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花脸艺术要提高两个品味——在秦腔花脸艺术现状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承蒙领导、老师和战友们的厚爱,昨天,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在西安为我举行了一个非常隆重的收徒会。这不仅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和厚爱,也是一份荣誉。
  我第一次看秦腔时还不到10岁,是1949年还没建国时,在北平西单长安剧院观看的《血泪仇》。这对一个在北京艺术世家成长起来的少年来说,无疑会引起心灵的震颤。
  我很喜欢秦腔,特别是我19岁时,父亲支援大西北,我也跟着来了。有人现在问我,你那时怎么跑到西安来了?我说,那时候就觉得好男儿志在四方,不一定就窝在北京贪图享乐,哪儿都有很棒的京剧团,要闯出一番事业,不能无所作为。当时就想起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生命只有一次,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在我的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迹。于是,我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西安,而且在西安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西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是在党的培养下,在三秦父老和艺术界的诸位老师和战友们的鼓励下成长起来的。所以,32年的情感和哺育之恩是报答不完的。昨天我真想说人是万物之灵,什么最重要?情义是最重要、最无价的。我对三秦大地深深的眷恋之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今年5月,我曾到陕西省艺校看了同学们的练功和折子戏汇报表演,今天又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学员班的表演片断,深受启发。三年时间在从艺路上不算长,但一种新的氛围在感染着我。从老师到同学,大家都是为了弘扬民族戏曲艺术,来到这里兢兢业业地工作。我这个在陕西成长起来的演员真是感慨万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我心里是一面旗帜,这些年他们为振兴秦腔所做出的成绩,令我敬佩。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就看过秦腔《游西湖》、《赵氏孤儿》、《白玉钿》和眉户剧《两颗铃》、《梁秋燕》、《十二把镰刀》等。我觉得秦腔剧目的积累和秦腔表演艺术的积淀,是我们民族艺术宝库中最绚丽、最深厚的瑰宝。以前秦腔有很多书籍,剧目有几百出甚至上千出,在十年浩劫中毁掉了很多,令人惋惜。我时常对其他剧种和京剧界的朋友们说,要想编新戏,要挖掘一些周秦汉唐的东西,去找点秦腔的资料翻翻,秦腔剧目的积累太丰富了,根本用不着现在戏说这个、戏说那个的胡编滥造,看看秦腔剧目的积淀,一定会激发起你很大的创作热情。
  我每次回来都感觉很亲切、很幸福。看到西安的一草一木、西安的变化和《千古一帝》、《迟开的玫瑰》等新剧目的不断出现,看到古老的秦腔能跟上时代,满足现代观赏者的需求;看到秦腔界的人士不断地把精品、新作奉献给观众,为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高兴。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抢救、继承传统剧目的同时花大力气推进改革、推陈出新等方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走在前头的,是我们戏曲院团的排头兵,很令人振奋。希望院里在保持光荣历史传统和求索前进的同时,应该多向外做一些宣传。现在我们不能再搞“酒好不怕巷子深”了,要打出去,绝不是虚伪炒作,而是扎扎实实地把所做的成绩宣传出去,在全国驰名,走向世界。据我所知,秦腔出去的机会不是很多,今后要多宣传自己,绝对不能持“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态度,包括上海京剧院也一样。出去的目的不是游山逛水和旅游,而是把我们中国最优美的戏曲艺术展现给众多的海外朋友。外国的《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剧目确实不错,但我们更要拿出自己的精品力作,你有你的好剧作,我有我的真精品。戏曲艺术要多元化、艺术风格要多样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工作要做好。观众的需求不一样,一定要有主心骨,不能受干扰。
  秦腔的生、旦、净、末、丑都有绝活,秦腔的花脸戏我看过很多,也很有特色。但在20年前,大家就对秦腔的发声,特别是花脸的发声做过研讨,都觉得不太科学。我也觉得应该研究研究乐理,在声乐发声上吸收、借鉴兄弟剧种的发音特点。秦腔花脸有“炸”声,京剧、昆曲花脸也有。秦腔花脸的音粗犷、雄浑,甚至有点“野”,但京剧花脸也有挣破头的地方,但不是句句都吼,它有强有弱、有紧有慢、有高有低,张弛有度。所以,戏曲本土的东西不能动摇,要科学发声,既不能完全用声乐的发音发声,也不能崇洋媚外,“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看法要不得。秦腔的表现力是很强的,如过去的《赵氏孤儿》、《游西湖》都红得很,所以,对本剧种的东西不能含糊,一定要理性地去对待,去粗存精,发扬光大。
  花脸声腔艺术要提高两个品位,一个是音韵品位,一个是文化品位。音韵品位是一种听觉美感,文化品位是一种精神升华。观众是上帝,但不能一味地追求观众的掌声,我觉得掌声的含金量一定要高一些,观众的掌声是你演唱的一个火花,这个火花是在剧场里和观众共同来完成的。什么时候到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去剧院里欣赏秦腔艺术,特别是津津有味地去欣赏秦腔花脸演员的高亢委婉、感人肺腑的唱腔时,就达到我们追求的初步目标了。
  我觉得秦腔花脸的声腔改革要靠自己来做,尤其是在座的花脸演员。要是真正提高了秦腔艺术的品质,你们就成功了。我们是在做我们前辈艺术家想做而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是推进改革、推陈出新,不是欺师灭祖,应该理直气壮、挺直腰杆去做。戏曲艺术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是靠先辈们的聪明才智积累起来的。京剧200年就是一部发展史,京剧所改革的东西,我觉得各个剧种都可以吸收、借鉴。京剧之所以是一个很强的剧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京剧最不保守,什么好的东西它都能吸收,但从来没有把“二黄”这个本体的东西丢掉,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总而言之,戏曲艺术是科学的,它是在舞台上用最美妙动听的声音、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来演绎古今传奇故事,给观众以极大的心理满足和艺术享受的。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之所以成功,因为都是智者和改革者,他们探索求进的路子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陕西的文艺团体改革工作正在酝酿进行中,戏曲花脸演员作为各院团的艺术骨干,更应该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使竞争机制良性循环,顺应形势,因地制宜,一定能杀出一条血路来。要力争出好戏、出人才,只要有好戏,我坚信秦腔、京剧及诸多的兄弟剧种,就永远不会凋落。(根据录音整理 李明瑛)
  出处:当代戏剧. 200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