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改革 探索 发展——振兴安康汉剧之我见


  近两年,安康文艺舞台几乎被以外地进入为主的轻音乐歌舞所占领。这种新兴的表演方式,与已臻纯熟,具有多层次审美价值的所谓高台教化为特征的安康汉剧相比,本来尚不足构成威胁,然而我们地方戏销声匿迹,主动放弃抗争,不能不使人深感形势严峻。对此,人们议论颇大,反响强烈,今提此话题,以求各方关注,共同展开讨论研究。
  前景究竟如何?
  近几年安康汉剧的冷落局面,与电视的普及和其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不无关系,而与戏剧艺术本来应该千方百计顽强主动地自我表现以争取观众、扩大影响更具直接关联。请看以下采撷的几个小小镜头:
  A.有线广播凡播放安康汉剧,站而闭目聆听,又手随板起,击节合声者皆有之;
  B.几位青年司机,客运西安,旅途专一播放汉剧录音,并不时将剧种、剧目、演员、趣事等以“地方特产”向旅客悉心介绍宣传;
  C.自台湾放宽赴大陆探亲限制后,有游子返回故乡即打听土二黄,询问同心社。看来今番已无缘观赏演出,只得几经周折复制数盒唱段录音带往海外,与家人好友领略故地风采;
  D.安康城凌某高堂故去,邻里闻有唱家至,摆录音机达五、六部之多,抢录唱段,以求自娱……
  诸如此类,足以说明人们并未抛弃汉剧。曾经繁荣昌盛并为安康人引以骄傲的汉剧——汉调二黄剧种,缕缕乡音,绵绵乡情,丰厚的内蕴,鲜明的特色,人们对乡土艺术具有向心力和特殊感情依然浓厚。优秀的地方艺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能也不应该任其自生自灭而失传于我们这一代。在科学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汉调二黄面临电影、电视、轻音乐等新兴艺术品种的挑战,但这株扎根于陕南人民群众这块沃土中的艺术之花,随着文艺改革进一步深化,将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泥土味的芳香。
  演出活动亟待加强
  据统计,1987年全区四个汉剧团共演出仅百余场,场次及观众人数大幅度下降。目前趋势,一个剧种或剧团,不能千方百计进行有效的演出活动,如是坐以待毙。
  在安康汉剧历史上,凌成佑于1919年创办同心社戏班的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那时兵荒马乱,经济萧条,政府无半点资助还常遭军警恶豪压榨欺侮。抗战时期,文明戏、京剧、高台曲、越调、秦腔等大量涌入,激烈竞争致使其处境十分艰难。凌率班以安康为基础,主动出击,四方流动;加强剧目建设,扩大演出内容;坚持有一人看戏也照演不误。惨淡经营数十年,至建国后人民政府接收,为保留剧种立下功劳。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当不失为我们效法的楷模。    
  汉剧存活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是多方位开辟阵地加强演出活动。戏曲本属广场艺术,起自农村,占半数以上青年人的农村观众喜爱戏曲直到今天仍然很普遍。今春,旬阳县汉剧团学员队深入本县区乡几十天演出近百场,收入一万余元,在当前戏剧“危机”中创开了一条路子。我区剧团具有上山下乡的优良传统,现今广大农民已逐渐富裕起来,渴望活跃文化生活。应该说戏曲在现代农村中的前景是十分乐观的。坚持此道,大有前途。
  在城镇,按我区具体情况,汉剧演出除坚持不间断、多巡回、演专场及参加会演和其他专业活动外,还可采取定期定点演出制,培养观众欣赏习惯;送戏到学校,争取新一代青年观众;抓好节假日文化娱乐阵地,按不同的观众面(如妇女节、老人节等)组织相应剧目,活跃文化生活;配合中心任务,以汉剧形式排演节目;争取运用广播、电视媒介进行普及扩大影响等。疏通各条演出渠道,全方位展开活动,必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
  振兴抢救的设想
  安康汉剧,目前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探其改革发展途径拟除表演团体本身,尚有几点建议望有关部门考虑研究:
  建立指导机构 汉剧发展振兴涉及方方面面。我省振兴秦腔,设指导委员会,奋斗数年,成效显著。秦腔振兴之路可以效法。省政府为振兴安康汉剧已拨专款以示关怀,尽快设立机构,汉剧振兴从组织保证上才有希望。
  抓好重点剧团 汉剧剧种目前仅以县设团,受条件、层次制约,存活不易。集中力量建立高层次重点团的规划,必不可少。
  开展艺术研究 任何艺术品种,鲜明的特色和不断赋予的新意为其长期存活的基点。为适应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对创作、理论、表导音美及宣传舆论等应深入进行学术研讨。汉剧学会及创研机构,以其实用价值的创研成果促使汉剧艺术水平及剧种品位得到提高。
  改革剧团体制 剧团体制可采取多样化,改革调整应以保留剧种,多出人、出戏为主要目的。
  汉剧(汉调二黄)剧种,历史上曾覆盖我省关中和陕南大地,为陕西一大剧种,她的起源牵涉全国数十个皮黄腔系剧种。安康为汉剧主要流行区域和发祥地之一,剧种存活发展、兴亡盛衰,我们这一代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载1988.5.7《安康日报》
  出 处:秦声汉韵管窥集/文寿.—安康:陕西汉剧研究会, 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