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赵氏孤儿》好


  秦腔《赵氏孤儿》是一出好戏。
  它好在从古典文学名著和传统老戏的基础上开发出高度的思想性来。在“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秦腔改编工作者对原作的人物和事件作了新的正确的解释。恩怨的问题被削弱了,是非的观念大大增强了。晋灵公荒淫无道,割人手权作熊掌,坛台上以弹击人作乐,于此,上大夫赵盾是忧心如焚,下大夫屠岸贾则助纣为虐。两家交恶,是忠奸之争,就其实质来讲,也是是非之争。秦腔改编本完全洗去了元人杂剧中文武失和观点的痕迹,也不像某些演出本那样无原则地说成是“赵屠两家有仇恨”,明确了是非,明确了权奸屠岸贾残害忠良赵盾全家会给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害,而保全下一脉仅存在的孤儿将会给国家、人民带来一线生机和希望,然后,许多人竭尽智虑地来营救孤儿,为了孤儿而义死,而作出舍子和忍辱负重的自我牺牲,才不仅成为可信的,而且成为英雄的、值得歌颂的了。
  秦腔改编本的思想性还在于,它没有把赵盾处理成愚忠的孤臣,也没有把程婴、公孙杵臼处理成答报知遇之恩的门客,赵盾无疑是忠良,但是他最大的忠不是表现在对暴君的屈从,而是表现在敢于医君之过、冒死诤谏,谏就是向君主进行论理斗争。程婴们也是忠于赵家的,舍命、舍子、牺牲声名来千方百计地保全孤儿,就是他们的忠诚的具体表现,然而他们的忠却远远超出了封建意识的范围,而达到了爱国爱民的思想高度。《赵氏孤儿》拿什么来教育今天的观众呢?我想,它的积极意义首先就在于此。秦腔《赵氏孤儿》还好在安排了一个十分完整的艺术结构。元人杂剧《赵氏孤儿》四十一出,传奇《八义记》四十一出,回目众多,内容比较芜杂(尤以后者为甚),主题因而也就不够突出。秦腔改编本根据杂剧,也参考了自己的传统剧目,大力进行了删节存留的工作,在服从主题需要的前提下安排了必不可少的十二场戏。人物、事件的介绍,矛盾的揭示,都采取了极其简练的手法;矛盾展开以后的几个重点场子,像救孤,像搜宫,像出首,像搜孤,像遇子,像屈打,像说破,却都作了充分的发挥,发挥得那么淋漓尽致,使观众的感情时刻受到激动和震动。
  更值得称道的是,秦腔改编本在结构安排上适当地压缩了搜孤以前的情节,尽量发展了搜孤以后的情节,在比重上差不多是各占一半,与此相反,杂剧和传奇是着重写前情,孤儿成长到报仇为止,只不过是个尾巴。不铺衍、发展后文,主题将受到损失,因为,后文着重表现正义战胜邪恶,这是戏的点题所在,戏的鼓舞人的力量也在于此。可是,要发展后文,就必须大力进行创造,当公孙死难把矛盾几乎推向高潮时,后文的发展是十分不易的。秦腔改编本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却创造得十分出色。它具体地、形象地告诉观众:正义的力量是如何积聚成长起来的,程婴为扶植正义的力量如何长期地忍辱含垢,却始终乐观地期待着那个光明的日子的到来,而最后,那个使古人今人同声称快的日子终于到来了。艺术结构绝不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它和内容有机地结合着,它是完全为主题服务的。
  秦腔《赵氏孤儿》还好在情节的引人入胜,更可贵的是这些动人的情节都是从人物的性格发展出来的,它们激动人心,则人物性格冲突的结果,却没有一点人为制造的紧张。这里,观众看到两种人,各怀着不同的思想和目的,在进行激烈的斗争。一种人,以程婴为代表,为了崇高的目的,勇敢地献出一切,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另一种人,豺狼成性的屠岸贾,为了他的罪恶的目的,也在无所不用其极地张牙舞爪着。由于邪恶的一方不是颟顸的、软弱无能的,正义的一方的斗争也就增加了艰苦性。斗争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公开的、隐蔽的、直接的、曲折的——进行着,戏剧的情节也就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了。
  卜凤的几节戏,是秦腔改编本的创造性的发展,杂剧和传奇中的春来只是一个在宾白中搭搭腔的宫女,在剧情上不起任何作用。在秦腔改编本中出现的卜凤却是一个热情、机智、勇敢、有胆识、有作为的英雄人物。在营救孤儿出宫一场,她比程婴更机智、更果断,没有她的帮助,程婴是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的,对公主来说,她简直是良师益友。在无告中,离开她,公主将寸步难行。为了支开监视的宫女,她在菊花上大做文章,她指教公主,如果宫女搬来红菊就偏要黄菊,搬来黄菊就偏要红菊,恰巧两个宫女搬来红菊黄菊各一盆,公主灵机一动,便说自己喜欢的是白菊,这才渡过难关,把两个宫女支走。这真是一妙笔。在程婴伪装“草泽医人”把孤儿带出宫去时,临行脆弱的公主忘记处境的危殆,竟失声号哭起来,卜凤立即一声喝止,那是多么泼辣,屠岸贾带剑搜宫时,她为了使程婴有充分的时间安然出宫,便故意顶撞权奸,又是多么勇敢!屠贼搜宫无获,便把卜凤抓去刑讯。在她受尽痛楚、晕厥在地时,突然听见有人前来出首孤儿的话声,神经受了重重一击,她马上苏醒过来。当她认清出首之人竟是程婴时,她目裂发指,抢上去狠狠咬了程婴一口,这是何等强烈的感情啊!通过以上这些情节,卜凤这一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塑造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使观众永远不能忘怀,使她永远活跃在千千万万观众的眼前和心中。
  屠贼到公孙杵臼家搜孤那一场戏,也处理得特别好,真实、细致入微,完全符合规定情境。屠贼是豺狼,也是狐狸,蒙哄他不是一件容易事。虽然公孙和程婴一个舍命,一个舍子,虽然如实,毫无破绽,但在现场,从对质,到对说,到拷打,整个过程还必须“假戏真做”,才能完全不露马脚,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着程婴的面杀死作为假孤儿的程子,也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一节好戏。
  程婴的艺术形象,从头到尾,塑得异常完整,屈打一场,当他受了满腔怒火的韩厥的一顿饱打之后,他竟心花怒放地高喊(唱):“韩大人打得我心宽意满!”难道他忘了身受的皮肉之苦么?不,他不会没有感觉。但是他忍抑了整五十年,今天他才真正认准了一个可以倾吐衷肠的忠良,因此,他心理上的无可言喻的愉快大大压倒了生理上的痛苦。这又是一个使人叫绝的妙笔。
  秦腔《赵氏孤儿》的确是一出好戏。
  (原载于《解放日报》1959年11月12日)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