》《木楠寺》《渔家乐》《折桂斧》《激友》,都演得风流典雅,凄楚动人;屈景益以武戏见长,尤善短打,“水浒戏”是其拿手,饰《盗扇》孙悟空,动作敏捷,轻灵洒脱,又能将武术动作揉入表演,人称绝技;须生李云亭,人称麻子红,文武不挡,会戏又多,《百花诗》《广寒图》《拆书》《悔路》《破宁国》《状元媒》个个精彩;大净张寿全,黑红文武,样样精到,拿手戏有《杀船》《搜杯》《铡美案》等;丑角聂金铭,“袍带幅巾,猥琐小人,无不毕肖”,⑦与陈雨农合演《背娃进府》,妙趣横生,满台是戏。陈雨农既是班主,又任主演,他的代表作有《走雪》《皇姑打朝》《断桥》等,常与李云亭合作,堪称珠联璧合。此外还有花旦正旦兼能的郑长秀(人称“洋胎里红”)、须生王果儿等。为了丰富节目,他们还将许多皮影戏剧目改编移植演出,并对传统剧目的表演、唱腔进行加工、修改,有不少创新,使《走雪》《广寒图》《周仁回府》等戏成为空前绝后的杰作。1912年陈雨农受孙仁玉之聘参加易俗社,担任教练、教练长,遂将全部戏箱与积累捐献该社,玉成班也宣告解散。
  十五、西安易俗社 秦腔社团。原名“易俗伶学社”、“陕西易俗社”,民国元年(1912年)七月一日成立,是一个将戏曲教育与演出相结合的新型艺术团体。是我国民主革命在陕西文化战线上仅存的成果之一。辛亥革命后,以李桐轩、孙仁玉等人为首的一些陕西同盟会员,认为“人民知识蔽塞,国家无进步之希望”,决定“组织新戏曲社,编演新戏曲”,以达到“改变社会”之目的。在他们募捐筹备下,一个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易俗社应运诞生。创建伊始,即以民主制建立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人由社员选举产生,并规定任期时间。第一任社长为杨西堂、张翔初,李桐轩任名誉社长,设立评议部、编辑部(编剧)、学校部(指导学文化)、训练部。在经营管理、训练学生、编导剧目诸方面都建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很重视,先学初小、高小课程,再上“文史进修班”,学习文史、音律、书法等课程,经考试合格后,始准毕业(文化考核归省教育厅管理);与此同时,由专职教练进行戏曲专业教育,经过六年技艺培训,合格者发给戏曲专科毕业证书,始能成为演员。这就从根本上区别于当时的江湖班社,成为将文化学习与戏曲、演出实践相结合的戏曲学校性的新型秦腔剧社。其影响波及西北诸省及全国一些地区,竞相仿效。易俗社从一开始,就以演出自己编写的剧目为特点。编辑部集中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和文学修养的文人学士,为该社编写剧本,形成一个阵容雄厚、人员众多的易俗社剧作家群。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范紫东、吕南仲、李约祉、王绍猷、封至模等二三十位著名剧作家,编剧目很多。在数十年间,共编演了大小700多个秦腔剧目。
  易俗社是辛亥革命中出现的一种全新式的典型的近代秦腔班社体制。可以称之为共和制的管理体制。该社首先实现了六个结合。一是政、社合一。即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的政务与戏曲班社社务的统一;二是秦腔教育与演出的结合。既是一座承担全面培养新演员的秦腔教育的专门学校,又是一个秦腔演出实体单位;三是编、导演的结合。剧社有专门的编剧机构与剧作家,又有专门负责把新编的所有剧本都搬上舞台的教练部和教练制;还要迅速把排出的新戏公开演出,发挥其高台教化,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三者密切结合,有分有合,分合融洽。四、秦腔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他们不仅研究历史,也研究当前;不仅研究剧目,表导演,也研究学生培养的形体训练与基本功,文化课的学习的课程几次变动就是这样。社会实践就是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不断丰富和适应社会需要而形成的。一年演出数百场。演出以西安为主,还经常外出演戏,取经献宝,如武汉、北京、河南、宁夏、甘肃及陕西许多县的演出之行。五是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易俗社虽锐意革新,要实现以膏粱易藜藿的政治目的,却始终注意对传统秦腔艺术的全面继承发展。“欲出其新,必推其陈”,即推陈出新,始终是他们艺术进取的宗旨与方针。它高薪聘了大批秦腔名流作教练,又不演一本旧剧(未经改良的秦腔剧目)。六是树人与树新风相结合。总之,易俗社的先哲与先贤们,始终是把办好易俗社当做社会教育、开发民智,移风易俗事业去做的。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活动。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戏曲管理体制创造并积累了十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① 《周至县志·王兰卿传》。
  ②③ 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
  ④ 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双梅景闇丛书”本。
  ⑤⑥ 王绍猷《秦腔纪闻》。
  ⑦ 王绍猷《秦腔纪闻》。
  出处: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焦文彬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