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祝现代戏之花绽放得更绚丽

    
  今年新春,省直剧团排练了七台现代戏,这是多年来所没有的。这七台戏是: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的《杏花村》《千家万户》,省京剧团的《红线记》《平江晨曦》,省人民艺术剧院的《魔窟曙光》《三换新郎》,省歌剧团的《康乐堡》。其中两台戏是反映当前农村现实生活的,三台戏是反映革命历史斗争生活的,一台戏是反映城市待业知识青年的,还有一台戏是讽刺在对待婚姻问题上的一些丑恶行径的。在同一时期,有七台现代戏先后和观众见面,这说明我省戏曲工作者把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是应该大加赞扬的。
  一个时期,有些搞戏剧创作的同志,总觉得农村的东西无法写,怕政策多变不好写。《杏花村》的作者们,在韩城县农村深入生活,亲身感受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经济政策的落实,农村的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新就新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人们的精神面貌变了,农民正在由穷变富。《杏花村》就是抓住当前农村的主要矛盾,描写了人们感情、思想的变化和发展,歌颂了农村的新形势。剧本反映的是分门立户的兄弟两家,弟弟二强劳少出勤差,却生活富裕,为抱在怀里的孩子盖起了新房;哥哥大强人多劳力强,却缺钱少粮,二十几岁的儿子要结婚还没房子住,不得不向亲弟弟登门求告;老大媳妇文英这个曾经当过基层干部受过批判的人,为了执行新政策,彻底改变杏花村的落后面貌,却不顾一切地到处奔波着。新情况新问题加上旧积怨,引起了兄弟妯娌之间、夫妻婆媳之间以及上下左右之间一连串的矛盾冲突。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引起了新的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变了,思想感情变了,积怨消除了,相互之间出现了新的和睦团结。《杏花村》没有局限于描写具体政策,或是反映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过程,而是通过对生活的分析、研究和概括,集中描写了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形式的变革中,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和发展。剧本主题思想明确,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在情节处理上有所突破,在人物塑造上有新的探索,人物个性也写得比较鲜明。演员们对角色的思想感情体会得比较深刻,表演大胆而细腻,生动而朴实;在一些细节的刻画上有创造有探索,进一步丰富了人物的性格。音乐根据剧情和人物的性格,在运用传统和创新方面,处理得比较统一和谐。全剧在演出中,从人物形象到所展示的环境气氛,都比较真实,有亲切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整个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当然,是个新创作,又反映的是新问题,它和生产责任制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一样,对剧本主题思想的挖掘和对文英嫂等人物的塑造,还需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以臻更加完善。
  人们长期以来觉得,京剧反映现实生活难度大,局限性多。陕西省京剧团的同志们为了使京剧这个形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他们知难而进,一直在进行着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继反映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平江起义”事迹的现代戏《平江晨曦》之后,1981年他们又一鼓作气,编演了现代戏《红线记》,为今年春节的戏剧舞台增添了新的色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左”倾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苏区,赣南蟠龙山区留下了大批红军伤员,红军和地方党组织,安排红军伤员在群众中分散隐蔽,保存革命力量。《红线记》就是通过描写山区猎户祁老炳和女儿紫娥,抬了一个红军伤员回家养伤以及在对敌斗争的过程中,他 (她)们之间思想、感情的变化和发展,讴歌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美德,抒发了战争年代我们党、军队和人民群众结下的血肉之情。剧本主题思想明确,地方色彩浓郁,人物形象完整。戏剧情节处理得既清爽流利,又曲折动人。在戏曲表演程式和舞技的运用上,也比较恰当、真切。演员对角色的刻画,能掌握一定的分寸,特别是扮演紫娥的孙明珠,把一个既天真活泼、坦率淳朴,又勇敢泼辣的山区姑娘,体会表演得深刻、感人。参加这个戏演出的绝大部分是青年演员,他们对现代戏的排演热情高,干劲大,勤学苦练,精神饱满,可以说在排练场上是生龙活虎,在舞台上是严肃认真。因而取得比较好的成果。这个戏的前部分还可以再紧凑些,后部分可以写得再合情理些,结尾还可以再设法突破,不落俗套。
  戏曲工作者积极创作现代戏,演好现代戏,热情地用戏曲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赞扬。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同志,先后看了眉户现代戏《杏花村》,京剧现代戏《红线记》、秦腔《祝福》和话剧《三换新郎》后,对演职人员都给予了热情的鼓励。我们相信,戏曲现代戏这个艺术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鲜艳绚丽。
  (原载于《陕西日报》1982年2月22日第3版)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