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小议“半台锣鼓半台戏”


  中国戏曲能发展到今天,除了有一批传承不断的“角儿”人物外,还有一批为“角儿”服务的舞台工作人员。其中鼓板演奏者以其文武场面“总指挥”的地位,领奏戏曲音乐,与表演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了中国戏曲“半台锣鼓半台戏”的局面。
  锣鼓已成为表演艺术的一个支点,框范了表演的总体风格,舞台语言、歌唱、舞蹈、武打、杂耍等都必须遵循锣鼓经的节度,都必须按照预先约定的锣鼓点完成剧情。于是锣鼓经就使得舞台人物的言谈举止,以及思想过程成为有节奏有声响的外在表演。在铿锵的锣鼓声中,人物的心灵律动牢牢把握在“鼓师”的鼓板上。通过各种成套的锣鼓点,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由此引起的肢体舞蹈动作,便在锣鼓轻重缓急的敲击声中表现出来。锣鼓经也由简单逐步变为复杂。观众也认可了带锣鼓敲击的舞台表演,没有锣鼓敲击的戏剧表演,观众便觉索然无味。甚至由于鼓师对舞台节度掌握得不准确,表现出来的节奏拖沓,使观众特别是西北一带的观众感觉“戏凉”,无法接受。正是由于中国戏曲特别是梆子腔、高腔有一整套的锣、鼓、铙等敲击组合,规定了各种不同身份、不同情绪人物的上下场,各种人物程式化的舞蹈表演,甚至一出剧目的开场和收尾等,才使得中国戏曲在舞台演出中锣鼓声不断。在锣鼓的铿锵声中,舞台表演井然有序,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笔者从事鼓板表演多年,从无数传统剧目的演出中,深感我们手中的这一套锣鼓家什,一旦和剧情结合起来,那锣、那鼓便有了生命的灵气,它简直就像舞台表演艺术的魂,牵绕着戏剧有声有色地展现着自己无比的风采。有些演员可能在某个细节的处理上,有不太相同的铜器运用,但总体的铜器框架决不会有太大的改变。锣鼓经的敲击手法行话称作“官路”,就是说一个优秀的鼓师,他的鼓板敲击的变化,他的敲击手法都会被文、武场面的人所理解。演员的表演有定数,锣鼓的敲击有定数。这样,演员流动的机动性大大提高了,乐队伴奏的机动性大大提高了,这是一种经过实践千锤百炼后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原本复杂繁琐的艺术生产过程,变得简洁明快。新演员上台前,只须与鼓师拜见一番,说些其中不同的要求,便可化妆登台演出,这种最便捷的演出方式,是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想象的。秦腔铜器点包括曲牌铜器点共有130多种。这130多种锣鼓点可包罗传统剧目舞台表演的万象,大可展现各种神佛仙怪,飞禽走兽,千姿万态各色人等的策马摇桨,开门闭户,登楼攀木,或潜入海底探游,或跃上险峰采奇,大可造晴空霹雳,山崩石裂,万马奔腾,千军排阵之势,可谓九霄风雷动,江河怒涛涌;细可表细雨沙河,轻风习习,蜻蜒点水,蜂蝶翩翩,穿针行线,蹑足夜行,怒目相视,秋波暗送之神态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多元趋向,戏曲锣鼓经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秦腔板式不再是老一套。新的音乐因素的加入,使秦腔过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乐队新乐器如电子琴、架子鼓、铜管、木管、西洋弦乐等的加入,又使原来的乐队音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声、色彩、层次等诸多问题,使很多非常著名的鼓师感到了无奈和尴尬,底棰无处下,唱腔无法伴,原来熟悉的板腔没有了,原来套用的铜器无用武之地,板腔体系的戏曲,变得令鼓师难以捉摸。但我认为板腔体系的戏曲,其万变也绝不可能抛弃鼓板铜器,而异化为歌剧或话剧。中国戏曲的变化是肯定的,但中国戏曲是有别于世界其他艺术的,“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表演风格将永远不会改变。面对新的戏剧动作,新的戏曲音乐创作,面对现代社会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我们应该像初学击鼓板那样向新的东西学习。我们要琢磨新剧本提供的新的表演样式,改变铜器点以贴切新的肢体表演动作;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点乱弹”的惯用鼓板敲击法伴奏新的唱腔板式。要突出旋律美,特别要突出作者匠心独运,为表现人物内心情感而设计的各种间奏过门,万不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使自己的鼓板敲击成为乐队伴奏的“别绊”。作为现代鼓师要学习很多东西,要识简谱,还要识五线谱,要懂和声配器、曲式,甚至要帮导演设计新的戏曲动作、表演样式等等。现代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现代秦剧《洪湖赤卫队》,还有现在演出正火的京剧《华子良》,都为我们的现代戏鼓板铜器敲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中国戏曲改革是全方位的,每一个环节的革新都能推动或影响一批新剧目的产生。因此,研究、创新戏曲锣鼓经,才能更好地为戏曲表演艺术服务,使“半台锣鼓半台戏”在新的高度达到新的平衡。
  出处:当代戏剧. 200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