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金枝》的原型 唐代宗和升平公主
屈超耘
《打金枝》是秦腔长演不衰的一折戏。说的是唐朝元帅郭子仪华诞之喜,别的儿子媳妇双双拜寿,唯独三子郭暧之妻——皇帝的女儿金枝不拜。郭暖生气了,打了妻子一顿,金枝女跑回皇宫状告驸马。谁知,其父母却颇为开通,不但不追究驸马罪责,反而批评了女儿。这个戏其所以久演不衰,除过情节紧凑、活泼,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位善于处理家庭矛盾的皇帝形象。正因为他不私其女,故尔更赢得了郭子仪父子的尊敬。
我从小就爱看《打金枝》,一直到今天,六十年了仍喜爱如初。不过,从前总认为那只是高台教化罢了,与真实的历史是无缘的。及至读了《资治通鉴》方知此事乃铁一般的信史:那个规劝、批评其女的唐王,就是唐代宗李豫,而金枝女则是李的女儿升平公主。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夏,皇帝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暧。暧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和征占回纥、吐蕃有大功,深受皇帝尊敬。“郭子仪入朝,上命元载、王缙、鱼朝恩等,互置酒于其第,一会之费至十万缗。”(《通鉴·224》缗,原是串铜钱的绳子。唐时,每缗串铜钱—千文,故也称一千文钱为一缗。招待一次郭子仪,就花销一亿多文钱,算得上十分豪华的宴席了。这还不算,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代宗李豫,甚至连子仪的名字都不叫,只尊称“大臣”。然而,大概是由于父母包办的婚姻吧,郭暖和升平公主结婚后并不和睦,常常拌嘴干架。司马光在描述其夫妻关系时,文字生动真切,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依乃父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不为。’(我父亲不屑于做天子)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耶!’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闺房之言,何足听也。'”从此以后,郭子仪父子对皇帝更加忠心了。
我常常这样想,这唐代宗李豫,既算得上一个优等丈人,亦算得上一个大政治家的。古往今来,凡有女儿的男人,无一不当丈人。可当得好不好,其中大有文章。大部分人,只从亲疏出发,女儿和女婿有了矛盾,只听女儿一面之词,一味责斥女婿。这样,家庭矛盾不但不能化解,还会使之加剧。唐代宗要是只有一般人的水平,听女儿说郭暧竟然讲他父不屑为天子,必然冲冠大怒,轻则赐其死,重则要灭九族的。在封建社会,万乘之尊的皇帝,是有这个权的。然而,李豫与一般皇帝不同,用他的话说“儿女闺房之言,何足信也”。一句话出口,干戈息了,矛盾化了。仅此一点,他就够得上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模范丈人,要评特别大奖,我先投一票。然,更使我佩服的,李先生乃一位大政治家。他是肃宗李亨的儿子,远在他爷爷李隆基天宝后时,大唐帝国因发生了“安史之乱”,国力大降。乃父李亨只当了几年皇帝, 重病中因宫内发生政变而死。他继位时,基本上接了一个烂摊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处理和权臣的关系,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于是,他精心设计、处理了威胁最大的李辅国和程元振,全面依靠郭子仪、李光弼等在朝外的将军们。应该说,他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暧,是一桩政治姻缘,是他从保帝位这方面考虑的。事实上,正是由于李郭联姻,才使得郭子仪更加可靠。可以这样想,当女儿告诉他郭暖讲的那句大不敬的话时,他的高明处就在于听后,认为“儿女闺房之言,何足听也”,轻轻把它放过。接着,他又安抚郭子仪,“在儿女之间还须要装点痴聋”,把三九天的冷冰,一下子就给化解开了。为什么郭子仪终其一生对大唐朝廷忠贞不二呢?因素固然很多,而代宗李豫善于用亲情感化人达到政治上的团结,不能说没有关系。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且莫说是“真龙天子”的皇帝不能触犯,就是那些比皇帝小得多的王公大臣,甚至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常常也是“太岁头上的土”,动不得的。对于这些人,我劝他们抽空看一看《打金枝》,看一看唐代宗是怎样对待触犯他的人的。世界上的天大矛盾,只要官大、权大的一方能够采取谅解政策,都会得到冰释的。从这个角度讲,《打金枝》不但是一折极富人情味的家庭戏,同时也是一折极具权谋的政治戏,只不过给政治权谋套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纱幕,使你觉得亲切罢了。
最后再说一件事,就是这个唐代宗李豫,对待女儿升平公主,一直很严格,从不护短。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为了扩大水利,朝廷下令搬掉白渠(唐时关中平原人工建造的渠道,为太白、中白、南白三渠的总称)支流上的水磨,升平公主家的两部水磨恰在被拆之列,公主面见其父,请求保留。李豫对女儿说:“吾欲以利苍生,汝识吾意,当为众先。”公主听了父亲的话,当天就把水磨拆掉了。这一点,也很值得今天的人说道说道。
出处:当代戏剧. 2002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