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板胡的演奏技能


  板胡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丝弦乐器,它的特点是发音宏亮而有力,音色纯正优美,是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力的民族乐器,在我国各大戏曲剧种和民族乐队被广泛使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秦腔历史悠久,剧目丰富,是我国西北五地最为流行的地方戏,又是中国梆子戏的鼻祖,而板胡(又称秦胡)在其伴奏乐队(俗称文场面)中居于领奏位置,俗称头弦。笔者在专业剧团从事板胡演奏三十余年,深知板胡不仅在文场面中起着领奏作用,在与打击乐及演员之间还起着衔接、间歇和填充的作用。是其它任何乐器也替代不了的。当然,从演出整体来看,板胡对唱腔的伴奏作用最为重要,这就要求演奏者不仅要有熟练的技巧,而且要吃透剧本,领会精神,还要掌握演员的特点,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演奏效果,板胡演奏者要与全体演奏员深切合作,形成一种有机配合、相互默契的鱼水关系,以达到提高整体演出水准的目的。切不可过分突出个人,让伴奏高于剧情之外,损害整体演出的艺术质量。
  如何演奏好秦腔板胡?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板胡的技巧至关重要。
  人常说:“功到自然成”。这说明熟练的技巧只能来于过硬的基本功,是基本功法结出的硕果。对于一名板胡演奏员来讲,演奏的每时每刻,都是对个人基本功和技巧的考验,伴奏自始至终都是同步进行的。这样,唱腔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演奏者的弓法变换自然分秒难离。每出戏都有不同的人物,不同人物性格又有差异,在不同环境下情绪又有复杂多样的变化。为了表现出不同人物的各种心态,板胡演奏者应该把自己当作乐队的重点来对待,对自己要有更高更严的要求,才能带领好乐队全体演奏员做好全剧的的伴奏工作,收到理想的演出效果。否则,还算什么“头弦”呢?其实,也只有以身作则,当好“头弦”,板胡演奏者的基本功和技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摆正“伴”“唱”的正确关系
  板胡虽是主奏乐器,但在与演员的结合时,仍属“伴”而不是“主”(唱)。在这一方面,板胡演奏者一定要摆正“唱”与“伴”的正确关系,决不可以“伴”压“唱”,更不能喧宾夺主。在实际伴奏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比如演员的遗字少句,唱腔的高音和时值不到位等等,需要演奏者及时给予妥善处理,细心观察,采取恰当措施,以确保演出的流畅和准确,让观众得到满意的艺术享受。在伴奏中,要极力克服一些不良倾向,如单纯的卖弄技巧、出风头等。伴奏者发挥技巧,必须是从剧情的需求出发,背离这一原则便会“出力不讨好”,给整个演出质量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三、熟悉唱腔,把握好音准,广泛涉猎,知难而进。
  作为“领奏”者,要想为演员伴奏好唱腔,自己必须对唱腔的全部内容有透彻的了解,并且熟记于心,运用自如。不仅如此,就连音乐设计者对唱腔的某些特殊处理,以及传统唱腔与创新唱腔的变通和衔接,都务必牢牢掌握。这样,在结合演员的实际条件进行唱腔伴奏时,便能灵活驾驭,左右逢源,演员也会轻松演唱,情感和演唱技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演唱时.板胡演奏者对音准的掌握直接关系到整板唱腔的成败得失,板胡在演唱前的“亮音”,就是为给演员传递“音准”的信息,让演员做好准备,一开口就把音调唱准确。这一点,再有经验的人也绝对马虎不得,否则便会因小失大,导致演唱大失水准。
  作为主奏(板胡)琴师,遇到陌生的唱腔、陌生的演员、陌生的搭当(司鼓)该怎么办?我的体会是要全神贯注,认真对待,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我曾和易俗社的张咏华、研究院的贠宗汉、卫保善、李小锋等名流多次合作,均收到较好的效果。三十多年来,我一直担任所在剧团各种大型剧目的板胡领奏,得到戏曲音乐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四、协调好与打击乐(武场面)的关系打击乐(由司鼓领奏)在戏曲演出中是唯一自始至终贯穿全剧的演奏乐器,它除配合演唱外,还要承担配合演员表演以及创造适宜剧情的环境和气氛的作用。每一板唱腔中的起、转、收等都是在打击乐同文场的紧密配合下完成的。武场的鼓板与文场的板胡虽然都是各自场面的领奏乐器,但从乐队整体而言,武场的鼓板(鼓手俗称打板的)则不仅指挥武场面,就连文场面及舞台的调度,也均听其指挥,故要协调与打击乐特别是司鼓的关系非常重要。
  戏曲艺术一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些新的乐器正在不断加入戏曲的乐队,音乐创作和配器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可喜景象。面对这种形势,我认为包括秦腔在内的中国戏曲艺术,不要被纷然多变的外部世界扰乱了头脑,在今后艰苦的“振兴”跋涉中,既要保持民族传统,保持戏曲剧种的地方特色,保持民众艺术的品位,又要不断汲取各兄弟剧种和姊妹艺术的有益养份,丰富和充实自己,在创新中塑造新的自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出处:当代戏剧. 2002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