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警钟长鸣——评新编秦腔历史剧《太尉杨震》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新排演的历史剧《太尉杨震》,给那些热衷于搜刮民财,搞权钱交易的贪官污吏、腐败分子以及拜金狂徒一记当头棒喝,敲响了警钟。它“振聋发聩”,是新的“警世通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太》剧的编导,用现实主义观照历史,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东汉安帝年间,太尉杨震不畏强暴,坚决反贪官污吏、反腐败的事迹。剧中以杨震与贪官王圣、王谈、贾夫等人的斗争为主线,着力刻画了杨震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剧情简练自然,矛盾冲突尖锐激烈,词语生动朴实,布局紧凑,气氛悲壮,人物形象鲜明,时代感强烈。导演手法古朴、凝重,寓意深刻,对杨震的刻画中,反映了民众的心声,饱含着对人民的同情,对贪官的憎恨,是一曲焕发人类良知的新篇章。
  当时,洛阳地区遭受荒寒天灾,广大百姓,无以为生,流离失所,而贪官污吏却趁机发财,贪赃枉法。京兆尹王谈趋炎附势,与安帝乳母王圣及其乳母太府总管贾夫、中常侍樊丰等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他们以权谋私,目无法纪,或私征皇粮,克扣赈银,横征暴敛;或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或巧取豪夺,骄奢淫逸,甚至草菅人命,残害百姓。这更加重了人民的灾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面对这危局,太尉杨震痛心疾首,悲愤填膺,对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一面设立粥棚,救济灾民,一面与王圣、王谈之流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杨震深知“苛政猛于虎”,而“贪官横行乃祸源”,也明白对手权高位重,关系网盘根错节,斗争艰巨复杂。但他毫不畏惧,查访取证,穷追不舍。王谈之流岂肯善罢甘休,他们拉拢、抵赖、狡辩、诬陷,先重金收买,后则反咬一口,视杨震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杨震不愧为冲锋陷阵的勇士,他浑身是胆,正气凛然,决心为民除害,惩贪官扫污吏清除积尘。杨震如同历代知识分子一样,期望国泰民安,以报国安民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胸怀坦荡,品格高尚,心底无私,清正廉洁。虽然家无资财,却乐善好施。学生王密暮夜送金,他谆谆教诲,有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名言,即是他道德品质的“自白书”。面对啼饥号寒的灾民,杨震痛心疾首;而对于贪官污吏祸国殃民的罪行,他怒不可遏,决心抓捕罪犯,严加惩处。杨震与王谈等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对于咆哮公堂的王圣,他毫不畏惧,斥责其食民肉、喝民血的暴行,义正词严,不屈不挠,并不惜“以身家性命作代价”把王圣打入囚车,要与其上殿面君。登上高台的杨震,昂首挺立,有如高大的白杨树,傲视贪官污吏;又如苍松翠柏,睥睨风刀霜剑,权奸小人,显示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气概。人们围着他,仰望着,呼唤着。他自始至终是一位英雄豪杰,是“民族的脊梁”。结尾这悲壮的一幕,擦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专制制度的危害。同时,也明白了,反贪官,反腐败,是长期的、艰巨的,任重而道远,仅凭一个杨震是不够的,还要团结广大群众,一道奋斗。众灾民的呼声,形象地说明了:“民为国本不容轻。”恶贯满盈,坏事做绝,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王谈、贾夫终于被捉拿归案,依法惩处。这一亮色,弘扬了正气,灭了贪官的威风,使人们看到了一线希望,压抑的心情有所舒解。无论杨震最后的结局如何,是生,是死,是罢官,是还朝,他都是一位英雄。他的形象,屹立在舞台上,也活在人们的心中,并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巨大而深沉的忧患意识,提醒人们记住历史教训,不使悲剧重演。
  《太》剧同时描绘了贪官污吏,权贵奸佞的典型王圣、王谈及贾夫等人物形象,其性格的刻画,主要在于贪婪的生成和人性的泯灭。这些祸国殃民的邪恶之徒,心中只有权、钱二字。他们熟念“官场经”,刮来送去换前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乱国乱政,肆无忌惮。尤其王谈,为了取悦国太,竟不惜以儿子为礼物,断送儿子的爱情幸福,无视儿子的人格尊严,可见他利令智昏到了何种程度?人一旦陷入金钱利禄的漩涡,则很难自拔,或拼命捞取,贪污贿赂;或在纸醉金迷的沉醉中,迷失人性、心性,最终堕入地狱。这些丑恶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自私、贪婪、享受等腐朽观念,是邪恶的根源,而专制制度是其产生的温床。制度的废弛,为罪恶发了通行证,也孕育着危机。同时,也暴露了选拔人才机制的缺陷。要防止,必须依靠两点:自我约束,即道德力量;外在约束,即监督机制的制约。用人必须要德才兼备。《太》剧对于王谈之流性格的刻画,既是社会的批判,又含有道德的批判,突出其危害性、威胁性,尤其与权力结合时,人们看到了道德的堕落,理性的埋没,人性的沦丧,良心的泯灭,是何等可怕?《太》剧以蔑视的笔调,活化出魔鬼的脸相,并予以无情的鞭挞、抨击,令人感到痛快淋漓,并确信正义比邪恶更有力量。正因为如此,我们感到,杨震的形象,有悲壮、崇高的美,更有一种凛然的美。两种性格强烈的反差,激起了人们强烈的爱憎。
  《太》剧含义深刻、积极,对于社会蛀虫的揭露与贬斥,寓示着对社会安定、健康秩序的企盼;对廉洁之士的颂扬中,饱含着对崇高人格、精神的渴望,具有充沛的情感力量。其所以引人入胜,动人心扉,不仅在于表现题材的重大,社会冲突的激烈,矛盾的尖锐对立,还在于写了杨震这样的志士仁人,他替民众喊出了“不除贪官心难平”的强音,为灾民提出了生存、生活的要求。他的言行,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心声。也在于写了精神的崇高和壮美,这与那些蝇营狗苟的人生哲学,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
  “我们呼唤死者,不是为了让幽灵在我们中间回荡,而是要给新的生命以启示。”(马克思)
  杨震的事迹告诉人们,“无欲则刚”,无私无畏,才有力量,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战胜敌人,战胜自我。教育人们,尤其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品质,远大的目标,为理想而奋斗,奉献社会与人类。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新时期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警惕,清除贪官污吏、腐败分子,不使其阴谋得逞。否则,清正廉洁,为民谋利,振兴经济奔小康等等誓言,只能是五光十色的泡影。
  《太》剧所表现的,是一个“有着激烈的社会冲突的时代,人物情绪也是同样的激烈的”。情节语言极少缠绵,多是强烈的感情。以难以平息的激愤与贪官污吏进行斗争,揭露其罪行,冲突激烈,矛盾尖锐,场面悲壮。表现慷慨悲壮的情调,激昂的情绪是秦腔艺术之所长。杨震是陕西华阴人,用秦腔表现其事迹,抒发情感自然、亲切,地方特色鲜明。以老生为主角,突出了阳刚、悲壮之美,给人以凝重的历史感、沧桑感,为戏曲舞台增添了一个反贪倡廉、惩暴安良的志士形象。
  《太》剧注意情节的设置与意蕴的开掘,巧于发端,重在结尾,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忠奸、善恶,泾渭分明。直切主题,并写两面,为冲突设下了伏线,在对话、唱词中勾勒出人物性格。意境含蓄传神,极富象征意味。第七场,杨震要上殿面君,他身着素服,更见其威严和傲然。此时,夕阳如血,映照乾坤,杨震巍然屹立,这壮烈的情景,令人感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杨震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令人肃然起敬。
  饰演杨震的演员雷涛,扮相庄重,感情真挚。他从剧情出发,重点表现了杨震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风貌。第五场“观罪行气得我浑身打颤”一大段唱腔,声情并茂,从心中喷涌而出,如大河长江奔流,激情澎湃,辅以相应的动作,表现杨震此时悲愤交织,“恨不得把贪官碎尸万段”的满腔怒火;不把贪官扫平,则“愧对黎民羞对天”的沉重心情;以及“不畏惊涛骇浪险,要煞贪风树清廉”的坚强决心。这一大段感情激愤的“咏叹调”可谓传神之笔,对于揭示人物性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杨震这一形象,血肉丰满,高大伟岸,充满了活生生的艺术魅力,感人至深。同时,配演通力合作,王密、王谈、秀娟母女、王圣、贾夫等人物,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太》剧注意综合艺术的整体美,表演、导演、音乐、舞美、服装、灯光等二度创作,协调一致,营造情景,烘托氛围,匠心独具,有效地揭示主题,使作品更加立体化、艺术化。舞美设计新颖独特,面幕上那口硕大的警钟,揭示主题,寓意深刻,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音乐唱腔慷慨激昂,令人耳目一新。
  “历史的沉思,能激人热情,一种既有肯定,又有批判的热情”。杨震的时代早已过去了,然而,他的精神、心灵、品格,那不朽的财富,却永存于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太尉杨震》是人世的警钟,而杨震则是敲响这警钟的人。《太》剧的演出,震撼人心,警钟长鸣,它留给人们的思索是久远的,意味深长的。
  (原载于《戏曲艺术》2000年第8期)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