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我看《杨贵妃》

   
  最近,看了来疆慰问演出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新编历史剧《杨贵妃》,感到耳目一新,兴奋不已。可以看出,《杨贵妃》的编、导、演,是要通过这出戏的创作和演出,从宏观和微观的方面对传统戏曲进行全面改革。他们的思考是,怎样用现代意识处理历史题材,怎样用新的口味适应当今观众的审美情趣。显然,这样的思考已达到了较深的层次。
  从整体上说,《杨贵妃》取得了如下成绩和进步:
  1.关于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故事,从元朝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到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已有许多剧本和说唱文学进行了编演。然而就其实质来说,大都歪曲了历史,混淆了是非。鲁迅先生说:“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法外,倒说是许多坏事都由她……女人替自己和男人伏罪,真是太长久了。”《杨贵妃》的作者根据鲁迅先生的观点,以现代观念和意识重新处理了这个历史题材。杨玉环虽然曾经过着骄奢的生活,但是面对沉湎于酒色淫乐的唐明皇,她何曾得到过忠贞专一的爱情?她被关在皇宫的牢笼里,忍受着精神上的煎熬。而当兵起渔阳,唐室危机之时,她竟成了祸国之根,必缢白练以谢天下。作者对杨玉环的命运和遭遇表示了愤愤不平,而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皇帝和封建的道德伦理。剧作者的这种把握,要比过去的同类题材更接近历史真实。
  2.淡化了戏剧情节,改变了以往戏曲编剧偏于交代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的特色,而以塑造人物为主,避免戏剧情节过于完整和热闹。凡是有利于刻画人物、揭示人物个性特征和心理感情的情节、细节则渲染,而对那些敷衍背景,冗长铺垫,交代关系以及细针密线的穿插则删减。
  3.改变了传统戏曲以叙事为主的整体风貌。大力加强了音乐、舞蹈的成分和比例,使之逐渐向乐、舞、剧相结合的新的格局过渡。
  在这出戏里,大量增加了音乐渲染,借用了别的剧种的旁唱和帮腔,添加了幕间音乐。同时,差不多每场都安排了舞蹈场面,如胡旋舞、武士舞、团扇舞等。这些舞蹈相对独立,又结合剧情,增加了载歌载舞的气氛。
  4.大胆地改动了某些戏曲程式。用唐代的服饰,而且取掉髯口,改用生活化妆。武士不用净角脸谱,改为假面。武士舞不用传统武打,改用把子功大刀中的“倒提柳”和“云刀”动作,踏着类似跳神的步伐舞蹈。加上舞台美术的大写意,整个舞台显得格外简洁、豁敞、悦目。演员的表演也尽量少用提袍甩袖亮靴底等的程式动作,程式化少了些,生活化多了些,因此,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5.继承和发展传统,博采众长,大胆吸收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杨贵妃的单袖、双袖、长水袖的运用,就新鲜别致,充分表现出杨贵妃内心深处的隐恨和痛苦。杨贵妃死时的一段舞蹈以及天幕上闪现的满树红花纷纷飘落顿时变白,都是借鉴了电影的表现手法。
  《杨贵妃》的成功,当然还应归功于李瑞芳的表演造诣。她是把“碗碗腔”(过去只用来演唱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代演员,她的唱腔悠扬婉转,嗓音清脆甜润,使本来就缠绵抒情、悦耳感人的“碗碗腔”更加柔和甜美,亲切迷人。然而李瑞芳的表演成就更重要的还在于她能深刻地理解人物的个性和角色的任务,并且选用恰到好处的形体动作。
  可以说,《杨贵妃》是戏曲改革的璀璨成果,它的出现为戏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照,而他们的改革胆识和创新意识尤其值得学习。
  (原载于《新疆日报》1990年10月)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