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文化走出去 战略的一次成功探索——《大秦之声》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圆满成功


  2005年4月23日和24日晚,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大秦之声》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隆重公演,受到了广大戏迷的热烈欢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通过此次演出,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战略上精心策划,稳步实施,成功探索
  此次演出的圆满成功首先要归功于陕西省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晋京演出活动组委会的正确指导,以及全体参演人员的共同努力。另外,此次活动战略上的精心策划也是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策划的着眼点有三个方面。
  首先,把“《大秦之声》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当成2005年度陕西省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当成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戏曲文化艺术界的一件大事,当成陕西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具体行动,当成西北地域性的戏曲文化在全国舞台上展示的一次大胆尝试。作为中国“梆子腔”鼻祖的秦腔,以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根植于三秦大地,根植于大西北这片沃土之中,多少年来,大秦之腔以她深厚的底蕴、广泛的基础被西北儿女一辈辈地传承和发展。在西北人的生活中,渗透着秦腔,在西北人的血脉中,流淌着秦腔。无论时代和生活怎样变化,西北人民始终钟情着秦腔。把秦腔当成陕西和西北的一张独特名片、一个独特品牌向全国推出是有魄力、有胆识、有眼光的,是会受到首都观众欢迎的,是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因此,“《大秦之声》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是文化战略上的策划,是具有相当战略高度的。
  其次,“《大秦之声》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是落实“三贴近”的最好体现,是新时代文艺紧密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最好体现,是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大秦之声》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是秦腔1958年大规模进京和十三省巡演之后47年的又一次集中亮相。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三秦大地一次次出现了“男女老少齐登台”、“万人空巷唱秦腔”的“秦之声现象”和戏迷争相参加“戏迷大叫板”的热烈场面。2004年6月,由陕西电视台发起,西北十家强势媒体共同参与主办的“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评选活动”,历经10个月,在50多万群众参与的基础上,评选出了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并组织了“唱响大西北巡演活动”。在此基础上,省委宣传部作出了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的重大决定,目的就是通过“秦腔四大名旦”的精彩演出,展示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在新时期取得的成就,彰显秦腔的时代风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先进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繁荣文艺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再次,“《大秦之声》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的成功对于陕西戏曲文化艺术界进一步推进改革步伐,发挥文化品牌的作用,展示文化品牌的优势都将产生相当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推动力。通过此次演出,不仅达到了向各级领导和首都观众以及戏曲文化艺术界的专家们汇报、向兄弟剧种学习交流的目的,同时更激发了陕西戏曲文化艺术界拥抱新时代、新生活的激情,振奋陕西和西北人民建设大西北的精神。
  二、艺术上精益求精、整合优势、努力创新
  “《大秦之声》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的成功还应当归功于全体编导人员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归功于所有参演院团和演职人员的优势整合以及整个创作集体的努力创新。《大秦之声》高亢嘹亮的唱腔充分展示了秦人的性格和风骨,四大名旦的演唱更是荡气回肠。从秦皇汉武到杨门女将,历史的雄浑厚重更加使人充满对秦地的向往;女性的经典悲剧,又使首都的观众深刻体味到粗犷的秦腔艺术另一种感人肺腑、细腻婉转的柔情悲歌。整场演出主题鲜明、大气恢弘、美轮美奂、艺术精湛。《大秦之声》可以说在艺术上既是传统的,又是时代的,令人震撼和激动。
  《大秦之声》艺术上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大家加班加点、集思广益,经过充分研究,最终确定了以《大秦之声》为主题,以秦腔四大名旦表演为主体,突显秦腔艺术独有的风采和秦腔舞台的经典。整台节目将传统与时尚、形式与内涵、戏曲与其他艺术交融在一起,既古朴典雅又现代亮丽。在舞美、灯光及音乐的包装上更接近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快节奏的欣赏风格。为了更加接近首都的戏迷观众,《大秦之声》在对传统经典的取舍和改编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如将秦腔独有的《杀狗劝妻》和《鬼怨·杀生》等剧目由原来的50分钟精炼压缩到20分钟、18分钟,既保持了原有的精华又贴近了现代观众。在对每一篇章的包装上,《大秦之声》将舞蹈、情景表演、时空造型、旁白解说等多种艺术手段运用其中,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整台节目的音乐是由52人组成的大型管弦乐队完成的,这在秦腔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大秦之声》还首次将一老一少两位获奖戏迷的精彩演唱融入晚会之中,体现了秦腔艺术广泛的群众性。
  三、宣传上全面重视、媒体联动,掀起热潮
  “《大秦之声》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的成功,也归功于媒体的全面重视和成功联动,在宣传上起到了先声夺人和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评选活动到“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唱响大西北”活动,再到“《大秦之声》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一直让媒体参与进来,并通过媒体把活动不断推向高潮。在“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评选活动中,由于媒体的参与使评选活动充分体现了公正性和公开性,也充分体现了普遍性和参与性。那么从“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唱响大西北”活动,直到这次《大秦之声》晋京演出,由于媒体不断深入的报道,使整个活动更突显出了科学性和完整性,也显出了整个活动的独创性。    
  在《大秦之声》演出的前前后后,由于安排周密,陕西的各大媒体都派记者随剧组赶到了北京。可以说陕西和西北的新闻媒体在北京率先拉开了《大秦之声》报道的新闻大战。同时又掀起了京城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大秦之声》的热潮。《中国文化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广播电视报》等争相加入进来,用大版面和大幅照片刊登消息,《北京信报》还以“秦腔今晚要震一把北京”为题专门对《大秦之声》和四大名旦进行了采访报道。陕西的《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陕西广播电视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以及陕西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今日点击》、《陕西新闻联播》、《都市快报》等也都纷纷上阵一比高低,使《大秦之声》的新闻报道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同时,西北的主要报纸和媒体也都在同一时间内对《大秦之声》进行了报道。    
  四、效果上轰动北京、热度空前、反响强烈  
  秦腔京城展新姿,浓墨重彩唱风流。《大秦之声》在演出效果上的空前热度完全可以说是“轰动北京、反响强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秦之声》未演先红,成为首都观众和北京戏迷急切期盼的演出盛事。在未到北京之前,中宣部领导和北京的许多机关部门都对演出非常重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对现场直播也做了特别的安排。中国剧协的领导和相关部门对组织观众和专家座谈会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大秦之声》入场券一时间成为了北京演出市场最为抢手的门票。由北京年轻人成立的“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的朋友们在剧组到达北京的当天就在北京西站打出了欢迎的横幅,并为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献上了欢迎的鲜花。在演出地点全国政协礼堂门前,他们还自发地以多种方式宣传秦腔,宣传《大秦之声》。
  二是《大秦之声》场内场外欢声笑语,戏迷热情高涨,晚会越演越红。仅有两场的《大秦之声》演出可以说是座无虚席,场场爆满,戏迷的热情达到了空前的热度。由于开演时间是7点半,规定7点开始入场,但许多在京多年的老首长、老同志都在家人的搀扶下早早来到剧场激动地等待。有些因为堵车来晚的观众硬是让工作人员在过道上加上了座位。在场外等票的观众更是人头攒动,他们当中有老年人、有大学生、有军人、有民工,也有来北京旅游的外国朋友。但更多的是在北京工作的陕西籍观众和西北籍秦腔戏迷。有的观众还想方设法接连看了两场。他们激动地说《大秦之声》真是太美了,唱出了我们陕西人的豪气、志气,展现了我们西北人的性格和风采。这么美妙的乡音不仅让我们过足了戏瘾,而且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一位在北京经商的戏迷告诉我们,她不仅是秦腔的发烧友,而且是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的热心观众,每期必看。她还准备今年有机会回陕西参加“戏迷大叫板”。还有一位在京居住了41年的甘肃武威的老戏迷,带着元宵节为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投票的记录来到剧场激动地说,终于盼到了《大秦之声》晋京的这一天,这是我在北京41年来最高兴、最难忘的一个夜晚。一位在京工作的四川籍青年,爱人是陕西延安子长人,从报上得知演出消息后,为得到演出票,辗转打了30多个电话,将电话打到陕西,当最终拿到票时激动得无以言表,说我们都是西部人,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变化,通过这次大规模的演出活动,我们能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发展与变化,我们感到骄傲与自豪。
  三是《大秦之声》在北京的戏曲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在4月24日召开的《大秦之声》专家座谈会上,30多位专家学者争相发言,座谈会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何孝充主持,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廖奔,中国剧协顾问郭汉城,中国戏曲学院著名戏曲音乐教授孙松林,戏剧专家康式昭、王蕴明等出席了座谈会。专家们一致惊叹,这是中国戏曲界的一次伟大尝试,秦腔所展示的新的风貌和轰动效应,让人们对中国戏剧明天的担忧荡然无存。秦腔为中国戏曲的突围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何孝充激动地说:“此次四大名旦的评选及演出活动非常成功,我跟康式昭、刘长瑜等都参加了评选工作,最终评选出本身具有很高的才艺、又深受群众欢迎的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认为,京剧向秦腔学习的方面非常多,秦腔的表演很有特色,四大名旦的表演在继承前辈的同时有所创新,功夫过硬,演员自身条件也非常好。中国戏曲学院著名教授周育德、中国评剧院总导演张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胡芝风等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四大名旦晋京献演表示祝贺。
  总之,“《大秦之声》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中宣部和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陕西省委宣传部专门就演出活动方案向中宣部作了专题报告,中国戏剧家协会也对“《大秦之声》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活动”表示极大的关注和支持。陕西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多次协调会和动员会,对“《大秦之声》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做出了周密的安排部署。要求把秦腔最美的东西、最传统的精髓通过《大秦之声》展现出来,把最有思想内涵、最有文化底蕴的秦腔艺术通过《大秦之声》献给首都观众。活动自始至终都做到了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稳步实施。在《大秦之声》的创作、彩排和演出现场,组委会的领导都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抓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及时解决,所以说《大秦之声》的成功是必然的。
  出处:当代戏剧. 200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