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 第八章 长安戏曲班社与演出 第四节 长安戏曲的演出

     
  西安的演出场所始于何时,目前无可靠文献记载和地表遗存证明,不敢妄议。但从戏曲活动来看,至迟当在西汉时,就有了百戏演出场所。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西京赋》与李尤的《平乐观赋》、班固的《汉书》和后人的《西京杂记》(晋葛洪)、《西汉会要》等,都有记载。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平乐观”。我曾在《长安曲话·长安最早的剧场——平乐观》①短文中略有介绍。资料共四则:
  一、(武帝)六年,京师民观角抵于平乐观。
  二、大驾幸平乐观,张甲乙而袭翠被,攒珍之玩好纷瑰丽。临回望之,广场呈角抵之妙戏。
  三、在孝武之世,开王门,通西域,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渝、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之戏,以观视之。
  天子临平乐观,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设乐而遣之。
  四、设平乐之显观,处金商之维限。
  上述材料告诉我们:公元前2世纪时,西安的平乐观是百戏演出的重要场所。是高台建筑还是广场演出?南阳汉画像石告诉我们是广场上有高台建筑。演出是在广场,皇帝等观看者在台上。著名的角抵戏《东海黄公》与大型歌舞戏《总仙会倡》都曾在这里经常演出。
  魏晋六朝以降,演出仍在广场。建都于长安的北周与隋朝两代的史料也告诉我们是这样。《北史》《周书》与《隋书》多有记载。兹录正史中三则,加以佐证。
  壬戌(大象元年十月)幸道会苑大醮,以高祖武皇帝配醮。初复佛象及天尊象,帝与二象俱南面坐,大陈杂戏,令京城士庶纵观。②
  周宣帝即位,而广召杂伎,增修百戏,鱼龙曼衍之伎,常设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相随引入后庭,与宫人欢听。③
  炀帝时,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总追四方散乐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伎人衣锦绣缯彩,其歌舞多为妇人服,鸣佩环,饰以花帽者,殆三万人。④
  唐代,随着戏曲、音乐、歌舞的充分发展,演出场所作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结合的产物,也长足发展了。当时有歌场、舞场、舞榭、锦筵、设厅、戏场等多种样式的演出场所,而且都极讲究。其戏场(当时不专演戏了)主要集中在大小寺院内。
  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保寿。⑤
  取诸乐器于戏场地,作种种戏。⑥
  大中二年冬十一月,万寿公主……“慈恩寺观戏场。”⑦
  唐代西安戏场,有露天与室内之别。戏场一般都有戏台或乐棚。戏台又叫歌舞楼。安国寺内就有一座十分讲究的歌舞楼。段成式《酉阳杂俎·长安长乐坊安国寺》条说:“红楼,睿宗在藩时舞榭。”张籍《法雄寺东楼》诗:
  “汾河旧宅今为寺,犹有当时歌舞楼。”
  宋金元三代,长安拥有大量的勾栏瓦舍、行院、青楼。金人诸宫调与元人杂剧多有记录。如《风雨象生货郎旦》杂剧就记载长安有行院多处;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又作吴昌龄作)记有长安城内演杂剧、院本盛况及演出场所。元人李好文绘制的京兆长安地图,也标明勾栏的地理位置与所占面积。至明代西安作为秦王府所在地,此类设施更多。
  18世纪的西安戏曲演出场所,正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的。各县县志中记载了一些寺庙修筑戏楼的情况。
  淫祀成风的三秦,许多寺庙都有戏楼,有时一县有寺庙数百个。《周至县志》载周至共有一百一十座比较大的寺庙。
  除固定的戏楼、戏台外,还有一种活动戏台,随建随拆卸,十分方便。乾隆中叶抚陕的陈宏模在他禁止陕西各州、府、县演戏的檄文中,不时提到。西安城内戏曲活动的场地,据时人记载,多在端礼门、开元寺、骡马市和城隍庙一带。著名的有长乐楼。
  西安作为陕西省会城,有梨园会馆,西安梨园会馆碑云:
  盖闻大地尽福田,由人自种,圣神皆灵感,积善乃通。省会骡马市四圣行宫,创自双寨班,而众班和之者也。工兴于丙申七月,落成于庚子十二月。前殿五宇,老郎端居于宝座。后宫三楹,关帝高位乎崇台。左右祀财神、药王。两庑山门已备,而未能工巧。虽人力之经营,实圣神之感应;难云尽善尽美,庶神灵安妥,而人心允庆矣。所可虑者,庙内乏钟鼓之设,何以昭赫灵而壮观瞻。弟子孝等,发心建造钟一口,鼓一面,为神圣耳目之观。非敢贪功,聊述始终。谨勒诸石,以志一时之盛云尔。
  首事人:白廷孝、权必龙、申大狗儿、白双官、张小狗儿。住持僧主演训、演或敬立。
  大清乾隆岁次庚子葭月上浣谷旦。
  庚子年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此后的嘉庆十二年(1807年),西安各界艺人又积资重修庄王庙,并建立庄王庙神会,划一梨园祖师,总汇陕西艺人会事,组织艺人营业演出,商洽“以官阶唤演,各谋生案。”并立石以志。碑题名为“重修庄王庙神会碑记”。
  西安18世纪时的戏曲演出情况有三类:一是群众性的秋神报赛演戏;一是婚丧礼俗性的演出;一是富家及官宦的堂会演出。
  一、秋神报赛
  秋神报赛用乐,由来久矣。公元前677年,即秦德公元年,“秦德公徙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扩大郑宫,祭祀诸祠自此兴。”⑧此后秦尚淫祀,赛社。“汉雍四时春以为岁祠祷,冬赛祠,民各自奉祠,并用乐。”⑨现存《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与《小雅·载芟》诸篇什,都是西周时陕西秋神报赛所用乐章之词。此后历两千余载,此风盛行三秦。关于18世纪的情况,有以下几则资料:
  禁止夜戏。秋成报赛敬神,还愿演戏,原所不禁。但白昼甚长,尽可演唱,何必定于夜间。陕西向有夜戏恶习,于广阔之地,搭台演唱,日唱不足,继以彻夜,聚集人众,男女杂沓,奸良莫辨。⑩
  一、春祈秋报,例所不禁。聚众赛会,酬神结会,误农耗财,久奉上谕,广行劝戒。
  一会之费,动以千计,一年之中,常至数会。
  迎神赛会,例所严禁,挨门敛钱,情同强索。
  至于敛钱聚会,迎神赛社,一旙之值,可数百金。
  这是陈宏模乾隆十年至十四年间抚陕期间出示的一系列禁止秋神报赛演夜戏的告示。由此可知陕西秋成报赛风气之盛行。
  因此,户县王心敬在他的著作中说:“陕西多淫祀报赛。”报赛实为赛戏,有时是两台,唱对台戏,往往而是。说:
  “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元旦祭宅,中土神,进龙神,亦皆不可废。盖神道虽渺然,如古人八蜡之祭,凡为生民除禾害,佐农之者,皆报赛以答神其惠。矧如宅中土神、井灶,皆人家之攸赖,岁必一报,亦奚容略。”(11)
  周至县赛会情况,《重修周至县志》多有记载,如《周至元宵赛神演戏》说:
  元宵节悬彩灯于门首,先代神主前亦设灯。小儿骑竹马奔走驰逐,随以金鼓游街巷,或至夜分不息。亦有合数十人各醵金于庙中,演戏赛神。家各置面相与饮酒宴聚。(12)
  正是这种赛会,影响了当地妇女的服装。清康熙二十年(1683年)章泰修《重修周至县志》说:
  妇女服饰之侈,始自兴平之会(邑民赛神演剧,谓之作会。四季皆有之。)。然犹饶足之家,以备妆奁之用,未尝取以自饰,若贫乏者,则固不往也。既哑柏会,而愚无知者,遂不自量,以相规效,是由剜心以悦目矣,虽官司有严禁,不能革也。
  二、丧葬演戏
  我国丧葬演戏,始于陕西;陕西丧葬演戏,起于秦汉,盛于唐,此后传沿至今。汉木偶戏即为丧家之戏。桓宽《盐铁论》中多次记有长安与秦中民间丧葬演戏之风。秦人把丧葬与婚庆都当作喜事,称“红白喜事”,此中有着深刻的科学性。唐代唐绍之父死后,安葬日,绍“设帐车拥道,为戏乐”。元明清三代,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普及,丧葬演戏就更为普遍。不仅富家豪门、达官贵人丧葬陈戏数台,以乐志哀,甚至“戏台华丽,火树辉煌,忘哀取乐,悦人耳目”,或“居丧扎楼台人物,加以音乐、戏剧,习以为常。”一些遵守封建礼教与朝廷法令的儒士或朝官,虽“一遵古礼,亦有闻而效之者。”明人马理修《陕西通志》与清初王学谟雍正七年《敕修陕西通志》都不得不以习俗把它列入志书。如说:“丧礼,明代殡仪多用杂剧,尚火花。”
  正因为此风甚盛,陈宏模抚陕时曾出示檄文,三令五申,张榜严禁。文檄多达十数种。
  一、禁止丧戏。丧中宴饮,已属非礼;而陕省更有丧中演戏之事,或亲友送戏,或本家自演,名为敬死,其实忘亲,哀戚之时,恒舞酣歌,男女聚观,悖理伤化,莫此为甚。从前屡经禁止,至今恶习未除,风俗攸系,未便因循。嗣后,应先从绅士为始,凡有丧事,禁止演戏,违者无论乡保地邻,许有首告。并令教官严切训诫,不时稽查,倘有违犯,即为详究。然后及于齐民,一体禁止。
  丧葬演戏者究处。
  一、丧葬大事,重在附身附棺,尤在致哀尽礼。新丧经忏,锦延数旬,佛戏歌弹,故违禁令,举殡之时,设宴演剧,全无哀礼,人兽纸器,拥塞道路,夸耀愚人,适为有识者窃笑。……久奉上谕,申饬严禁。嗣后丧葬,不许有佛戏。……地方官一闻佛戏,将乐器取追入官,僧道责处,出殡演剧,立即拿究①。
  不久,又有罗鳌《请禁丧葬演戏》疏。谁知,这些官方文告,并未起到应有效果。陕西丧葬演戏,此后仍盛行不衰。
  巡抚大人并不以此罢休,更严禁一切演戏。乾隆十年九月文檄有如下禁令:
  一、会期前十日,传知会首乡保到官,当堂严切吩咐,不许容留赌博,不许夤夜演戏,取具甘结,并发给禁止赌博、夜戏简明小告示多张,令其赉回,分贴会所,哓喻禁止。
  一、市会有夜戏者,将乡保会首同管理者,一并责处。委员及差役因往会集而需索讹许诈者,役则从重究治,官则参处。
  一、地方官巡历所至,及因公往来,遇省会集地方,便道前往查察。如系有会演戏者,即迂道亦往查察。近城之市会,至期乘间前往,有赌博、酗酒等项,一并责处。(13)
  同年又有禁演影戏一檄:
  影戏一件,必在夜演,亦聚集多人,皆足滋事,嗣后须一并实行禁止,违者乡地会首,及戏班之首,一并重处。其有会首恃众,不听乡保劝阻,许乡保报官,专责会首、班头。果能禁止夜戏,地方可省无数事端也。(14)
  乾隆十一年三月,陈宏模又出《劝善惩恶示》:
  一、劝阻人不敛钱赛会,不夜戏打架者奖。将公□□钱作为社本,或修理桥路之用者奖。
  一、师巫邪术,左道异端,烧香聚众,夜聚晓散,煽惑人民,为首者绞、为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著装扮神象,鸣锣击鼓,迎神赛会者杖一百。(15)
  乾隆十四年十月,又有《再禁夜戏聚赌檄》:
  夜戏赌博,久奉例禁。乾隆十年,司道议详本都院批定通行各属,将境内会集演戏日期,通查报官,至期喻传乡保、会首、集头到官,明切晓喻,出具不敢留夜戏聚赌甘结,官仍发给禁止夜戏赌博小告示,分贴于集场,至期官役设法查保持有夜戏者。次日,乡保、会首、集头、管戏之班首,重究,……此十年据详批定通行之案也。乾隆十三年刊发《兴禁条规告示》,又已申明告诫各属,至今多不以为事,后任之官,并不知有此一案,如大荔县六月二十八日,堰城村有夜戏场中诱拐幼女之事,又七月二十一日,龙池村因夜戏抢殴,致伤人命之事,其余各州府县,在在有之,或幸而无事,或有事不究,未经通□□□□□□者,不知凡几。是地方官全不以禁夜戏□□□□□,不过夜戏之奉禁,其登覆事宜册内(掉六字)禁止,或云并无夜戏,皆属凭心结撰,自欺欺人。□□已喻臬司,令各属县将市会日期具结通报外,诚恐各属又以开折具报。便为了事,并不检查从前议详批示事宜,分别办理,徒然行查滋扰,仍难禁止,或不预先告诫于先,临时急遽混拿,又滋他弊。当此百谷登场,岁晚务闲,各处城乡,均有市会,不早禁止,滋事不少。仰按察司官吏转饬同州府,将大荔县堰城村、龙池村二处夜戏之乡保、会首、集头、班头拘到,各重责三十板,县报,以彰禁令。……仍再通行六府州查照评定批示事宜,将境内市会日期,离城远近,分晰造册开报,并将事前如何传示取结查禁,事后如何拿究情由,于册内登明。其已将市会日期通报,而无离城远近者,仍须另册补报,并将如何预行传示取结查禁,事后如何拿究情由,于册内登明回覆;以备不时查其遵行之虚实。嗣后凡有夜戏,不论无生事,次日务将会首、集首、班首责处,不得宽纵。差役得钱包庇,立即重究。该管府州,亲临上司,耳目甚近,查察不难,切毋以转行了事,杳不过问。并移藩司各道知然毋违。(16)
  这些禁戏官方文檄,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18世纪时西安剧坛群众剧艺活动的繁荣昌盛,甲于天下。
  此外,秦腔还广泛被白莲教作为传教、演唱经文之用。
  观梆子腔戏,多用三字两句,四字一句,名为十字乱弹。今邪经(文彬按:指白莲教、红阳教、无为教等的经卷。)亦三字两句,重三复四,杂乱无章,全与梆子腔戏文相似。……阅邪经之腔调,观邪经之人才,即知捏造邪经者或乃明末妖人;先会演戏,而后习邪教之人也。以演戏手段捏造邪经,甚至流毒后世。(17)
  白莲教起义,爆发于嘉庆元年(1796年),历时十年。史称陕甘川楚白莲教起义。因陕西关中自明至清,都是白莲教的活动中心地区。所以清朝廷派甘肃人黄育楩查抄白莲教的经卷。《破邪详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所记当为事实。
  白莲教起义军中演唱秦腔情况,官府、民间文书多有记载。今摘一二:
  清军“闻贼一至,闭营自守。幸而贼不攻我,便可贪天之功;虽闻贼营演戏高歌,亦无从顾而问者。”(18)
  徐天德(按:白莲教首领之一)生日,演剧酣饮。(19)
  时值岁除,三槐(按:白莲教起义军首领之一)取伶人箱中通天冠并蟒玉服之,而令诸优串演庆除夕……歌舞酣歌饮数昼夜。(20)
  ① 刊《西安晚报》1984年5月20日。
  ② 《周书》卷7,《北史·宣帝纪》卷10。
  ③ 《隋书·音乐志》卷14。
  ④ 《隋书·音乐志》。
  ⑤ 宋·钱易《南部新书》。
  ⑥ 《宗镜录》卷3。
  ⑦ 《资治通鉴》卷248。
  ⑧⑨ 《史记·秦本纪》。又《汉书·郊祀志》。
  ⑩ 《陈宏模巡历乡村兴除事宜檄》乾隆十年陕西。
  (11) 王心敬《丰川杂著》。
  (12) 《重修周至县志》卷4。
  (13) 《培远堂偶存稿文檄》卷21。
  (14) 《培远堂偶存稿文檄》卷19,卷27。
  (15) 《培远堂偶存稿文檄》卷23。
  (16) 《培远堂偶存稿文檄》卷29。
  (17) 黄育楩《破邪详辨》。
  (18) 张帮伸《锦里新编》。
  (19) 《清仁宗实录》卷63。
  (20) 嘉庆三年正月,《戡靖教匪述编》卷11。
  出处:古都西安 长安戏曲/焦文彬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