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赵氏孤儿》观后感

  
  陕西戏曲赴京演出团第二团演出的。《赵氏孤儿》一剧,应该算是此次来京演出的秦腔许多好戏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戏码。
  按照中国戏曲的特点来说,是剧情集中,人物突出,动作有力,节奏鲜明。这一次演出的《赵》剧,首先值得称赞的是编剧方面剪裁得法。清代的李渔,在他的《一家言》填词部中说过:“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去剪碎,其后又以剪碎去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自系联系舞台实践而来,非同泛泛。此次秦腔《赵》剧,虽系根据旧本而改编,却是“以完全去剪碎,其后又以剪碎去凑成。”而针线紧密,几乎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比方就有《搜孤救孤》一剧,共分四场,是《公孙与程婴定计》《程婴回家与妻商量舍子》《搜孤带白虎堂》《法场祭奠》。而此次秦腔的演出,只用一场定计,即接着审问卜凤时,程婴前来出首。这一场正戏是属于卜凤,但程婴于此时上场,却构成一场情节紧张的好戏。即卜凤身受重刑而不肯说出程婴来,程婴反来首告孤儿藏处。卜凤不明真相,力叱程婴,程婴无以自白,然后是有屠岸贾一剑砍倒卜凤。这场戏把卜凤和程婴牵和在一起,本来难以解决两人的矛盾,而以屠岸贾当场一剑了之。若以卜凤当时的举动而言,以屠岸贾的残暴而言,并不是不合理的。有人认为卜凤应当加强一些,叱骂程婴的表演,我个人认为卜凤拉住程婴右膀死命一口咬住,已足表现出心中的怨愤了,加多了反而会嫌累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导演的处理手法和扮演卜凤的演员对这个时候的卜凤的心理体会。我个人认为这场戏无论在编剧上、导演上、表演上都很成功,值得大家学习。接着一场就是《搜孤》,当场拷打公孙,摔死惊哥,剑劈公孙,不但结合得紧密,而且在剧情发展上,显得极具气势。我认为,改编者对这两场戏的构思,颇费了一番脑力,当时也对剧中人物,给予了深切的感情,否则绝不会那样动人。又《闹朝》《扑犬》与《定计杀赵盾》原为三场戏,现在秦腔改并为桃园外谏君,结合了《闹朝》一场,随即定计。同时把下一场也结合到《闹朝》的关目,穿插着提弥明扑犬,并了结赵盾。这在减省头绪上,显得颇为精简紧凑,丝毫不觉勉强。以编剧手段而言,想见编者下笔时,的确是置身场上,联系了实际表演,才能作如是措置。因为在这里有一个大关键,即杀赵盾,与赵氏一门被杀。根据史书所载,赵盾的兄弟赵穿,杀死了晋灵公,当时的史官董狐,秉笔直书,为“赵盾弑其君”。赵家之灭门,实由此起。《扑犬》之后一场,紧接着赵朔被杀,这不仅照应着史书所载,同时也纠正了《八义记》赵朔由周坚替死,后来终于和公主团圆的违反史实的安排。所以,这几场戏基本上做到了李渔所谓“审虚实”的看法。即“若以往事为题,以一古人出名,则满场角色皆用古人,捏一姓名不得。其人所行之事,又必本于载籍,班班可考。非用古人姓字为难,使与满场角色共事之为难也;非查古人事实为难,使与本等情由贯串合一之为难也。”这段话颇有道理,不当作为教条看待。我个人认为这几场戏,就是能使“本等情由贯串合一”。是活用,而不是死搬,可以说较李渔所论,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其次是导演方面。因为一个老戏新编,在旧有的表演方法上,有过一些老艺人曾具有的高度成就,很不容易脱其窠臼。然而在改编方面即另出机杼,势非脱其窠臼不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好的导演手法。如桃园外赵盾被阻、屠岸贾上场一段,这两个角色的地位,变化不大,而能保持着一种紧张气氛。尤其是审问卜凤一场,程婴上场时卜凤扑过去咬住其右膀,也处理得很好,大体上做到了上下分明,层次清楚。
  再次是表演方面,如果不被认为偏重技术的话,我认为扮演屠岸贾的演员,他对翎子是有功夫的。因为他不是为耍翎子而耍翎子,而是使那两只翎子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比方以翎子挽成小团上下作势,使人有威猛和倨傲的感觉。以翎尖向前双指,加以抖动,配合了眼神,使人感到屠岸贾有畏葸之意。他如赵盾的凝重,公主的哀怨,卜凤的激愤,都各有其内心体会。特别是公孙杵臼和程婴两个人物,据我所知,扮公孙的这位演员,年纪还很轻,《定计》《搜孤》这两场戏,居然以苍老的神情,表达出这个人物舍命赴义的当时处境,应当是和秦腔老艺人对他的培养和他自己的勤苦用功分不开的。程婴这个人物,在本戏里是最难表演得恰到好处的。因为他不比其他人物,有时可以运用动作来表达感情,或者用眼神来宣泄他的内心。根据剧情的规定,他是面对着一个凶残险恶的敌人,要在万难之下存孤复仇,要坚忍要苦熬。最难的是《自首》和《搜孤》两场,前者是被卜凤斥责,有苦说不出,后者是眼见好友和自己的儿子被杀,有泪不敢流。在表演上来说,都是演员的难题,不容易讨好。但此次演程婴的这位演员,在这两场戏里,虽然只做到称职而已,但他把他内心的感受放在以后被韩厥屈打和挂画明冤两场戏里,我认为无论是导演的安排和演员的表演,实在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了。
  总之,秦腔《赵氏孤儿》一剧基本上应当说是一本好戏。(本文有节略)
  (原载于《西安戏剧》1959年第1期)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