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当前陕西戏剧创作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陕西戏剧界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繁荣创作为龙头,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广大戏剧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演出了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优秀剧(节)目,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及推动文化艺术走向市场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戏剧创作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困惑。如面对新的时代,如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问题;在文化娱乐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如何开拓戏剧市场的问题;在人们普遍重视经济效益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善艺术创作人员的待遇、如何提高艺术创作队伍整体素质的问题,等等。诸多问题,引发我的一些思考,写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
  (一)关于艺术创新
  综观陕西文艺发展的现实,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戏剧创作的倾向还是较为偏重于传统,较为偏重于继承,偏重于稳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陕西所处的特殊文化环境有一定关系,厚重的历史文化一方面滋润出一方沃土,而另一方面其巨大的惯性又容易使人养成一种思维的惰性。在生活上往往按常规办事,在行为上喜欢按先人指出的老路走。对传统的东西过于津津乐道,对新观念则吸收不够。一些有创新意识的人和作品在此环境中很难如鱼得水,大显身手。虽然我们不少时候也讲创新,但实践起来却并不顺利,在具体问题面前,常常保持着一种惯性思维,依然用过去那一套理
  论讨论问题。这种现象在戏剧从业人员中存在,在各级文化管理层中也存在。这种文化观念、运作方式,与创新意识相距甚远,不能不影响着陕西戏剧风貌的改观,也很难使我们的艺术创作环境鲜活起来。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整个戏剧界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型文化娱乐样式日新月异,纷纷出现。在市场的刺激下,可以说一天一个变化。对视各方面的变化,应当说,我们的戏剧还在相当程度上以不变应万变,或以小变应大变。某些作品似乎也曾做过这样的创新或者那样的探索,但严格讲来,这种创新与探索还称不上是根本性的、观念性的。放眼全国的戏剧创作,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戏剧态势已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呈现出一种锐意创新的势头。回眸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迎头赶上。
  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观念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已无法完全使当代人遵从和就范,民主的空气则愈益浓烈。新的时代必然呼唤新的文化艺术。然而,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戏剧却没有及时地更新自己,跟上前进的步伐。反而在不经意之间从艺术的中心位置被抛向了边缘。例如本来已走进都市的戏曲团体,却不得不再回到农村去寻找市场,这个回归是悲哀而无奈的。然岂不知农村的市场也在变,如今农村的年轻人也在追求着新型的文化消费。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就是在农村,又怎能长久地占据市场?面对戏剧的这种境地,除去客观因素,我们确实得认真从自
  身找找原因了。是不是我们的文化视野狭窄?是不是我们的生存技能单一?是不是我们的观念陈旧?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要认真地传承和保护的,但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可以交给专门部门去研究去处理。我们大多数的戏剧工作者应该用一种新的时代眼光、新的思维去研究市场,研究本世纪观众对戏剧的选择兴趣,审视、挖掘、发现当代戏剧艺术繁荣的新支点。同时必须丰富我们的表现手段,变换我们的运作方式,努力践行“三贴近”,创作出更多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这才是最要紧的工作。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抱残守缺是没有前途的。
  (二)关于题材
  以往的岁月里我们的舞台艺术比较偏重于重大题材的创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全国文化艺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比如秦腔眉户有《千古一帝》、《西安事变》、《空海在长安》、《二虎守长安》、《西部风景》等,话剧有《轩辕黄帝》、《艰难时事》、《毛泽东的故事》、《白居易在长安》等,歌剧有《张骞》、《司马迁》等,舞剧有《长恨歌》、《秦俑魂》等,这体现了我省的一种文化优势,是可以引以为荣耀的。然而今天,随着社会变革的迅猛发展,人们渐渐觉得,直面当代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剧目似乎少了些,直面人生、解剖人生的剧目似乎少了些。因此,当话剧《又一个黎明》出现在三秦舞台上的时候,顿时引发了一片惊喜。这个剧给我们的启示无疑是多方面的,而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是一个看来很小的题材,却映照出了那么深刻的人生哲理,每个观剧的人看后灵魂都会有所触动,引起自省和深思,这就很了不起。它的社会效应和那些重大题材相比毫不逊色。
  当然,重大题材的创作依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同时我们希望艺术家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当代普通人的生活,投向当代人的追求和情感,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只要写得到位,市场将会向您敞开大门。这无疑是一片极为广阔的天地。另外,写重大题材,也切忌主题先行,切忌跟风投机,以今天某些人的短期需要、是非观念来判断历史的是非,营造价值取向,切忌搞那种形式大于内容、舞台技术超过创作、舞台创作超过文本的事情。
  另外,从贯彻戏剧”三并举”的角度讲,对传统戏曲的开发、改造、利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陕西的传统戏曲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现存的剧目文本据说有八千余种。这是一笔了不起的财富,应该说我们对它的利用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留下了很多遗憾。我们陕西既然有这样一个宝库,就应该设法充分利用,长年压于箱底不仅不能发挥繁荣戏剧创作一个方面军的作用,而且严格讲也是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翻箱底的事情总得有人来做,总得有有识之士来做。而且传统戏改编这件事做得好,将会有极大的市场效应。当然,整理改编好一个传统戏,并不比新创剧目来得
  容易,你首先要清楚地分辨这个戏的价值取向,要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要善于汲取精华,弃除糟粕,并且与现代审美接轨。这项工作首先检验的是我们的观念。所以树立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观念更新了,旧的东西也可以翻新。观念陈旧了,新的东西也会处理得毫无新意。观念更新了,我们所面临的题材将会更广阔。对传统戏的改编整理,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删繁就简问题,而是一种再创造。借用一种传统的躯壳,传达对当代人生思考的内核。如果搞好了,其价值并不比新创剧目低。这也是一种挑战,我希望我们的院团里能有同志投身到这个事业中去,在这一领域搞出精品,以填补我省在这方面长期以来欠缺精品的一个空白。
  (三)关于学习    
  要繁荣创作,要以新的风貌丰富我们的舞台艺术,加强学习将会产生很大的推动力。加强学习,一是要走出去,多观摩,从别人们实践中学。二是要静下心,认认真真地读几本古今中外的好书,用新的文艺理论武装自己,浮躁是不行的。没有新的、正确的理论指导,创新自然迈不开大步。
  前面我们说了,今天的观众对舞台艺术已经有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文艺工作者的审美情趣不能落后于观众,而要走在广大观众的前边,要想得更深,想得更开阔,才能写出好作品。这需要知识的支撑,这里包含着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文艺学等诸多门类的知识。艺术创作要适应新的时代:光靠原来的那点感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文艺管理人员不但要学习哲学、文艺理论,增强自己对艺术作品优劣的辨别能力,还要学习、熟悉艺术实践的各个环节,要学会和有个性的艺术家交朋友。文艺的繁荣,归根到底依赖于作家、艺术家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内行管理人员的人性化运作将会推动这种积极性、创造性的产生勃发。同时、我们的管理人员不能只这生产,不管收获,还要下大功夫学习市场营销。
  我希望同志们不要枉自菲薄,要以乐观的态度,通过学习、思考,多学一些当代的新知识,多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尽快地充实我们自已,满怀信心地去干,舞起艺术创作的龙头,做大文化产业这个大蛋糕,从而推动我们文化艺术事业的长足发展。
  (四)确立“以人为本“的创作观念
  “以人为本”是一个大的思想概念,其核心就是尊重人、爱护人。在我们文艺界应当倡导一种尊重主创人员,爱护主创人员的风气。各级文化部门领导要主动和我们的编剧、导演、演员、作曲家交朋友、做知心朋友。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而且要尊重他们的艺术选择及探索。尊重他们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在关心和尊重中达到志同道合。从根本上说,当今文化艺术界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高水平的人才就没有高水平的艺术作品的出现。主创人员特别是编剧所从事的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导演、演员作曲,舞美等行业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艺术创造的。基础不牢,这些所有的艺术创造都会付之东流,以往,这样的教训是不少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编剧的工作最需要得到理解。一个剧本一出炉,编剧就被推到了“被审判席”上,他要虚心地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哪怕是那些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的意见。一个戏演出了,人们不太满意:最容易说的一句话就是“剧本有问题,不成熟”。很少有人去深刻理解编剧的难处。近年来,从事编剧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深知其难,改从他业。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试想我们一个庞大的演出系统,基础工作没有人做了,我们这个系统的活力还能维持下去吗?所以我们各级领导都要把眼光放远一些,真诚地爱护我们的作者,实实在在地关心他们,理解他们,鼓励他们。我们首先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爱护创作队伍,关心创作队伍,理解创作队伍,从政策上倾斜创作队伍,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此外,“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深入到我们艺术创作的整个程序中。这就是要以浓浓的笔墨去关注人、理解人、描述人、塑造人。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没有好的、生动的艺术形象,文艺作品最终不能成立。长期以来,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及过分强调戏剧“高台教化”的作用,一些人对艺术功能的认识铰为片面,简单地认为只要配合了政治运动,宣传了好人好事,表现了某个政策带来的社会变化,就完成了戏剧的任务。其实戏剧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譬如还有一个更为宽泛的认知功能,那就是人类需要通过戏剧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和自我愉悦。它最能直接地宣泄人本身的喜怒哀乐。我们的艺术作品应该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关注社会变革下人的情感和命运,关注人类普遍的情感。而不是仅仅只关注事件本身,那种题材、手法雷同的现象便不会发生。
  (五)关于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已经实施两年了,今年陕西一台话剧《又一个黎明》初选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奖活动,而是推进舞台艺术精品生产的创举,是繁荣舞台艺术的重要举措,是倡导大家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促进我国文艺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颇具艺术实力的戏剧大省,陕西的舞台上理应跃动着舞台艺术精品的身影。为了在这一工程中取得佳绩,去年我们就结合全国的创作态势和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着力打造“一戏一歌一舞”的战略目标,(即一台戏曲(包括话剧)一台歌剧、一台舞剧)以求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天,我们再重申这一目标。不论是省直还是市属艺术表演团体,只要是有条件的单位,都应有这个雄心壮志,都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工程,奋力创作,力争推出精品,跻身其间。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打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与实施“五个一工程”结合起来,也要注意同创作适合国际交流对外演出的剧(节)目结合起来。真正的舞台精品,是可以做到异地共赏,异时共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作出舞台艺术精品,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能够取得多方面的回报。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绝非只是少数院团的事情,实施这一工程,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精品生产固然可以催动舞台艺术的普遍繁荣和全面发展,而另一方面,精品生产又必然是以大量优秀剧目为基础的。因此,市属院团、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院团不仅能够有所作为,而且也可以大有作为。
  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一项复杂的、长远的系统工程。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艺术规律。首先要注意题材的选择和策划。对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而言,选择题材是大事情,是精品创作的第一步。当然,题材千万不能直接变成观念选择题材也不能陷入题材决定论的怪圈。但题材选择确有功利性的一面,对整个创作能否成功有一定关系。陕西的题材选择路子很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汉唐雄风、李白、杜甫、司马迁;革命圣地,华夏摇篮,西部大开发,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应当用好这份宝贵的资源。第二,要狠抓剧本创作,把一剧之本的剧本扎扎实实搞好,这里除了作者的努力外,抓好剧本论证这一环节也很重要,剧本论证要分层次,在院团内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由省上组织专家进一步讨论。对那些确有基础,很有希望的剧本,还要在全国范围对光。尽量做到心中有数,较有把握。对不成熟的剧本,不轻易上马。剧本改不好,坚决下停步。同时,在策划和创作中,从一开始就要有市场意识,搞准定位;明确主要服务于哪一类市场群体,做好市场调查和预测,找准观众群,力求同国内外观众接轨。对每一部作品,都要进行投入产出研究。再者,作为一项工程,自然也要强调其他环节。二度创作,不仅要出新、好看、感人,更要在具有震撼力上做足功夫。舞台装置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避免一味追求大制作,也要注意达到剧本规定情景的舞台呈现要求。总之一句话,要按照艺术规律,做到制作精良。
  实践证明,只有有实力的院团,才能打造出艺术精品;只有营造良好的艺术条件和环境,才能产生艺术精品;只有具有高度管理水平和动作能力的院团,才能孕育艺术精品。反过来讲,艺术精品的生产,也能促进院团人才辈出,更具有艺术实力,全面提升院团的创作条件和环境氛围,大幅度增强院团的管理水平和动作能力。我们希望抓住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契机,用几年时间,通过舞台艺术精品的创作生产,推动我们陕西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和进步,全面提升艺术水平和创作环境,营造出一批名剧、名团、名艺术家,逐步形成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品牌,从而真正实现戏剧强省的大目标,这个目际很诱人,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要有信心,更要付诸巨大的努力。
  出处:当代戏剧. 2004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