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 第八章 长安戏曲班社与演出 第三节 长安戏曲著名艺人


    
  长安戏曲在数百年的艺术实践中,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艺人。他们不仅是长安戏曲的伟大创造者,也是长安戏曲继承与发展的伟大实践者。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大都随时代而淹没,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资料,也为我们研究长安戏曲造成极大的困难,但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我们仍能获得他们一些情况。
  优旃(生卒不详)秦朝戏谑乐舞艺人,善讲笑话。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想扩大苑囿,东到函谷关,西至雍县和陈仓县,优旃得知后,讽谏道:“很好,可多养禽兽在苑中,如敌人从东方来,就让糜鹿用角把它顶回。”秦始皇明白其用意,停止扩大苑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王位,并提出要漆其城,优旃听后,又以笑话进行讽谏,终使二世打消了漆城的念头。事后,太史公在谈及优旃讽谏的情景时说:“……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岂不亦伟哉!”①对此,赵景深先生在《中国古喜剧传统概述》一文中,指出优旃的“临槛疾呼”,是我国喜剧的源头。
  韩娥(生卒不详)周朝著名女歌手,善歌。《宋书志》载:“有韩娥者,东之齐,至雍门,匮粮,乃鬻歌假食,既而去,余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谓其人不去也。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韩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不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饷遣之,故雍门之人喜歌哭,效韩娥之遗声。”后人将韩娥所唱之歌,称《雍门调》(雍门,即今陕西咸阳);也有人将其曼声之“哀哭”与“长歌”,视为今日秦腔的“苦音”与“欢音”腔调的初始。
  安辔新(生卒不详)唐末长安教坊著名滑稽演员、幽默艺人。西域安息州(今俄罗斯布哈拉)人,自幼生长于京都长安,熟悉汉族文化艺术,在唐昭宗宫廷艺人中,以富有正义感和胆识而称著。
  卢纲(生卒不详)元代戏曲演员,陕西咸阳人。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卢纲首列其传。在评介他的演唱特点时说:“其音属宫而杂商,如神虎之啸风,雄而且壮,为当时之杰;又若腰鼓百面,以破苍蝇蟋蟀之鸣,万无一敌。”②由此可知他为当时著名净色艺人。
  樊云官(生卒不详)艺名小惠,清乾隆时秦腔旦色演员,陕西大荔县人。系江东班的台柱,与琐儿、申祥麟齐名,并称“关中三绝”。为当时以“声绝、绝唱”名噪西安的著名秦腔艺人。经常演出于西安文人学士、官绅署府“雅集”与宴会之上,甚得严长明、王梦楼、田商山、钱献之等名人赏识。严长明曾称“听小惠歌,甫入耳,即笑拍余肩曰:‘此《霓裳羽衣》遗响也!’又一载,曹习庵公允、钱献之明经相继至,习庵、献之初听尚格格不入,不数日,也抚掌称善,是知音乐之道,不惟善听,亦其善感也!”③
  姚朱(生卒不详)艺名琐儿,小名素兰。清乾隆时秦腔著名旦色演员。与申祥麟、樊小惠齐名并称“关中三绝”。以“恣首绝,绝色也”而名噪西安古城,江东班班主。当时西安为两川孔道,輶轩络绎,宴会频繁,他便成为应酬各种宴会的主要艺人,有时数月难以临场与广大观众见面。一次他回故乡周至,乡人得知后,全都出村相迎,致使“遮马首不得前”,到了县城,更是“人益众,拥门外,渐及堂庑,如堵墙,不复出。”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患糖尿病,方停止演出。清徐元九题诗赞曰:“万紫千红古长安,到眼芳菲着意看,韦杜名花都赏遍,风流何似素心兰。”
  申祥麟(约1750-?)小名狗儿,亦称申大狗儿。清乾隆时秦腔著名旦色演员。陕西渭南人,西安双赛班之台柱,“以艺擅、绝技”而名噪三秦,与樊小惠、琐儿齐名并称“关中三绝”。出身农民家庭,自幼酷爱秦腔,后流转于武汉,投身妓院二三年,悉心模仿女性动作和生活状态,出后演剧,大为观众赞赏。20岁入西安双赛班,并为班主,人称其“逢场角艺,姿态横生,精彩之极”。清徐晋亨看他演出后,赞道:“眼中无有消魂神,潭水桃花深复深”;也深得严长明赏识,袁枚《新谐铎》也立有传。
  魏长生(1744-1802)字婉卿。清乾隆时秦腔著名旦色演员。四川金堂县人,行三,世称魏三。家贫,13岁到西安学戏,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曾随班经同州转入北京演出,因卖座不佳而返回西安。刻苦钻研数年后,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再度入京,参加双庆班,演出《滚楼》一剧,饰主角黄赛花,轰动整个京师:“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顿为减色”、“士大夫亦为心醉……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而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至散去。”⑤成为北京戏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随即他又到南方演出,对扬州、苏州、四川等地戏曲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清嘉庆六年(1801年)又复至北京,翌年夏演出《背娃进府》,下场后死于后台。秦腔踩跷和旦角化妆“贴片子”,都由他创始。常演剧目有两类,一类为秦腔花旦、彩旦、武旦戏,如《滚楼》之黄赛花、《倪俊烤火》之尹碧莲,《卖艺》之村妇、《卖胭脂》之王桂英、《富眷楼》之陈三两、《庆顶珠》之萧碧莲、《铁弓缘》之陈秀英等;一类为青衣戏。如《香联串》之秦香莲,《背娃进府》之表大嫂等。
  岳玉森(生卒不详)小名色子。清乾隆时秦腔旦色演员。陕西长安县人。是当时仅次于“关中三绝”的扮相、唱腔、艺技全能演员。清曹仁虎曾评述他“艺少不及祥麟,声少不及小惠,色少不及琐儿,而能奄有诸人之胜,曲部中刘真长也,以故名噪一时。”⑥正因他与申祥麟同入双赛班,故又称之为双才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赴浙后,不知流落何处。时人评其演出是“海棠染花泪痕红”。扮演贫女则是“玉颜憔悴向和风”。
  张南如(1764-1785)艺名三寿官。清乾隆时秦腔旦色演员,原籍四川德阳,生于陕西长安,13岁(1777年)开始学艺,一年后即可登台,演闺门旦,不施粉脂,天然妍媚,嘉定曹仁虎称他“曼声徐引,四座尽倾”。后带自己的双赛班入京,改名双庆部。他尤擅技艺,常演武旦戏,以做工细致、描摹真切称著,代表剧目有《樊梨花送枕》等。
  张银花(1795—?)字友泉。清乾隆时秦腔旦色演员。甘肃陇西县人。自幼喜爱秦腔,弹得一手好琵琶。后随义父张某学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父子经常演出于军中东南两路大营,受到军士喜爱。五年后重返西安,搭入双赛班,因色、艺、声并精,人称“赛色子”。并与张南如(三寿官)结为异姓兄弟,共同主持双赛班。演《操琴》《春游》二剧,“举止娴雅”,虽“貌不过中人”,却因勤奋苦练,终于成为扮演名门闺秀、小家碧玉,俱能传神写意的出色演员。
  润润子(1850-1916)本姓张,行五,人称张老五。秦腔演员,工须生、小生,长安县人,中路秦腔张派艺术创始人。童年入玉盛班学小生,出科后,即在该班演戏,后又搭泰和班,改学须生、纱帽、道袍、靠把都佳。他善于拉腔,吐字收声,行腔运调,尤善寓缠绵之致于慷慨之情;又喜用二音,使声情并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友》《坐窑》《祭灵》《探监》《扑池》《渔家乐》《折桂爷》等戏,均以拉腔胜人。嗓音虽然不大,却耐人玩味咀嚼。他一生培养了大批学生,李云亭、陆顺子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代表剧目有《渔家乐》《穷人计》《木楠寺》《折桂斧》《和氏璧》等等。
  三元官(生卒不详)尊称元官。清同治时期秦腔演员。对戏曲艺术颇有研究,造诣很深,生、旦、净、丑无所不能,唱、念、做、打样样皆通。曾为甘肃培养出一大批艺术人才,张福庆(福庆子)、陈德胜(十娃子)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杨全儿(生卒不详)清同光时期秦腔须生演员,甘肃甘谷县人,与三元官(元官)同系一师所教。1895年前后,曾应三元官之邀,到兰州献艺,会长点唱七十二本连台本戏《玉皇传》,剧中角色皆为传说中的七个神仙,其中主角仓颉、观音菩萨,所有演员无人敢去问津,杨却主动承担,整整唱了七十二天,竟未能将他难倒,致使观众和同行大为折服,并誉之为“赛天红”。
  王宝童(生卒不详)清末秦腔须生演员。甘肃甘谷县人。天水西秦鸿盛社之台柱。1910年前后,曾与鸿盛社名大净进喜到兰州献技演出,不仅演技过人,“白口”特好,文化水平也高,对中草药之药性、功能,皆熟烂胸中。曾饰《药王卷》之孙思邈,能将各种草药名目、药性,一味不缺地背诵如流。他的“挑胡子”表演亦与众不同,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将胡须撂上帽翅,唱腔也显清高,音韵别具,深为观众称服,也颇受一般读书人喜爱和模仿。
  雷大坪(生卒不详)秦腔演员,工老生、大净。清光绪初年,他把周至腔和礼泉腔揉合一起,创造出新的西府腔。“发音自丹田,唱腔纯属天罡音,端起端落,声如金石。”擅演孔明、关公、李白、岳飞等角色,尤以《赵德胜带箭》中赵德盛唱腔最享盛名,人称“绝调”。
  四金儿(生卒不详)秦腔花脸演员,陕西富平县人。幼年随当地矿工赶驴运煤,经常夜行山中数十里,长途寂寥,故以唱戏解闷壮胆,练就一副铁嗓子,后即下海搭班,成为名动渭北的大净。他会戏很多,文戏如《黑叮本》《沙陀国》《观兵书》;武净戏有《绝龙岭》《破宁国》《玉虎坠》等。其演唱发声吐字,数百句而一丝不苟。《铡美案》戏词最多,却能做到始终不懈。声音宏大坚实,每一开口,数百步外都能听到。光绪中叶,驰名全秦,长期在大荔苏坊李鸿鹤班中演出。
  韩吉祥(1786-?)秦腔演员,亦工昆曲。陕西礼泉县人。初习秦腔,清嘉庆七年(1802年)前后,由陕西至保阳,不久进入北京,入“三庆部”改习昆曲。演《思凡》“声容态度颇类吴儿,弱不胜衣,柔于眠柳;曲白亦精细,抗附如萦,缕宛似深喻呼。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之三味者。”⑦后又入“霓裳部”,擅名于时。《日下看花记》卷二有传。小铁笛道人赠诗四首,其中一首说:“莫非人柳是前身,怪底韩郎产自秦,笑口不含西向意,依依犹带灞桥青。”
  一汪水(1870-?)真名不详,秦腔花旦色演员。陕西关中人。幼好秦腔,清光绪初入都,为北京一陕西金店小学徒。仪容俊美,举止温柔,“好为妇女装束,及既业伶。”⑧先隶其大观园,12岁(1882年)始登台演出,16岁经咏霓园主人招进京,擅长《卖胭脂》《战宛城》等戏,善于以目传神,观众故称“一汪水”。
  赵杰民(生卒不详)秦腔旦角演员,工青衣。陕西富平县人。初习同州梆子,后改西安乱弹。清光宣时,与随鞑子、五喜儿等名家相并美。最擅演苦戏。如《三娘教子》《三上轿》《五典坡》《祭江》《盘道歌》等,均甚驰名。后入陕西易俗社任教练30余年,培养后进不少。
  雷劳儿(生卒不详)秦腔净角演员。陕西泾阳县人。清光绪中叶福盛班之超等花脸。他的《冀州城》《拷张仪》《假金牌》《打一鞭》等戏,均名噪古城,时称秦腔黑头一绝。
  张寿全(生卒不详)俗名假科儿。秦腔净角演员。清光绪末年,为德盛班台柱。演《杀船》《搜杯》各戏,都很见长,尤擅演包公、常遇春、张飞、马武、乔老、王延龄等角色。后入长庆社。
  阎全德(生卒不详)秦腔净角演员。陕西临潼县人。小时喜爱秦腔,后入临潼华清班学艺,与陈雨农、刘文杰为同科学生。代表剧目有《芦花荡》《取洛阳》《苟家滩》《绝龙岭》《艾谦传讯》等。陕西易俗社成立后,曾任该社教练。
  袁壁辉(?-1924)艺名抱抱。秦腔旦角演员。陕西武功县人。早年于岐山华庆班学艺,因声容俱佳,20岁即成名。旦角门中,功夫全面,闺阁、刀马无一不精,且嗓音醇美,表情真挚,《杀狗》《赶坡》《回荆州》《游西湖》《观文》均很拿手。演慧娘,眉目传情,台下飞上挂红彩绸,他自然接在手中,红绫经扇子煽动,与水袖罗裙浑然一体,至今传为佳话。
  陈雨农(1880-1942)名嘉训,乳名德儿。秦腔青衣、花旦演员,导演、戏曲教育家。西安市人。早年入临潼华清班学艺,成名后即组建玉庆班,并成为光绪、宣统年间关中第一名旦。常与李云亭合作,不断研讨和创造表演艺术,继承了许多秦腔名戏,还移植了不少兄弟剧种剧目,在表演、化妆、唱腔等方面,都作了大胆改进和提高。1912年陕西易俗社成立时,又随带戏箱加入,并担任教练和教练长。他对关中民歌、以及京剧、汉剧等很有研究,并将其大量吸收入戏,与秦腔传统音乐巧相揉合,《燕子笺》《昆阳战》《双锦衣》《河湾洗衣》等剧目的唱腔中,都有他揉化民歌和其他剧种音乐的成分。他还是戏曲教育家和名导演,培养了刘箴俗、刘迪民、王天民等一大批杰出表演艺术家,曾先后导演近三百多个剧目,对秦腔的改革、发展和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秦腔王瑶卿”之誉。
  党甘亭(1880-1938)字甘亭、名建棠、乳名群儿。秦腔花衫、刀马旦演员,导演、戏曲教育家。自幼从师关中著名花旦隆德子(艺名高娃),11岁登台便名震关中,故有“胎里红”之誉。他善唱善做,尤善做工,扮相俊美,戏路宽广,善于描绘人物心态,如在《破洪州》中饰穆桂英带孕御敌,中标落马蹉步下场,既狼狈可怜,又英武可爱;他的唱腔也很有个性,《柜中缘》《杨氏婢》等剧目的唱腔,他都作过不少发展和创造。1913年加入陕西易俗社充任教练,培养了大批学生,刘箴俗、张秀民、种玉华、田畴易等都是他培养的高才。他还导演了不少名剧,如《燕子笺》《仇大娘》《鱼水缘》《双诗帕》《柜中缘》《凤凰岭》等。擅演的代表剧目有《北邙山》《无影簪》《玉虎坠》《梅龙镇》《下南唐》《雷峰塔》等数十出。
  李云亭(1872-1921)乳名修德子,艺名麻子红。秦腔须生演员、导演、戏曲教育家,陕西长安县人。幼入西安中和班,私淑著名小生润润子,后入玉庆班,常与陈雨农合作。表演功力深厚,尤擅身段戏,嗓音亢爽,口劲很足。扮相英俊、伟岸,无论靠把、官衣、蟒袍、箭衣的黑白须生,均善演之。1912年陕西易俗社成立后,即聘任为教练,该社第一班沉重之须生杨启华、左醒民、田养民等皆是他的高足。曾导演过不少新剧目,如《陈家谷》《开国图》《崖山泪》《将相和》《马嵬驿》等。1915年到榛苓社,1917年又入长庆社(即后来三意社),任演员兼教练。一生所演剧目甚多,《拆书》《杀驿》《广寒图》《破宁国》《宁武关》《伍员逃国》《霍光回府》《八件衣》《大报仇》《走雪》等都是享名之作。
  刘立杰(1874-1935)字子英、艺名木匠红。秦腔须生演员。陕西临潼县人。自幼酷爱戏曲,22岁放弃木匠手艺,加入魁盛班(后易名华清班)学艺,与李云亭同享盛名,却各具风格,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其气质敦实沉稳,态度安祥自然,嗓音浑厚高亢,韵味清醇隽永,尤善演四六句的唱工戏。1913年任榛苓社教练,1916年入陕西易俗社并任教练和导演,1925年在三原县自组秦钟社(后易名新声社)。他的得意门生有刘易平、崔晓钟、惠醒秦、姜望秦、汤秉钟等。排演的剧目有《中牟会》《贺家坟》《鲁相拔葵》《子平别解》《双烈女》《骂孝子》等。代表剧目的《八义图》《李陵碑》《取都城》《豫让剁袍》《日月图》等,其艺术风格自成一家。
  孙广乾(1883-1948)艺名孙葫芦。秦腔须生演员。陕西人。早年在西安学艺,出科后自组光盛班,流动于陕、甘一带演出。1918年被朔方道尹陈必淮接至宁夏,从此便在宁夏扎根。他博学多艺,人称“戏包袱”。所组光盛班在宁夏维持二十多年,培养的学生甚多,出名的有党甘亭等人。1934年军阀孙殿英攻打宁夏,致使该班解散。1935年参加宁夏觉民学社,后又自组个人小班社辗转于宁夏各县演出。
  姚静芳(1779-?)又名宁,字玉京,艺名翠官。秦腔旦角演员。祖籍四川,后随父流居陕西三原。从小学习秦腔,演出于三原、长安一带。清嘉庆三年(1801年)前后,入京加入双和部。拿手戏有《春秋配》等。小铁笛道人评其演《捡柴》:“愁容幽艳,为带雨梨花……表演注重情趣传神。偶习昆曲,与刘朗玉相善。会戏很多,色色皆佳,又工墨兰,享有雅誉。”
  二楼子(生卒不详)秦腔须生演员。陕西咸阳人。为清光绪初年玉盛班之须生台柱。擅演长靠和纱帽。如《铁冠图》《光武山》《广寒图》等。后来的文须生演员,多有继承与发扬其技艺专长者。
  晋公子(生卒不详)本名常福堂,乳名唐娃。秦腔文武小生演员。陕西三原县人。清光绪福盛班之台柱。演出《永寿庵》《金台将》《和氏璧》等戏,深为观众所赞赏。同行也以仿学他的戏为荣。尤其扮演《美人图》之重耳,惟妙惟肖,因此,观众均呼其为“晋公子”,反而忘其本名。
  万成子(生卒不详)本姓刘,秦腔须生演员。陕西长安县人。自幼好戏,拜银福子为徒,后继其师成为金盛班之多年台柱。他戏路较宽,纱帽、靠甲、文武皆能。尤善演杨家将各戏,如《金刚庙》《状元媒》《洪羊洞》《破天门》等等。他的胞弟年儿,也学须生,以唱称著,人称假银福子,但表演动作却逊于乃兄万成子。
  李炳南(1878—1927)秦腔须生、净角演员。陕西周至人。艺名金娃。同治间在周至创鸿盛班,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流浪甘肃天水一带。戏路宽、嗓音好。常演《洪羊峪》《甘露寺》《烙碗计》等戏。后主持《三国》《列国》等连台本戏。
  ① 《史记·滑稽列传》。
  ②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第45页。
  ③ 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小惠》。
  ④ 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琐儿》。
  ⑤ 清吴太初《燕兰小谱》。
  ⑥ 《秦云撷英小谱·色子》。
  ⑦ 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卷2。
  ⑧ 《京剧二百年之历史》。
  出处: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焦文彬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