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创新更重要


  《探窑》是一出脍炙人口的传统折子戏,它描绘了相府千金王宝钏倍受穷困折磨时,母亲带丫环公院探望她时所表现出的又惊又喜又悲又怨的复杂心理和感情流程。在《探窑》的不同版本、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的演出中,一代代艺术家用她们精湛的表演和唱腔,塑造了风采各异的王宝钏形象。秦腔《探窑》尤以肖玉玲老师扮演的王宝钏深入人心,感人至深。在白水县剧团期间,团里排演《探窑》,王宝钏由别的同志饰演。每次在排演时,我就准时来到排练场,聚精会神地听导演给演员说戏排戏,其中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我都牢牢记在心里,回到家中,按照自己所记,一遍又一遍去唱去演。慢慢地,我将《探窑》的全部唱段、道白、动作准确地掌握了。就在那时,适逢肖玉玲老师去白水演戏,演的也恰恰是《探窑》,这真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那天晚上,我早早去了演出场地,在最前边找了一个位子坐下,等待演出开始。《探窑》是那晚的压轴戏,当《探窑》开始时,我的心砰砰直跳,说不上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我深知自己当时不仅是一个普通观众,而且还是一个准备“偷戏”的“窃贼”,想到那儿,我不由心慌胆怯。可是很快我就被肖玉玲老师的唱腔和表演所吸引,我的感情,我的思绪,我的一切的一切,都随着王宝钏去了,一幕下来,我已泪流满面。我是怎么回家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一走进家门,就趴在床上痛痛快快地哭了—场。
  自那以后,我便买了肖玉玲老师的《探窑》的录音带和录相带,孜孜不倦地跟着学唱学表演。大约过了六年时间,团里再一次排演《探窑》时,我便主动要求饰演王宝钏,团领导研究批准后,谁也没有想到,我会演得那么像肖老师,唱得那么像肖老师,他们说:“简直是肖玉玲第二”。
  我想之所以大家都说我像肖老师,大概是因为我抓住了肖老师演王宝钏时的三个特点。第一,雍容典雅。众所周知,王宝钏是相府千金,尽管她此时深处寒窑,穷困潦倒,但她决不同于一般的村妇民女。所以表演中时时处处要体现其高雅的气质和特殊风韵,把她的精神思想融注到全部的形体动作中突现出来,用眼睛去讲话,赋予每一个动作以性格灵气。第二,忠贞不渝。王宝钏对爱情的忠贞世代流芳,她的父亲嫌贫爱富,因女儿宝钏与贫苦男薛平贵结合而将宝钏赶出相府,宝钏为了爱情甘受清贫,寒窑苦苦等候十八春秋,这是多么值得赞叹和歌颂的品质啊!在《探窑》里,她用大段的唱词诉说了自己对其所做所为的无悔无怨,对父亲嫌贫爱富以及门当户对婚姻观念的鄙视。在唱腔中,既要把握好王宝钏的思想感情,又要考虑到她此时此刻所处的位置——女儿面对母亲,所以既不能温(如果温了,就突现不出王宝钏的性格特征),又不能火(如果火了,就不符合王宝钏的女儿身份)。因此,我在唱腔处理上,抓住深沉哀婉,刚柔并济的特点,并以此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三,桀骜不驯。王宝钏与父亲“三击掌”,与父亲恩断义绝,从此再不进相府门。面对母亲,她有说不出的酸楚,诉不完的苦水,可是正因为她倔强的性格,使得王宝钏始终保持着矜持和骄傲,尽管在母亲的面前,她也不低下那“高昂”的头。在母亲看到她窘迫的生活境遇后,母亲千方百计劝说女儿回府,劝女儿收下送来的米面银两,而性情倔强的王宝钏,为了让母亲走出寒窑,假说愿和母亲一同回归相府,可当母亲刚一出窑,她便将门关闭,跪拜母亲。在这一段中,我紧紧抓住宝钏倔强的性格特征,发挥秦腔旦角如泣如诉的声腔特点,配以细腻传神的表演,哀怨凄酸地表现了王宝钏对丈夫薛平贵的思念和对魏虎贼子的满腹仇恨以及骗出母亲,关了窑门时的无限伤心,使王宝钏清贫而不失端庄,刚烈而母女情深的性格得以充分表现。
  为了演好王宝钏,我不仅学习肖玉玲老师的表演和唱腔,以求形似,而且还认真学习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胡凤兰、胡芝风等的表演著述,并仔细研读唱词,深入体会角色,将不同剧种,不同艺术家的表演进行研究、比较,博采众长,去粗取精,补充创新,达到神似。古人说:“取德乎上,得乎其中。取德乎中,得乎其下”。就是说,单靠摹仿总不能超过前人,没有创造是不能发展的。肖玉玲老师的表演已经自成—派,颇负盛名,深受观众喜爱。可我通过学习、体验、表演、比较,总觉得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经过一番精心的艺术构思,我对《探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剪辑嫁接,使其外部形体和角色心理、唱词和声腔统一起来,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在戏刚一开场时,母亲让院公叫门,王宝钏不知何人,在窑内应道:“来了,来了”。可当打开窑门时,发现是母亲站在窑外。在肖老师的表演里,王宝钏见到母亲后,便唱喝场“一见娘面珠泪滚……”而我在处理时,心想王宝钏从未想到母亲会来寒窑看望自己,而此时此刻,母亲真真切切就站在自己的面前,这种对心灵的震撼肯定是巨大的。另外,她自三击掌后,再就没有见到母亲,眼见母亲一定是百感交集有惊有喜。所以我表演时,采用打开窑门,先是一惊,全场音乐来一个大的停顿,继而一声发自内心的大叫“娘啊”,扑向母亲怀里,然后再唱:“一见娘面珠泪滚”,这样既合情又合理,改变了打开窑门便唱显得突兀生硬的缺点。在与母亲的对话中,母亲看见女儿身居寒窑十分伤心,王宝钏说:“我叫叫一声母亲呀母亲,这是你儿自己甘心情愿,来此寒窑,孩儿我怨着谁来?”过去我在表演中,始终突现王宝钏倔犟的性格,而当我看到京剧《探窑》时,其中的一段(母亲问王宝钏病情如何时,王宝钏说:“只说是今生今世难见母亲一面,今儿见得母亲,孩儿的疾病便轻去了大半”,演员表演时,将身体轻轻一摇,表现了宝钏此时在母亲眼前的娇态)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将这段嫁接此处,采用滚白,将水袖一抖,身子摇了一摇,既表现出王宝钏忠贞,又表现出王宝钏在母亲跟前的女儿情怀。另外在唱腔上,我在继承肖玉玲老师唱腔特点的同时,对其也进行了一点有益的尝试性改造。
  宝钏为了让母亲拿走米面银两,假说要随母亲回府,母亲信以为真,走出寒窑,宝钏趁机关门,她唱道:“儿宁死不回你相府门”。这里宝钏与母亲有一段对唱:
  娘 你不送为娘心太狠,
  王宝钏 王宝钏跪倒送娘亲。
  娘 娘哭儿来头昏晕,
  王宝钏 儿哭娘来泪湿襟。
  在这段代板中,为了突现王宝钏此情此景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我将“王宝钏跪倒送娘亲”唱得哽咽难继,重音放在“跪倒”二字之上,而在“儿哭娘来泪湿襟”一句中,则一反肖玉玲老师唱腔的常态,将肖老师“三击掌”中高八度翻腔应用到“儿哭”两字之间,突现了王宝钏面对娘亲不能相送时的极度悲伤之情。
  正是因为我在继承中注意吸收、借鉴别的艺术品种,注意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和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所以我所扮演的王宝钏便成了众多王宝钏中的另一个。2000年我以《探窑》参加“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折子戏比赛,受到了来自全国专家评委的好评,荣获了优秀表演奖,该折子戏并获优秀演出奖。这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演员,继承是重要的,借鉴是重要的,创新是更重要的。
  出处:当代戏剧. 2002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