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春风送暖杏花开

    
  新春佳节,《杏花村》同观众见面了,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西安郊区和长安县一些社队还组织社员顶风冒雪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赶来看我们的戏,这给了我们多大的鼓舞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遍地开花,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村里如久早逢甘露,处处生机勃勃,景象常新。去年秋天,我团几位年轻的编剧到韩城县龙门公社深入生活,耳闻目睹了责任制带来的许许多多喜人变化,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写出了《杏花村》初稿。经过全团同志的共同努力,反复修改,加工提高,终于赶在春节排出来了。老实说,我们是抱着丑媳妇见公婆的不安心情演这出戏的,为的是征求意见,继续加工。想不到竟受到不少好评,这就更加重了我们改好、演好这出戏的责任。
  《杏花村》为什么会受到观众的好评呢?我想,首先在于这个戏题材选得好,开掘得也有一定的深度。它写的是农民的切身事,眼前景,歌颂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过程中正在发生着的喜人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反映在经济上由穷变富,而且反映在人的精神上,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其次,从艺术上讲,这个戏中大强、玉琴、牛铃、杏花等几个人物写得还较为真实可信,其中有几场戏也能打动人心。此外,恐怕就是语言生动活泼,关中老乡听着格外有味吧?其实,它的缺点和不足也不少,比如唱词还比较粗糙,一些地方结构还不够严谨精练,作为剧中主角文英嫂等人物的戏也有欠推敲之处等。
  有的同志讲:《杏花村》再改一改,可拟和《梁秋燕》媲美。这是对我们的鞭策。从《梁秋燕》到《杏花村》,事实一再说明我们的戏剧越是能艺术地表现人民群众的愿望、理想和感情,同群众的利益越密切,越是能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和欢迎。领导重视、群众欢迎,犹如东风送暖,《杏花村》将继续加工提高,以更加浓郁明丽的花香花色迎接观众。
  (原载于《陕西农民报》1982年2月13日第8版)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