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呼唤真情——眉户现代戏《留下真情》漫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打破过去计划经济的束缚,整个社会生机勃勃,生意盎然,牵连着千家万户,也许最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时至今日倒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了,至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总为亿万人带来了切身的利益。然而,像历史上一切转轨时期一样,物质的利益对精神领域的冲击,也常常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忧。于是,近年来常见世风淡薄、人心不古、人情淡漠和见利忘义的指责披之报端、形诸传媒,似乎为了金钱,人格、人性、人情全都付诸东流。
  这种种议论,不能说全无道理,但如果深究,也未必全面,最有力的反驳,应该是飞速发展的生活,不断进步的历史。多年来我们欣赏、提倡“一穷二白”,其结果是百业凋零,勒紧裤带也许可以搞革命,但绝对搞不成现代化,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这种情境里,对于敏感而又敏锐的知识分子,何去何从,倒是很要费一番思索的,屈从金钱,不但有屈于人格,而且也违背内心的良知;漠视金钱,不但无补于生活,而且也无从发展自己的事业。两难处境的困窘,当是时代发展到今天,无法回避的现实。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扰攘中,一位年轻的剧作家迎难向上,写出了他自己思考所得的眉户现代剧《留下真情》。在金钱的诱惑和真情的选择中,入情入理剖析了当前生活中各色人等的困惑、迷茫而又经受磨练达到精神升华的艰难历程。有笑有哭,亦哭亦笑;哭笑不得,不得哭笑,引人去体味,引人去思索,引人去选择,引人去追求,既没有简单化的斥责金钱,也没有无原则的赞美财富;既没有教训式的责难世风,也没有媚态式的屈从世俗,贯穿其中的是对真情的呼唤,是对人格的确认,是对精神追求的赞扬,而且人人都要经过一番痛切以至于痛苦的磨练,才达到新的认识。不仅是一贫如洗的青年作家,也包括身家百万的富婆,终于在金钱诚可贵、真情价更高的社会良知面前认清了世态,确知了自我,经历了精神洗礼,有了更高尚的人生追求。
  金哥和叶子的爱情在金钱面前受阻,愤而找一位富婆;刘姐经历一次爱情失败的打击,埋头苦干,成为富婆,想用钱买来真情,初看似乎理所当然,但他们都忘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金钱和感情并不是等价物,谁要在这两者中间做交换,不是感情变质,就是金钱失色,《留下真情》的编导们展开来写这中间的波澜、挫折、痛苦,既是对真情的赞美,也是对金钱并非万能的肯定,就戏剧而言,也增添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澜时现的心理,抓住了观众的情绪。因此,无论就编导们对现代生活中困扰人们的话题的捕捉,无论就演员们对辗转于金钱诱惑和感情纠葛的体验,《留下真情》都为戏曲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心理,作出有益的探索和较为成功的经验,更不用说对舞台整体美的追求,音乐和唱词不脱离戏曲传统却又富于现代色彩的创造,更能引人入胜。我观看《留下真情》的那一场演出,剧场内群情炽热而且时时爆出掌声,可以看出是群众对编导演创造性劳动的极大肯定。
  省戏曲研究院,对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经历了长期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他们其老不衰,信心不减,仍然在这条大有希望却又困难重重的道路上前进,这种精神实在是令人钦佩的。戏曲作为古老的民间的艺术形式,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和现代生活紧密贴近,即使是对历史题材也要有现代意识的参与和渗透,更不用说去深入现代生活的内在脉络。发现并提出当代亿万人民在精神生活中碰到的种种困惑,发出有利于形成健全、健康心理人格的强音,是古老戏曲焕发青春的必由之路,《留下真情》的演出取得的成功,就是有力的证明。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原载于《戏曲艺术》1995年第3期)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