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戏曲舞台上的“接台”表演


  记得小时候黄河两岸的梆子腔剧团常有“接台”演出的盛况。这种演出多在庙会、集会、庆典活动中出现,又依“对台戏”形式同观众见面,回想其形式和内容,至今仍觉得十分有趣。
  为了搞好如此盛大的演出活动,领班长到处请把式、访名伶、邀乐师,四处求贤,日夜筹划,全力以赴确保演出成功。对台戏即请两至三个演出班社前来比艺献演,胜者有赏,败者必罚,人称此为“硬台口戏”,不同一般演出。有时,演出班社的胜败还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绅士、会长、名人和本社的群众之声誉,因而倍受各方重视。对台戏有“天明戏”、“不倒台”、“接台”演出之分。“天明戏”是指演出的班、社在第一晚挂灯必演“接台”戏,从此每早五、六时左右开演,直至晚上零点许,舞台上不能停演,演员、乐师等得尽情表演,连吃饭也得轮流进行。戏如不对观众口味,当场拒演,火速更换其它戏,演员们随时得准备数本戏才能适应这样的演出。另一种“不倒台”则从第一晚“接台”戏演出开始,一天24小时都得有戏看,风雨无阻,即使台下只剩下一个小孩甚至没有一个观众,班社也得照常演出,直至这个台口演出结束为止。各班社第一晚上各演几个折子戏,叫做“开台戏”,到了第二天早晨五、六点时分,“接台”戏正式开场演出。这回不是演本戏、折子戏或片断戏,而是参加演出的全体艺员在炮声齐鸣、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和戏曲“曲牌”“击乐”轻快的伴奏声中粉墨登场,排列出层次分明的露天舞台图案。随后,由派班长预先安排的顺序进行清唱、念白、绝活等表演,以显示每位演员的才华,让观众现场鉴定他们的艺术水准。对班社的演员阵容、乐师等还有戏具设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演出时“点把式”、“点戏”打好基础,这实际是一次艺术大检阅。
  “接台”依演员性别、行当分为两种:男“接台”是指生、净、丑、末等角色;女“接台”是指小旦、老旦、花衫、彩旦、青衣、武旦等行当。演员在“接台”中可大显身手,把自己的杰作当场亮相,让自己的艺术造诣深深地扎根于观众心目中。当然,“天明戏”、“不倒台”都得有“接台”这一演出盛况。
  最后的“绝活”,由武行们进行表演。这时场上空空,有耍手帕、耍盘子、吐火、玩锏、舞剑、云帚、麻鞭、钢叉、铁圈、髯口、甩发、翎子、水袖、流星等不同门类的技巧表演,随之又有串飞脚、串旋子、吊毛、滚背、背包、三口挡、五口挡、九口挡、十三口挡、混战等等。同时又将摆阵势、立牌楼、抵角、面具、竹马、旱船的“杂耍”结合在各种各样的造型中,引出了“翻、腾、跳、滚、转、扭、跌、扑”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功夫展示。在观看群扑虎、出场、拉提、折腰、蛮子、启火带炮的串小翻、串前扑、连提等精彩表演时,观众有的看得目瞪口呆,有的连声喝彩,顿时,台下的鞭炮声、呐喊声、口哨声、掌声连成一片,为演出的成功而狂欢,对这种盛况深表敬意。不到一小时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永久的怀念。
  出处:当代戏剧. 2002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