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形神相映功精艺深——浅析刘晓玲演出的《三上轿》


  《三上轿》是秦腔《假金牌》中的一折,是正小旦应工的重头戏,必须唱念做俱佳的演员才能演出水平来。过去,许多名家高手均演出过此剧,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晓玲演出的此剧,既有继承前辈艺术家精湛之处,又有自己创新的独特意境,二者珠联壁合,使崔秀英这个艺术形象立体感更为丰富,艺术效果更为强烈,使观众颇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之感。
  刘晓玲把具体的规定情境,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内心活动,台词后面的潜台词,语言动作的目的性把握得较为准确,因而唱腔的语言基调符合人物性格和当时的心境,声调的昂扬、顿挫、起伏、跌宏,紧扣着人物情感发展的脉络,同时,又注入了自己饱含真情的审美创造。“二爹娘且安坐儿有话讲,待媳妇我拜过二老爹娘……他怎知崔秀英报仇为重,那怕你张府里火烧油烹”,这近六十句唱词是《三上轿》这出戏里的核心唱段。刘晓玲以“慢板”、“二六板”、“双锤”、“垛板”的层次递进法,采用多种音调,唱出了崔秀英处于生离死别的非常境遇和决意舍身复仇的凛然气慨。在这里有公婆媳妇之间的人伦之情,有夫妻之间的恩爱之情,有人间母爱之情,有熊熊燃烧的复仇雪恨之情。安慰二老,深沉有致;怀念夫妻恩爱,情真意切;埋怨结识张贼,怨而不怒;难舍姣儿,悲痛欲绝。真可谓悲悲戚戚,如泣如诉,字字铿锵有力。特别是其中穿插的“到今日呼天不应哭地不灵”一句,“应”和“灵”两字的拖腔运用,凄惨悲痛震人心弦,感人肺腑。当第二次要去上轿时,猛听见姣儿的啼哭声,崔秀英心痛欲裂,内心痛楚达到了顶点,刘晓玲运用放开声音的“垛板”色调加以表现。最后一句“这笔冤债要你清”的长拖腔,更把崔秀英寄希望于儿子报仇雪恨的满腔殷望,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三次上轿,刘晓玲运用低沉的“尖板”,唱出“三次上轿忍着痛;怒火烧在胸,此去前程是险境,冤家窄路定相逢”最末四句。唱“痛”字字放开,而音藏内;“胸”字喉音喷出,落于鼻腔共鸣;“境”字轻轻吐出;“窄路“满口而出:“逢”字则以拖腔终结。刘晓玲正是这样巧妙地统一了“声”和“腔”之间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关系,形象地表达出崔秀英内心的无比痛苦和复仇的坚强决心。    
  “动之于内,形之于外”。气在表演上,刘晓玲努力追求形神相映的境界。随着剧情的发展需要,她多次恰当地动用哑示表演动作和抖袖、甩袖的技巧,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增加形象的美感,把人物内心涌起的悲痛和仇恨怒火渲泄出来,使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她的每一台步、每一圆场、每一眼神、每一举手、每一投足,都是围绕人物心理活动来表现。同是上轿,三次动作却不雷同,各有千秋。第一次由于气愤至极,过分伤痛,神晕意乱,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前走去。当媒婆催促上轿声刚落,崔秀英怒火难平。猛以小走步,看见花轿,呆目凝视,随以急转身,抛出左右水袖,自己上有公婆,下有姣儿,怎么还会再上花轿呢……第二次抓住轿帘,听到二老惜别的哭声,崔秀英心碎颤抖,轿帘和水袖一起冲天抛出,然后左右翻身,利用水袖卷花,提裙双膝跪下,跪步急骤扑向二老深深三叩,表示出崔秀英惜别时的悲痛,对二老不忍离去,但又非得离去,用“垛板”藏声不藏字的说出“……速去它乡隐姓名,媳妇我今主意定,管教贼府血染红”的悄悄话,然后向前左转身,头顶水袖,节奏加快,小蹉步奔向花轿;第三次,崔秀英听见姣儿,撕裂心碎的哭啼声,全身颤抖,欲上不能,欲下不得,大角度的转身急扑向姣儿,怀抱姣儿唱出“这一笔冤债要你清”的叮嘱语。当媒婆再次催促上轿时,崔秀英背身双抛水袖,小步甩去,表示藐视张府的走卒。这是一次很精彩的水袖表演。甩出水袖,猛逮水袖,背身上轿凛然而行,在沉重的节奏中亮相收场。刘晓玲在这折戏中,通过水袖舞蹈表演,形象地提示了剧中主人公崔秀英的高尚品德和反抗精神。    
  刘晓玲塑造的崔秀英这一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和观众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是她吃透了剧本的内涵,再以较强的外部表现力,细腻地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准确地提示出人物的心理矛盾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取得的。然而谁都知道,所有
  的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本功底和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上。这对刘晓玲来说是数十年艺术实践的深切体会,对有志于学习秦腔表演艺术的青年人来说也是个有益的启示。  
  出处:当代戏剧. 2000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