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几场改编传统戏观摩笔记


  1、柳子戏《孙安动本》    
  2004年9月3日,北京中国戏曲学院礼堂,山东省柳子剧团演出。改编赵剑秋等,导演黄遵宪等,舞美设计寇彬等,灯光设计潘介廉。
  1959年进京演出的《孙安动本》一戏,引起了广泛赞誉。我是为着这个原因来看此戏的。但感觉没有那么好,问题不少。主要是前后风格不统一,前面是正剧风格,从徐千岁出场以后忽然变成喜剧风格。其次,问题的解决靠的是一场胡闹,虽然很好玩,但毕竟层次太低,属于民间想像的东西,对当代知识观众来说不大容易被接受了。徐千岁只是一个王爷,开国元勋徐达的后代,竟敢登殿戏弄万历皇帝,而且一口一个“小昏君”,立逼他赦免孙安,万历也就不得不遵从。我马上想到的是:徐千岁该死了。即使是皇帝现在小,以后仍会出现“康熙斩鳌拜”的事情。可是,鳌拜是权臣(奸臣),这里的徐千岁却是一个忠臣,是与权臣张从作斗争的正面力量的代表,他怎么能够这样戏弄君主?已经染上了“奸臣”的色彩。我们即使是用传统忠奸斗争的道德规范来衡量这部戏,它也是道德倾斜的。这样,前面孙安的因忠君而死谏,就被挖去了道德根基——他和一帮“正义”大臣一道,把免死复职的希望都放在徐千岁身上,跟着他向皇帝发难,早已不忠了。我们在戏里看到的,胁迫皇帝的不是权臣(奸臣)张从,反而是徐千岁以及孙安等一班忠臣直臣!当然,民间演出经常是幽默诙谐的,常常不从常理出发,但对我这样的现代观众来说,已经无法接受了。我也在想,是否就是因为我这样的思索角度和要求,使得戏曲日益朝向正剧发展,以致越来越不好看了?这或许就是现代与传统矛盾的体现。
  戏前半部分鲜明的忠奸斗争模式,使我看到了传统戏曲里蕴藏了朝“高大全”、“三突出”发展的先天基因。孙安一出场就认定当朝太师张从是奸臣,也不做调查研究,上到朝殿就直呼其为“奸臣”,以死相拼(倒是张从表现得大度、忍让,还向皇帝保举他入朝做官)。这种先天认定忠奸的人物模式,使得概念化、先入为主成为事实。
  由于是传统戏,保留了许多老的柳子曲牌,诸如[赞子]、[原板山坡羊]、[原板青阳腔]之类,听起来比较原汁原味,很过瘾。
  2、昆剧《长生殿》
  2004年12月13日,北京保利剧院,苏州昆剧团演出。
  这次观看,我注意到一个过去读洪昇剧本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而舞台演出把感觉直观化、现场化了以后,突出放大了它。即:也未能解决好帝王爱情忠贞的问题。历来人们对于帝王爱情是否可以忠贞看法颇多,历史上对于李、杨爱情也多有不同说法。洪昇是取了爱情忠贞说的,因此他在前面反复渲染李、杨定情,杨贵妃死后又反复渲染李隆基的情思,最后让二人在月宫团圆。然而在马嵬兵乱一场,他却未能维护好唐明皇的忠贞形象,使得他大力强调的李、杨爱情蒙上了灰尘。当陈玄礼将军奏明,不杀杨贵妃六军不发,对皇帝大不利的混乱情况后,李隆基说如此,我也没有办法了,只好由你们吧。然后掉头而去,使得杨贵妃成为刀下之鬼。这里既尊重了史实,也突现了帝王自私的本性。但是这样处理,不是让洪昇前后的精心设计全部都落空了吗?什么七夕密誓,什么钗盒情缘,皇帝在关键时刻为保自身,什么都可以不顾!它只能让人们得出帝王没有真正爱情可言的结论,这和洪昇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那么,《长生殿》就天生留下了一个无法完全吻合今天道德准则的“污点”。其结果是我们无法按照今天的需要来彻底改造它。要让它的爱情忠贞观不受损害吗?那好,李隆基就必须在马嵬作出激烈和极端反应。例如拔出配剑,冲出门去,朝着涌来的乱兵大吼:“来吧!想杀贵妃,先来杀我!你们想弑君篡国么?”用剑手斫数人,震慑得乱兵后退。然后可能是一小批乱兵绕到后庭,杀死杨贵妃,使得李隆基痛失爱人。这样,唐明皇的忠贞就充分显露出来,在这样的基础上谈钗盒情缘、誓结连理就有真正的感情基础了。但是,那却不是历史真实,也违背历史上的李隆基的秉性了。那样改出来的剧,没有人看。
  说到底,帝王爱情还是没有忠贞可言,也不需要讲忠贞,这是它的历史规定性。唐明皇动了一下对杨贵妃的“忠贞”念头,已经是极其难能可贵了。文艺家抓住它大做文章,也是值得的。
  3、京剧折子戏《刘三姐·说媒》、《林冲夜奔》、《陈三两爬堂》
  2004年12月27日,北京政协礼堂,天津京剧院刘桂娟争梅演出。
  《刘三姐》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或者歌剧改编,在当时时代气息很浓郁,而如今看观念方面与现在的观众有许多地方不吻合了。例如媒婆为莫老爷上门向刘三姐提亲,刘三姐破口大骂她一通不说,还一脚把老太太踢个跟斗。一会儿壮小伙子阿牛来了,看媒婆仍然不走,拿起棍子来又把她痛打一顿。认定她是为虎作伥,她就是坏人,坏人就该挨骂该挨打!阶级斗争的火药味很浓。这出戏里刘桂娟以花旦应工刘三姐,没有什么特色。《林冲夜奔》是王立军的戏,他说是帮衬一下师姐,好让她换装,但却演得令人叫绝,连做带唱的功夫,一下一个好。现在少有人能演这出戏了。下面是《陈三两爬堂》,刘桂娟扮演陈三两出场,换成了大青衣,气质一下变了,张嘴给人个碰头彩。这才是她的看家行当——程派青衣!在这出戏里,刘桂娟的唱腔忽而激愤、忽而悠回,表演忽而悲愤欲绝、忽而沉稳自若,尤其几次为表现心中悲泣,声曳若丝的拖腔、摇弋带哽的哭音,令人称奇,我在观看过程中,几次被感动得喉头发堵、双泪盈眶。一场戏看下来,感觉叫劲,才发现刘桂娟有真功夫,也因此她才不怕王立军给自己垫高了,所谓艺高人胆大也。
  4、京剧《楚宫恨》
  2005年1月26日,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出。李瑞环改编。
  《楚宫恨》已经40余年无演出,它的内容有些情理上的问题阻碍其上演。改编者主要在几个地方作了加工,使得情理通顺多了。但仍然留有两个问题。一是马昭仪在得知楚平王和费无极的调包计时,先是义正词严地表示了要以死抗争,后来却又转为同意。原本这里是过于突然的,缺乏理由和铺垫。改本增加了费无极对马昭仪的“说服”工作,歪理正说,假惺惺地似乎是为国家和为马着想。马于是就被“说服”,“服从”了安排,倒像是被费无极的歪理说服了似的。二是最后一场马昭仪在投井前唱了一段,内容却是把故事从头说起,显得与前面演过的情节重复,也不符合此时情境和人物心理,改本未能删削。如果改成不忍离别儿子、挂念丈夫等,倒还可以。
  5、豫剧《大祭桩》
  2005年3月4日,北京长安剧场,郑州市豫剧院演出。
  20世纪80年代初期看过的豫剧成功苦戏有《大祭桩》和《卷席筒》两部,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只记得剧场里人们哭成了泪人。今天特意再去看,观察一下《大祭桩》能够感动观众的地方在哪儿。
  我主要注意戏的抓人点在哪里。先是觉得开场很直接干脆,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剧中人的命运关键之处,然后是节奏紧凑、情绪紧张、矛盾集中、动作性强,剧情环环相扣不离主题,观众始终为人物命运担忧,为女主角忍辱负重、含怨受屈而感动落泪。戏的背景其实很大,涉及北宋年间的忠奸斗争:李彦荣挂帅出征,朝内奸臣王强却扣压粮草,并向宋王进谗诬告李彦荣降敌,宋王于是将李父消职下狱并查抄李府。如果正面处理这些内容,势必把戏写成了袍带大戏,一层层交代出来就需许多篇幅。剧作却把这些仅仅处理作背景,而把视角缩小到事件所影响到的几个普通人物的命运上。即:李府遭抄后,李家次子李彦贵与母亲、嫂嫂一同回到苏州老家,贫无所养,李彦贵遂前去向岳父黄璋告借,遭到对方趋炎附势强令退婚的打击,又生出一系列的事端。戏就从这里开场,一下子进入人物命运,而省略了所有的背景事件的交代,只通过人物口中道出,戏的开场就显得干净利落、开皮见馅,决不拖泥带水。而眼下我们看惯了历史故事剧开场的皮厚事多,交代半天不知道要说什么,见事不见人。
  事实上这部戏的主人公还不是李彦贵,而是他的未婚妻、黄璋之女黄桂英。黄桂英看不惯父亲的嫌贫爱富、就热避凉,本着传统道德观的从一而终思想,冒着未出阁闺女的娇羞,在后花园约见街头卖水为生的李彦贵,约好三更赠银助其赴考,赠银的丫环却又被杀死,李彦贵被岳父诬告命案,三日后开斩。经受这样的打击,黄桂英痛不欲生,抛头露面赶赴法场祭奠未婚夫,途遇同样赶赴法场的婆母和嫂嫂,遭不明就里的婆母的痛打,她的含怨受屈,逗出了观众多少眼泪。这样处理,用笔落在人情上、落在人物命运上、落在人物心理感受上,就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戏曲以人情见长的优长,调动起观众的感情。这是这部戏的成功所在。而豫剧唱腔和旋律在表现人物悲苦冤屈方面具备鲜明特长,善于调动和激发观众的悲苦情绪,因此为观众所喜爱。创作者又懂得观众心理,越是强烈浓郁处越是要渲染迤逗,非把观众情绪调动、凝聚到极点不罢休,因此剧场情感效果极佳。例如黄桂英遭受婆母责打后,跪在地上悲苦地唱明缘由,婆婆听了心中内疚,不知所以。这时黄桂英却唱道:如果婆母你还不解气,你就再打,你就是把媳妇我打死了,我也不敢叫屈。这样就把观众情感推向了同情和感动的极致,听到这里谁能不泪如雨下。这样,一部历史故事戏,最终就落在了观众对于女主人公黄桂英的同情哀怜上,感人、动人。
  眼下许多人写历史故事戏,都把重点放在事件描述上,进不了人心。观众不能和人物贴近,戏也就感动不了人。而成功的这类戏,通常都会虚构一些小人物,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反而把事件放在了幕后。例如清代名作《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目的在于使人“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可是落笔却落在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及其悲欢离合上,落在了一柄象征二人爱情的桃花扇上。侯方域和李香君在南明覆灭的历史事件中基本不起什么作用,但他们的悲剧却折射了时代,所谓“南朝兴亡,系之桃花扇底”。这样写是最经济的。不仅戏剧如此,影视作品亦如此。这些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6、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专场
  2005年4月23日,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陕西省委宣传部和中国剧协主办的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专场。此前陕西电视台“秦之声”频道曾主持了西北五省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评选活动,经过近一年的运作,50多万人通过选票、手机短讯、网络参加评选,选出了四大名旦李梅、李娟、齐爱云、柳萍,四小名旦李君梅、袁丫丫、刘颖、梁少琴。以后又组织了四大名旦西北巡演。现在是到北京来汇报演出。来观看的老陕真多,剧场坐不下,过道里挤得都是人。台上唱,台下和,情绪激昂。其中一位农民票友唱花脸的“炸”腔过场,有味道!
  四大名旦分别演出了她们的特技折子。先是李娟演《杨七娘》里的杨七娘,武旦,扎大靠,而且一下随上来12个女靠、8个男靠作为众将官,熠熠闪耀,满台生辉。但李娟感冒,嗓子沙哑,声音出不来。然后是齐爱云的《打神告庙》,扮敫桂英,七尺长的水袖功夫了得。继而是柳萍演《杀狗劝妻》里的曹氏,花旦,诙谐幽默,轻松活泼。最后是李梅的《游西湖》李慧娘,水袖、吹火皆能。四折被分布到四个篇章里去,插进其他人物行当的配合造型,例如秦皇汉武唐王武则天杨贵妃纷纷上场,展示陕西人的骄傲。再加上陕西舞蹈学校的伴舞队列,而用白燕生和陕西台的女主持人刘波报幕,组织成一台完整的晚会。
  出处:当代戏剧. 200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