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透析民族打击乐『语汇』的运用——点评小哑剧《老两口的故事》伴奏音乐






  双人舞蹈幽默喜剧《老两口的故事》(以下简称故事),是反映老两口在一个深夜,都想为自己家里的“责任田”多出一点力。多干点活,但双方又都不想惊动对方,唯恐对方发现自己的行动,于是相继趁对方“睡熟”之时偷着出去到“责任田”里劳动。在劳动之中双方又无形中彼此相“撞”,碰到一起,知道了彼此是同出一辙的想法后,忍不住相互埋怨、相互指责。经过絮叨之后,两人又你帮我,我帮你,同心协力,克服困难,愉快地干完了活儿,高兴、舒心地笑迎晨曦的朝阳,笑迎新的一天到来。
  《故事》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该“剧”的伴奏是用中国民族打击乐,主要乐器有高低音木鱼、牙子、大鼓、双云锣、高低音鼓等。这简单的组合,非常巧妙地与舞蹈动作有机配合并给人许多的遐想和启示,也使我们从它的伴奏之中看到或想到我国民族打击乐在不同的情节和故事环境中给人以独特的“语汇”启示,并通过它的各种不同的音色及音响节奏给人以多方位的遐想,把我们带入到一个神奇的、五彩缤纷的打击乐“王国”。
  下面就《故事》的几个主要片段及人物情节,来认识理解民族打击乐在其中的表现及给观众的感染力:
  在《故事》中出现几次的大鼓演奏,开场以弱奏出现,一下就把人们带到一个“寂静的深夜”的特定环境,而这里也不难使人听到更鼓的意思,犹如人们常说的“深更半夜”。在中场时,两位老人在劳动中无意将两把锄头碰到一块,这里大鼓f p的急促滚奏,很快又把听众引到惊吓之中,使人很快就想到了剧中人心里的潜台词:“咦!怎么回事……”同一大鼓演奏,同是滚奏技法,前面pp的弱轻滚奏的演奏,和中场的fp滚奏演奏,就表现出不同的内涵,给听众不同的感觉。
  在运用大鼓或排鼓的压击(闷击)演奏技法上,该剧随着剧情出现了几次,也是使用较多的表现演奏手法开场,两位老人各自偷偷地都想趁对方睡熟之时去“责任田”干点活儿,所以都特别小心翼翼,生怕对方发现自己的行踪,生怕惊动对方。这时的节奏是配合演员的神情动作设计的,它的节奏是:
  这段音响,使观众一下就理解老人各自偷开门的不同神情,仿佛很形象地听到了木门开启时,上下门顶、门墩转动时相互磨擦的干涩声音。
  又如,两位老人各自在挖地的过程中,它的基本节奏及演奏技法是:
  正拍先是共鸣的演奏音色音响,随即马上左手压住鼓面,右手用鼓槌击鼓面,击出上谱节奏;而左手在压住鼓面同时向鼓边移动,使低音区域向高音区域行进,很形象地给人以动感之律;而紧接着又以左右手鼓槌压击高低音不同两个鼓,使听众又很快就想到或看到两位老人的夸张动作及用锄头挖土疙瘩的劳动动作。
  又如在老太太的锄头被小石头或小树根之类东西蹩住时,几次都拔不出来,在这里也采用了压击鼓面的演奏技法,而这时是强力度重复了几次,以示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再来;你不成,我来,一个人不成,咱们俩共同协力,非要战胜这个“绊脚石”。最后,终于成功了,而且由于用力太猛,在惯性的作用下,两位老人摔了个屁股礅儿。这时两人一对视,马上伴随着一声清脆悦耳的方锣声,好似穿透了二老之心,也穿透了观众之心,使人们感到两位老人的可爱及幽默,也感到二位老人相互体谅、爱护、关心的浓郁生活气息。两位老人对视之后,这才发现了对方,然后都不约而同地从心底里发出了会心的畅笑,而笑声随着高低音鼓的压击时而快、时而紧,由低音区到高音区,由高音区到低音区的反复压击、按击、抹击交替使用,使观众通过这种仿人笑的音响效果和表演者的相互配合,看到并具体感觉到两位老人酣畅淋漓的舒心大笑。笑声震动了两位老人的心,震动了大地,震动了自然界,这时舞台天幕中央出现了“太阳公公”一副笑容可掬的慈祥面孔,使人感到老人们一夜的辛劳都被笑声所化解。看到这里,听到这种音响效果的同时,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舒心和欢愉。   
  再如《故事》的中场某节,当两位老人都发现了对方时,这里出现了以高、低音两个木鱼所奏出的节奏代表两位老人的性格,牙子则是按正拍节奏击打,谱例为:
  先奏一遍高音木鱼,再奏一遍低音木鱼,二者交替出现,低音(也称大)木鱼演奏时在速度上略快以示老汉的性格。这一组基本节奏音响的出现和剧情人物的表现,使我们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内涵启示,让人很容易感觉到两位老人在善意地嗔责对方,好像说:“你为什么偷着出来,不告诉我……那个也说:“你又为什么也背着我,出来也没告诉我么?……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絮叨指责,使我们感觉到二老的善良、厚道,感觉到两位老人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的深厚感情。    
  另外,我们也看到从《故事》的演出形式上,编曲者也改变了人们常有的观念,把表演与伴奏同时展示在舞台上,使它们各自都发挥其艺术表现魅力,相互刺激,相互交流,并通过默契的配合,彼此起伏的表现手法及技法的展示,让观众耳目一新,为之一振,使观众欣赏并融入到一个“立体”的故事人物环境之中,并通过这些各自的艺术展现,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别具一格的“品味”与享受。
  在《故事》中的伴奏也不只是像我们以往接触的固有伴奏,只是完成伴奏任务而已,只能起到一种烘托剧情、衬托演员的简单功用,而是让演员随着它的“语言”节奏变化,强弱起伏,以及各种击乐音色的交替变化,有时成为“主角”、“主唱”及“主演”,尤其是“笑场”情节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到民族打击乐有着它特有的节奏“语汇”功能,以及鲜明的启示功能,而它的“语言”功能是那么直接,便于人们接受、吸收,这与它有着很深很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分不开的。老百姓是很喜欢民族打击乐的,民族打击乐近十几年来发展尤为迅猛、普及;小到各地的村落、街道,大到都市,都有一批批打击乐社团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示着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这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民族打击乐的艺术魅力所在、潜力所在;认识到了民族打击乐的表现功能及“语汇”启示功能,从而也使我们更加热爱民族打击乐,更加了解和认识到民族打击乐的博大精深。
  出处:当代戏剧. 2004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