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瑞彩芳香德艺馨——读《李瑞芳五十年艺术生涯》


  李瑞芳女士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提起她演的梁秋燕,关中地区农村的老乡都会以“看了梁秋燕,三天下吃饭”的盛誉来赞美她。她的演技有口皆碑,眉户、碗碗腔(华剧)、秦腔,都声韵表演俱佳。半个世纪以来,她演出了《梁秋燕》、《金琬钗》、《蝶恋花》、《杨贵妃》、《真的,真的!》等等近二百部思想与艺术质量上乘的戏曲,作为非常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早已蜚声中外。我在半个世纪前就听说过“李瑞芳”这个名字,但我只在上世纪60年代才看过她演的《雷锋》、《杜鹃山》等戏,讲过话,但无交往。2003年5月,她赠送给我一本《李瑞芳五十年艺术生涯》,因忙,没细看。秋天,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成立,我作为会长邀请李瑞芳做名誉艺术顾问,并请她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话。这才算有了交谊,日前说起我的“序跋书评集”的事,她让我对她的那本书也写几句。于是我才仔细地读了读。
  我细看了《李瑞芳五十年艺术生涯》,颇为惊讶与欣赏。我是读书人,读了一辈子的书,但像《李瑞芳五十年艺术生涯》这样的书,读的确实不多。中外艺术家的画册,我看过几种,一般是个人编辑,份量有限。而这本画册,非同寻常。李瑞芳是在新中国成长的、在党的培养下成才的艺术家,是省人大常委,这本书由副总理、部长、省委书记、省长等19人作为编辑委员会顾问,由省委宣传部长、文化厅长、文联主席、剧协主席等各方面专家72人组成编委会编辑成书的。这是一种特大16开的、正文217页的精装本,全是用高级照相纸印成。
  书装帧得精美与豪华,我就不去说了,只说它在内容上给我的印象:
  这本书图文并茂,琳琅满目,内容非常丰富:有摄像,有图片,有文字,有题字,有评论,有研究文章……不但有传主的三百幅各种照片,还有她自己写的心得文章。首先说说照片从上世纪50年代到2000年,多是她的单身剧照和在国内外舞台演出的留影,反映了她从艺半个世纪的杰出成绩(我就不再介绍这几百幅剧照的内容了)。当然还有她在演出后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首长和省市领导接见的合影,有她与众多有名的人物在一起照的留念相,如她与与邓颖超、王光美、劳动模范张秋香以及与艺术大师梅兰芳、曹禺、周信芳、张瑞芳等等人物在一起的愉快时光,有她去国内各地与香港,以及去巴黎、洛杉矶、波恩、莫斯科、新加坡、赫尔辛基等地旅游或演出的留念照。在她的照片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一、有几幅大型的(大8开)背景照片如莫高窟、麦积山、壶口、八百里秦川,还有长城、腰鼓阵、皮影集锦。李瑞芳是甘肃天水人,又一直参加陕西的艺术工作,腰鼓与皮影是西北文化的精华。这些照片使我们想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句子。正是因为地灵,因为陕西、甘肃这块老根据地的传统,因为解放后的时代优越,才产生了李瑞芳这样的艺术家。二、她的生活照片里,有与老师、友人、家人的合影,看得出她是重友情、亲情的,极富有人情味的人。这些照片中去部队,下农村以及年过半百还苦练基本功的这几幅,也令人感动。艺术源于生活,离开了人民的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李瑞芳长期住在城市,但不忘人民,总是找机会去人民中间,体验他们日新月异的生活。这是她艺术精湛的基础。戏曲艺术又是一种技术性很高的艺术,它同体操、舞蹈一样,一般要从幼年学起。而她是从部队文工团转到戏曲部门的,没有幼年的功底,过了五十岁要演杨贵妃,要做各种舞蹈动作,不下苦功怎成?我在诗中说:“虚名过眼化烟云,世上真功在苦勤,三月曲江春易老,田原实奋笨牛筋”。确实,不下苦功是得不到艺术的精美的。李瑞芳的成功实例就是很好的说明。
  其次说说其中的文字作品:这里有别人评价,也有传主自己的文章。书中众多的题词,就是对李瑞芳的评价,而评论文章则更为具体细致且又高屋建瓴:马少波说她是“继续挑起三大秦班的艺术创造和对外交流的具有代表性的旗帜”;梅兰芳说她演的梁秋燕“非常真实”,她的“唱腔不仅很美,而且给人一种健康饱满的感觉”;周信芳说她是“根底深厚,极有才能的好演员”……我们引用《中外文化交流》1993年第4期的一段评语:“李瑞芳功底深厚,技艺精湛……她唱腔清亮圆润,高亢处响遏行云,低回处如潺潺细流,在剧中把老妇人阿格法的爱憎、喜怒、哀愤表现得传神、自然、真切,令观众荡气回肠”。这些文章较全面地评述了她的艺术创造,是符合她的艺术的实际情况的。    
  李瑞芳自己也写了几篇文章,谈她开始时学戏的艰难,谈创造人物形象的体会,谈自己练功的过程。从演员到人物。有一个角色创造的艺术的关键。如何求新求美,如何使基本的功夫化进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她的体会是深刻的,在实践中证实是完全正确的,对后来的演员们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是经验的总结。
  《李瑞芳五十年艺术生涯》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
  出处:当代戏剧. 200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