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为妙用“吊棒子”喝彩——《马大怪传奇》表演特色孔见


  参加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暨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荣获金奖并晋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的陕西汉剧《马大怪传奇》,以—部新创编的大型现代戏剧目,能够精心巧妙而合理恰切地运用传统程式,不仅是此剧获得整体演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充分体现出该剧表导演艺术匠心独具,特色鲜明,令人赏心悦目而颇值肯定与赞扬。
  陕西汉剧即汉调二黄,又称土二黄,是流行在陕西民间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长期的流传演出,致使其形成了丰富而优美的剧目和声腔等艺术,同时,在继承先辈优良传统、吸收广大流行地域风俗人情、借鉴姊妹剧种和其他艺术品种优长之处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而又精彩的表演艺术。《马》戏在表演上采用“吊棒子”的情节处理手段,即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编导者通过精心安排,巧妙处理和加工提炼,使古老的传统程式在反映现实题材的剧目中赋于了新的含意和发挥新的作用,成为这个戏一处特别耀眼闪亮的艺术光点,得到了观众广泛的称赞。
  “吊棒子”,又叫“拉红线”,是陕西汉调二黄传统戏中常见的一种表演程式,如《梵王宫》、《花田写扇》、《拾玉镯》等剧目中曾有运用。通常,这一表演程式出现在男欢女爱的脉脉传情过节上,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秋波传送,四目对视,以表达全身心产生和燃烧着的炽热的爱情火焰;中间人物,也叫牵线人物(如《梵王宫》的嫂子、《花田写扇》的丫环、《拾玉镯》的媒婆)见到这一现象,表演上从中加以撮合,利用这种特殊而又别致的情景和心理氛围,经过演员表演,将本属无形的视线,以手势、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以无语言近似哑剧地表现,成为有形的视线,即将精神现象物质化,进而通过拉、放、延、缩,甚至挽成疙瘩,打上节扣,如拉线木偶,任中间人操纵,给人留下任凭刀劈斧砍,也难以割断这种情丝的观众直感,再配以弹弦音响,将无声的精神现象又音乐化,更加深了情人的目光好似真的有节奏的放射出了物质的“线”的印象,从而产生引人入胜、情趣盎然,强烈而特别的戏剧效果。这一近似怪诞,超乎现实的表演程式,夸张手法和浪漫主义色彩极为浓郁,又具有一定的喜剧特质,长期以来,深受陕西汉剧流行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喜爱。
  尽管说戏曲表演程式是从生活实践中而来,也就是说,程式是以生活为依据的,但它必须通过提炼加工,又不同于生活的原型,使其舞蹈化、美感化而成为艺术。“吊棒子”这一手法过去运用在传统戏中,由于剧中故事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较远,作为观赏,人们还能接受。而在《马大怪传奇》戏中,一是此戏为表现现实生活的剧目;二是体现在两个四十多岁的鳏夫寡妇身上,运用这一传统程式有较高的使用难度,要看导演的勇气和才气了。因为,稍有不当,不仅会有蛇足之嫌,负面效果,使观众不得信服,而且不谐合的怪诞,亦会破坏全剧的总体演出风格。然而,由于导演大胆的探索精神,从《马》剧的演出实践可以看出,编导经悉心铺垫,通过剧情的发展过程,这种“难度”事实上已经完满地加以解决了。在第五场戏里,一向助人为乐的乡长马大怪,为撮合彼此相爱已久的时二万和月红母玉霜,他分头约订二人到河边柿子树下“商谈柿子的质量问题”。在这里,马大怪这个角色扮演了一个中间牵红线的人物,通过运用“吊棒子”的程式安排,促成这一对饱经风霜、老实本份的中年农民抬起头来,面对现实生活,消除误解,挽手拥抱,最终结为夫妻。通过人物的对白还交待了早在25年前,二万、玉霜本是一对恋人,不幸的爱情挫折,无情的将他们拆散,而且就在这次约会的几天前还发生了一场误会。当时的场景是一个急于要向对方解释,一个也想问个究竟。无论情节的发展、环境的处理辅陈或是角色的情绪变化,都已达到“火候”。“吊棒子”程式在这里的运用,不仅不觉别扭、荒谬,反而使人感到自然、合理、巧妙、恰切、顺畅和有情有趣。既达到了传情的目的,又符合戏曲本身所具有的浪漫、夸张的艺术特征,提高了现代剧目戏曲化的程度。形式和内容形成统一、和谐。
  《马大怪传奇》一剧运用“吊棒子”的传统程式,不仅提高了观赏价值,而且对于传统程式(或特技)在作用于戏曲现代戏表演和探索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的戏曲表现手法,也都具有一定启示和研究价值。
  载1991年2月6日《中国文化报》
  出 处:秦声汉韵管窥集/文寿.—安康:陕西汉剧研究会, 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