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咀嚼苦难——说说《杜甫》这个戏


  杜甫这个人物,以其诗歌成就和影响力,戏剧画廊本应早有他的雕像,可事实上与他同时代的诗仙李白,早已享有多种演出版本,而他却至今少人问津。我想原因根本在于他们的性情和故事与戏剧性之间的关系。李白生性浪漫,人生故事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稍一着笔即色彩氤氲、意趣盎然。而杜甫却给我们留下的是生活严谨,不苟言笑,终生苦吟苦叹的印象,入戏则容易因缺情趣而少可看性。我的同道党小黄偏不信这个邪,硬是用两年多时间,十一易其稿,苦吟成三万多字的剧本,给诗圣杜甫画了个像。剧本一出来,便在陕西和北京的各种座谈会上转圈,在陕、京两地的专家手中游走,多数时候是挨的“闷棍”比吃的“糖果”多,好在小黄从陕北黄土高原上来,有忍性,有负重感,任你万炮齐轰,我自岿然不动,批评声越强,八字步迈得越稳,好的意见吸纳,不能接受的意见也笑着说“您说得对着哩”而悄然贪污,七磨八砺,终于把一个打磨得比较成熟的剧本送进了排练场。我在看第一次连排时,禁不住几次眼眶含泪,依我对杜甫的粗浅了解,我是被这个舞台形象深深感染并打动了。
  细翻史料,发现杜甫也并不是一个活泼不足、严肃有余的人,他三十五岁前也曾生性狂放,遍游名山大川,与李白有极多相似之处,只是后来生活所迫,才逐渐变得沉稳内敛,直逼现实起来。据说他曾把后来不甚满意的“两囊”早期作品付之一炬,足见其思想、阅历与心灵世界的变化之大。小黄的《杜甫》并没有选择他太多青壮年时那种踌躇满志,甚至略带浪漫色彩的生活图景,而是把诗人的命运与大唐由盛及衰,特别是“安史之乱”的大背景紧密相连,让人在宏阔的历史画卷中看到了诗人艰难的生活轨迹和痛苦的心灵演进过程,从而极其自然地揭示出诗人贴近底层劳苦大众,替压迫者呐喊,最终成为“人民诗人”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杜甫是一个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但他跟李白一样,又都不具备封建社会政治家所需要的复杂才能,加之他骨子里秉性淳厚,做官便常常捉襟见肘。《杜》剧紧紧围绕杜甫积极入世而又惨遭败北的几个生活片段,深刻剖析了诗人悲剧命运的生成原因,同时,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的孕育诞生过程,确实具有帮助当代观众解谈杜甫及其部分诗作的价值和意义。戏剧家曹禺说,他写作就是“想写一首心中理想的诗”,我觉得,这个剧具有某些党小黄“心中理想的诗”的成分,他让杜甫饱经沧桑和离乱,但为国家勇于担当的情怀不变,为百姓甘于吐丝的信念不灭,全剧自始至终充盈着一股正气,引领着人直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结穴,很是有些史诗的品格和诗剧的味道。
  这个戏选择秦腔作为表现形式,尤其具有深入腠里的精神焊接作用。秦腔最适宜慷慨悲歌,而杜甫的一生恰恰历尽磨难,精神世界充满了慷慨激昂和深切叩问的元素,加之诗人又在长安生活多年,想必用秦声秦韵传情达意,是再也精准不过的“复活”方式了。国家京剧院导演李学忠先生,是活跃在我国戏曲舞台上的一位“独行侠”,他对戏曲表现手段运用得精到,使其屡有佳作呈现我国剧坛,这次对《杜甫》的倾情打造,再次显示出了不凡的艺术功力,诸多场面的铺排和营造,一改话剧加唱的某些“新戏曲模式”,让人自始至终都淫浸在“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美学统领中。主演李东桥,曾成功塑造过秦腔《千古一帝》中的秦王嬴政形象,因此为陕西戏曲舞台捧回了第一朵戏剧“梅花奖”。这次出演杜甫,完全从一个不可一世、横扫六合的帝王,进入到一个饱经忧患、忍辱负重的知识分子心灵,那种巨大性格反差的寻找,是需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才能完成的,东桥深入研读杜甫传记和诗歌,反复体悟诗人的悲凉命运与心路历程,最终演出了一个人的苦难感,让人看到了一个表演艺术家生命质量的擢拔与提升。剧中其他演员郁苏琴、司卫东、王战备、卫小莉、王少华、胡林焕、魏天堂等都有上好表现,总体阵容显示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的艺术实力。
  一个戏终于和观众见面了,艺术家们总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等待着来自方方面面的评判,尽管这个文学本在去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精品剧本评选”中进入了前十六强的位置,在刚刚过去的秦腔艺术节上,也取得了名列第一的好成绩,但观众的更进一步鉴定与认同,仍然是这个戏未来加工提高的主要参照坐标。尤其是杜甫这个形象的塑造,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我甚至觉得是需要一个很长的磨砺过程才能逐渐完善起来的。我们期待着批评,期待着建设性意见。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杜甫精神,我们有天赋的责任和义务来弘扬和彰显,让我们一同来咀嚼杜甫的苦难,一同来感知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生命律动吧!
  (原载于《戏曲艺术》2006年第12期)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