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锲而不舍追求雅美秦腔


  时代变了,科技发达了,广场艺术进入现代化装备精良的剧场,电灯替代了煤油灯,舞台用上了高科技的产品,如胸麦、功放、监听、卡座、VCD等等。一切的一切与观众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的提高紧密相连,同时也促使我们必须向雅美的艺术境界迈进。作为新一代秦腔舞台表演艺术的从业者,不仅应继承发扬本剧种那激越昂扬、高亢雄浑的风格,而且还应不断开掘秦腔艺术缠绵悱恻、柔媚婉约的特点,追求雅美化。粗犷是一种风貌,粗犷是艺术的另一种资质,粗犷若是“艺术的”难道就不“雅”不“美”了吗?显然,这是一个误区。一切称之为艺术的,无论是粗犷的还是细腻的,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听觉的还是视觉的,时间的还是空间的,都是以“真善美”相统一,互为依托的,而美应是最高境界。无论经验论美学或唯理性美学,都承认“美”需要通过“真善”为其架起一座桥梁,以通向“美”的彼岸。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对此都有宏文巨著,都有精辟的论述。
  雅美并非是排斥剧种为时代所倡导的单一风貌,追求雅美,只能促使人们对单一风格作出理性的思考。作为中国戏曲鼻祖的秦腔,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支撑它的生命力的应是内含浓烈的雅美因子。
  中国戏曲舞台表演艺术,它的舞台呈现是以“形式美”为核心的,而形式美又是以程式化为依托的,程式化是有规有矩的。正是这种“一套程式,万千变化”,使戏曲舞台百花绽放,争相斗妍!而戏曲表演的精髓,却和诗相仿,不在叙事,而在抒情。故事本质是人与人的性格矛盾和心灵冲突,所以演故事在于“演人”,演人在于“演心”,不演人就没有表演艺术本身,演人而不演“心”表演艺术就没有了什么意义和价值。戏曲表演艺术抓住了这个艺术精髓,不但把抒情作为表演的生命线,而且集中一切力量要让它在艺术上强烈地闪光——把中心集中到刻画人物的精神活动和精神境界,把它强烈而优美地抒发于众,使人既感受到精神的震动,又得到诗情画意的陶冶,这样的表演艺术才是雅美的。当然这也离不开以程式为依托,以形式美为最佳呈现原则的中国戏曲舞台。可以说是人间百态,天上地下,神仙鬼怪,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川花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都被糅合进去,赋以血肉并形象地展现出来,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自然的,原生态的,一经程式化规则的规范,便被赋予了“美”的因子。如以舞台上表现的“死”为例:戏曲舞台上都将其表现得那样不同,无论是身亡、服毒,无论好人、坏人,无论凄美、壮美、丑美,总而言之,在程式化的依托下,在锣鼓经或弦乐的配合下,个个都表现得那么“千姿百态,各俱其美”。这种美,应是雅俗共赏的,是建立在“四功五法”中规中矩基础之上的美,这种美少了些皮毛,少了些粗浅少了些歇斯底里。《火焰驹》、《三滴血》、《玉堂春》、《打柴劝弟}、《激友》、《探窑》等剧,当属雅美秦腔剧目的典范。在这里有一种现象值得深思:同一剧目,不同演员的演出,大不一样,后辈演员怎么也达不到创始者那种程度。戏虽演了却总是与苏育民、刘敏中、肖若兰、肖玉玲等这些老前辈差了那么一段距离。难怪观众评价说:现在的演员条件不错,戏也演得可以,但是比起老前辈们还差了一大截!还有更为苛刻的评价说:“去世了的,就去世吧!活着的,还是谁的戏,谁演吧!”画对这些评价,一个头脑清醒并有极强事业心的青年演员,应更加努力,刻苦锻炼,寻师访友,慎密参悟,深层探讨以缩短与先师们的差距。可惜的是一个时期以来,有此后学者,错误地把这种距离,误认为是问题出在剧本结构、舞台调度、唱腔旋律展现甚至台词安排、服饰化妆等方面,于是就以改革者的雄心,加以“创新”,东拼西凑,乱加涂抹,把一出经曲名剧“改”得支离破碎,“革”得面目全非,“创”得遍体鳞伤,惨不忍睹!更有甚者,到此还不却步,大有“革”不出一顶时髦桂冠,誓不罢休之势!痛兮!这种急功近利的“创新”趋势,既失去了时尚的单一定势,更与雅美相去甚远,这种现象应使“盼人眼目”者戒!没有见过的不要随意否定,不懂得的不要轻率反对。艺术是严肃的,科学是严谨的,认准“欧、柳、颜赵”,分清“真、草、隶、篆”,练好“点,横、撇、捺”,中国的传统优秀艺术精神是相通的,追求雅美秦腔,是我们年轻一代的重任。浅层次理解,从业者首先必须规范,其次要有行当,然后在戏剧的规定情景中塑造出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追求雅美秦腔,我愿与同辈共勉。
  出处:当代戏剧. 2004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