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华剧《杨贵妃》的创新意识

    
  今春梨花盛开的时节,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华剧团创作演出的《杨贵妃》,使我感动了一些时日,那寂寞新月下的长生殿,那纷纷飘落的梨花,长久留存在我的记忆里,使我思索着这样一个倾国倾城的花魂,何以冤死在马嵬坡前?这段历史的迷雾,笼罩了一千多年,直到鲁迅先生说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这才廓清了这段有争议而被歪曲了的历史,并给它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识。
  华剧(碗碗腔)《杨贵妃》的作者朱学,正是遵循鲁迅先生这一精辟论点,在处理《杨贵妃》这一历史题材时,没有走以往文人墨客的老路,而是以现代人的观念和意识,从宏观上把握这一历史题材的总体,在微观的艺术处理上则采取淡化情节,从深层次上反映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作品富有较强的时代感,剧作家以清醒的创新意识,通过对杨玉环的艺术塑造,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杨玉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悲剧性的人物,她虽过着“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的贵妃生活,但没有享受过人间的真正的爱情。沉醉于酒色的风流天子唐明皇,真的就那么“三千宠爱在一身”地痴情吗?兴庆宫前歌管琴弦的中断,使杨玉环的美梦蒙上了些许阴暗的色彩。贵妃在沉香亭畔亲操琴弦,宫女们歌舞“团扇”,恭候那多情的天子,但有谁知他却溜进虢国府承欢作乐去了,这使贵妃甚为震怒,也使她心头增添了难以言状的丝丝隐恨。寿王的出现,对她受伤的心灵又是骤然地一击,这使她悲苦万状。权力,使过去朝夕相守的情人,成了姨娘和儿臣的关系;人性,在这里受到了残酷地践踏和扭曲。杨玉环悲痛欲绝,只有借酒浇愁,哭笑无常,以排胸中之隐恨。
  杨玉环和李隆基“七月七日长生殿”之盟,只不过是这出历史悲剧的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他们所谓的爱情,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才用这自欺欺人的山盟海誓,来挽救他们已经预感到的末日。当马嵬坡之变来临的时候,那“比翼鸟”哪里去了,那“连理枝”又哪里去了,七尺白练在手的杨玉环,这时才明白:女人者,只不过是帝王随心所欲的玩偶罢了。一代天之国色,就这样被扼杀在马嵬坡前。杨玉环的魂灵,千百年来一直在马嵬坡的上空游荡,久久难以离去。作者在这里表露了强烈的悲愤意识,他不禁呐喊道:杨玉环犯了什么罪?何以要处死在马嵬坡前?他对杨玉环的命运和遭际深表同情,并用“至今梨花不忍红”的诗句来哀悼这个游荡的冤魂;同时,作者以现代意识,对封理伦理道德进行了理性的批判。
  此剧在艺术手法上,也表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在情节的处理上强调了淡化,在意境的渲染上追求着诗化美,玉环临死前,手持白练,当唱到“棠梨有情收魂魄,来春开花白如雪”时,玉环的身影随着白练舞徐徐地飘去,天幕上闪现出的满树红花和舞女手中的花束,顿时变白,纷纷落下,落下……仿佛要掩埋玉环的尸体和填平这无底的恨海。这艺术的魅力,给人以“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同时,也给人一种说不尽道不清的艺术美感。《杨贵妃》,不愧是一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好戏。
  (原载于《西安晚报》1986年10月17日)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