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促进陕西戏剧创作繁荣发展的几个问题


  最近,陕西省文化厅拟制定全省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初步设想,下一个五年内能有100部各种各样的剧(节)目搬上舞台,争取有五十部达到较高水平,有十部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我们有责任,从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尤其是戏剧,她“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那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黑格尔语)。今天,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戏剧在我们手上理所应当焕发出更加奇异的光彩。产生精品是需要高品位艺术人才和整体艺术实力的。实事求是地讲,这两方面陕西还都具备,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其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进而实现推精品、促繁荣的战略目标。为此,我就自己近来的思考,提几个问题来讨论。
  (一)关于戏剧观念问题
  戏剧观念问题,我们年年都在讲,几乎逢会必讲。因为它的确关系到我们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时代特点问题,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出色地完成文化主管部门对艺术事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问题,不能不把它摆到十分醒目的位置。
  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陕西舞台艺术呈现的状况,就会发现,虽然整体上不乏优秀之作,但总是存在着某些不尽人意之处。譬如有的作品已经冲刺到一定高度,可临门一脚却踢不到位,最终抱憾不已。倘若同在全国领先的那些省市的艺术创作相比较,我们作品存在的一个明显不足,可能正是较为缺乏创新意识。有的同志至今对其中的症结还未能完全搞明白,对戏剧艺术的创新从何入手不甚了了,还不能准确地把握当代意识的内涵与真谛。如现代戏的创作,有的作家习惯于把自己的视觉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而对生活缺乏深邃的理解,对创新的探索勇气不足,对人物的塑造往往沿袭老路子、老思维,把千姿百态的生活与人物弄得似曾相识。给人一种深入生活有余,认识生活、开拓生活不足的感觉。这种现象,说到底,是个观念问题。没有观念的更新,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不会有新鲜活泼的艺术思维,也就没有了浸润着当代个性的艺术创作,就会守着金山挖不到金子,把自己的艺术天地搞得越来越封闭。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创作群体认知水平的挟裹,也有文化主管部门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我们说过,若干年前那种“领导出题目、出思想,作家出技巧、出剧本”的创作经是将艺术引向死胡同的错误做法,是严重违背艺术创作规律,让人啼笑皆非的路子。可今天,某种时候它摇身一变,幻化成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如有的作者为了剧本能上演,能获奖,就千方百计揣摩领导的意图和喜好,热衷研究时政的需要,却淡化了戏剧艺术重在以情感人、在于从特定情境人性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深刻揭示富有典型性的矛盾冲突,着力表现剧中人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从而对观众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本质特征。我们舞台上不时出现的一些表面上“配合形势”的作品,正是这种短视行为所造成的。说到这里,有必要再讲讲写真人真事的问题。先进人物,英模人物,是时代的精英,社会的楷模,无疑应大力宣传。然而,我们说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宣传工具(尽管它也有宣传职能),不是“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致斐·拉萨尔》)。直接的宣传任务,主要由新闻媒体来完成。而艺术作品的功能则是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那么,是不是英模人物就不可以写成艺术作品了呢?完全不是的。英模人物不仅可以入戏,而且在这方面还应有所作为。问题是,我们一定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把它真正写成艺术品。不是以罗列生活表象来替代人物典型化的艺术创造过程,而是在还原生活真实的同时,着力开掘出人物的精神内涵,在“贴近”的深度和力度上下足了功夫,从而迸放出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年我省出现了不少写真人真事的戏,有的流于平庸,有的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这一课题上找到艺术再上台阶的突破口。
  (二)关于戏剧创作的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戏剧创作自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戏剧创作,功在当代,利及千秋。戏剧创作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艺术家和受众为本,以服务人、满足人、提升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愈是全面发展,把握世界的方式便愈多样化,有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哲学的、审美的等多种方式。而文艺要满足人、服务人,就必须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去把握世界、反映世界,去作用于受众的精神情感世界。重读恩格斯《致斐·拉萨尔》的信,我赞成这么一种观点,即恩格斯在论述“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时,将“美学观点”置于“历史观点”前列,是蕴意深刻的。因为,文艺作品的特性决定了考察一部文艺作品时首先审视其在美学意义上的优劣高下,是必要的。试想,如果一部文艺作品连审美化、艺术化的分析都经不住,那再对其进行历史评价还值得吗?还有必要吗?其题材再重要,主题再深刻,倘若它的美学价值基本缺失,审美化、艺术化的程度太低,那么其征服受众的能力必然很低,其占领市场的可能也就很小,文艺创作中应有的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满足人,提升人的功能也就无法实现。特别是戏剧作品,它是借助舞台与剧场,通过演员同观众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进行沟通。缺少艺术魅力的剧作自然难以抓住观众心灵,更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当然,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历史观点就是可有可无的了。恰恰相反,诚如别林斯基所说的:“历史的批评是必要的。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世纪有了肯定的历史倾向的时候,忽略这种批评就意味着扼杀了艺术”。在新世纪、新时期,当我们着意唱响主旋律的时候,任何忽略或降低文艺创作反映历史深度和广度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与时代大潮不和谐的,最终也势必会影响精品佳作的问世。故而,今天我们的戏剧艺术创作注重将“美学观点”(即艺术性)同“历史观点”(即思想性)交融统一、完美结合,是何等的重要,我们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同志对这一命题有清晰的认识又是何等的重要。
  (三)关于继承传统问题
  陕西历史文化丰富深厚,仅流传至今的秦腔传统剧目就多达三千种。这既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和艺术资源,也是我们同广大群众进行沟通和对话的重要渠道。党的文艺方针历来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可这一条在戏剧创作实践中还没有真正落实好。一方面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改编、移植,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长时间来,外国戏剧名著也鲜见介绍到陕西的舞台上,我们的剧作家又很少去钻研外国戏剧的理论与实践。由于缺乏必要而有益的继承、借鉴和学习,我们抱怨我们的剧作一定程度上缺乏鲜活的变化和生动的灵性,就是难以避免的事了。近几年,我们看到在福建、上海、北京,甚至四川、广东的戏剧舞台上,不断有周秦汉唐题材的剧目产生,不少作者在本届陕西的题材上大显身手(当然题材不能完全地域化,那是另一个话题了),而且大获成功。而我们的探索却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赵氏孤儿》本是我省优秀的传统剧目,当两家国家级的话剧院进行改编探索时,我们的剧作家则显得相对迟钝,结果让豫剧《程婴救孤》走在了前面。上海的话剧《商鞅》、昆曲《班昭》,也向我们敲响了震耳的钟声。似这样的题材为什么我们没有早想到,早运作?或是想到了,运作了,却没有人家的影响大。这个问题应当引发我们的深思。我们说,所有的文化创新都是对实质性的文化积累和自然状态的文化要素进行全面的升华、开拓和突破。有识之士应当把目光投向这些传统资源,让我们身边的宝贝活起来,被充分利用起来。注意开掘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我们的民族戏曲生源就多了一块根基。我们要切实重视这个问题。当然,传统戏的改编绝不是简单的删繁就简,而是堪称一种新的创造过程。要有新的角度,要有闪光的新思想,要有新的手段。要注意在情感及价值取向上和现代人对接,找到一种最佳契合点。惟有这样,才能给传统剧目赋予时代新的生命。要善于移步换形,点石成金,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应当把这看作是振兴舞台艺术,繁荣戏曲的重要一步棋。至于如何继承名著,写出新意,推出精品,这个课题可以从得了文华大奖榜首的豫剧《程婴救孤》取点经。《程》剧的改编成功,得益于新的创作者(应当把这种改编看作是再创作)具有明确的当代意识,他们始终站在今天的高度去俯瞰历史,不是对古典名著进行随意的肢解、拼贴,而是重启一条崭新的创作思路,努力追求一种精神的透视,展示出一种现实的思考。为传统剧的改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四)关于丰富戏剧表现手段
  戏曲的一大特点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写意艺术,具有一整套程式化的音乐唱腔和程式化的表演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戏曲的程式已满足不了戏曲表现现实生活的需要,满足不了一代又一代新观众对戏曲的欣赏需求。这就自然提出了一个改革和丰富戏曲表现手段的问题。改革和丰富戏曲表现手段的路子很宽,在已有程式的基础上,创造新程式,譬如从舞蹈化的表演程式先行加以突破,就是一条路子。这几年,陕西的戏曲表导演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演员表演中加大了舞蹈表演的成分,但效果不十分尽人意。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把戏曲舞蹈同舞蹈艺术的区别搞清楚。戏曲舞蹈直接诉之于观众的是剧情,而舞蹈语汇是在观赏美的形式中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情绪的感染。因此,戏曲表演要侧重从剧情出发,根据演员塑造人物的需要,借鉴舞蹈艺术的某些要素,创造出与特定剧种音乐唱腔相协调的表演形式,并通过反复的艺术实践,使之相对固定下来,形成新的程式。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方面不断有所作为,戏曲表现生活的能力将会得到提高,戏曲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戏曲的另一大特点是舞台上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演来点染环境,以表现戏曲的写意空灵之美。不过,“门帘台帐”、“一桌二椅”这种古典舞台美术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显得过于简略、单调、呆板了,这种舞台样式不能不逐渐被突破和变异。当今戏剧创作的自由性、多样化,使舞台美术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的戏曲舞台美术若以京、沪、苏、浙为参照系,的确还存在一个如何丰富舞台的艺术表现力问题。适量增加舞台语汇要素,在程式、虚拟、浪漫表演的基础上,加上现代的某些艺术成分,对戏曲艺术的展示有着积极的辅助和推动作用。但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丰富舞台的艺术表现力,不能是一味地追求舞台大制作。冲刺精品工程、同时剧作内容又需要大制作者,完全可以进行大的舞台制作,适度地注重舞台美术与科技手段的结合,以更好地展示剧情,更好地烘托情境,促成更好的艺术效果。不是非常需要大制作的剧目,则切莫一拥而上,戏戏都来个大制作。那样不但与戏的成功无益,反而会妨碍或削弱表演手段的正常施展。另外,还会因为大型的舞台道具布景不便于运输,在简易的舞台上无法安装,而最终造成难以到农村、厂矿进行演出的情况。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出处:当代戏剧. 200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