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东府明珠余巧云——《从艺六十年》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明星,余巧云便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秦腔迷心中的明星。她年长我八九岁,20世纪60年代初我从学校毕业来西安,在《陕西日报》当文艺编辑,那时她就已经名声大噪于三秦。记得曾经因为不知道她的大名而遭到秦地同仁的哂笑:“不知道余巧云,你竟然搞戏剧报道!”
  一个“竟然”,叫我三个月抬不起头来。
  我是在黄河滩移民区的露天场地第一次看余巧云演出的,激扬婉转的声腔被黄河的涛音共鸣着、放大着,便有了一个神奇的音乐场、感情场和心理场在人山人海中回肠荡气。演出中乡里动用了民兵维持秩序,谢幕时乡党上台给她“披红”。她披着红缎被面一次一次给大家鞠躬,“东府明珠”在那一刻光彩焕发。真是一个纯朴的时代,一位纯朴的艺术家。
  时代,还有人生,总是潜藏在各种芯片中悄无声息地留存下来,在民情风俗中,在民间文艺中,在文风和用语中,在衣食住行中,都会透露出特定时代和特定人生的种种消息。秦腔更是秦人生命的记录,三秦历朝历代心灵史的记录。读这本书,不但余巧云的人生和艺术会在我们的心屏上游飞字幕般地拉过,我相信读者也会以她为聚焦点,去照亮自己走过的那段人生,去辐射社会走过的那段轨迹。你的目光在字里行间游弋,许多余巧云写到的人和写余巧云的人都活起来,许多余巧云回忆的事和回忆余巧云的事都再度重现,大可在其中饶有兴味地咀嚼。
  在给我的一封信中,余巧云这样谈到这本书:“你是我几年不见的老朋友。我的这本书不是什么大的写作,只是我干了一辈子文艺工作的学习经过。我已是70多岁的人了,我给我自己画个句号,”这两句说给老朋友的话让人沉思良久,感慨良多,就书而论,的确编得质朴无华。三部分并列,一是介绍她的各类背景材料可谓资料篇;一是对她表演艺术的评论,可谓研究篇;一是她从艺以来历年积累的文章,可调体会篇。一路读下来,我们既约略地看到了人生的、命运的余巧云,艺术的、舞台的余巧云,也约略地了解了别人眼里的余巧云和她自己眼里的余巧云,我们知道了她为人的厚道淳朴,从艺的精心巧思,也知道了她为艺术献身的疯劲,为观众献身的牛劲,为农村基层献身的傻劲。是的,这本书也许可以不称“大作”,这个人却是不能不大写的啊。
  至于给自己画个句号,我想那是从告别舞台这样狭义的意思上说的。我们谈到精神往往称流脉,谈到文明往往称传统,谈到艺术往往称长河,都是强调它们绵绵不绝、奔流不息的特质,每个人的艺术,都是艺术长河中承上启下的一个环节。在自己的艺术中能看到前人的光彩,在后人的艺术中也能看到自己的光彩。几十年里,巧云有多少入室或入流的弟子活跃在渭南的舞台上,余派的表演和声腔不是至今仍然活跃在东府千千万万观众的心里吗。
  艺术哪里有句号,艺术是一种永恒。
  余巧云的人生正步入“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境界。
  出处:当代戏剧. 200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