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观戏谈片


  近来借第七届中国戏剧节、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相继举行的机会,我比较集中地观看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品。戏剧舞台在步入新世纪之际,应当说是呈现出一种姹紫嫣红、气象万千的喜人情景的。不论是新创作剧目或是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也不论是搬上舞台剧目的总体数量还是足以吸引打动观众的作品内在质量,都有了一定的增加和提高。特别是那些堪称精品的优秀之作,一方面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上日臻完美,另一方面它们大步走向市场,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青睐和欢迎。这一点,可以从上述艺术节的演出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通过对一些戏剧的观察与思考,我们也不难发现和找出当前戏剧创作仍然存在的某些不足和症结,进而引发我们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门径和对策。
  与时俱进的重大题材富有感召力
  在南宁的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上,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基石》,引起全场观众强烈反响,不少人为之淌下热泪。这出剧通过讲述任弼时同志在一段历史时期的几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借助一个鲜活的视角凸现了任弼时崇高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从而颂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宗旨与信仰:基石不在显眼的地方,却默默地承载着整个大厦的份量;基石无需靓丽,却有着深沉的坚定和如磐的刚强。托起共和国大厦的基石,融化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风骨与血肉;浸透着几代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汗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该剧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以鲜活独到的艺术形式探寻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内心世界,讴歌了这位“中国革命的骆驼”终其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进而传递和烘托出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机地将值得缅怀的历史情怀与现实生活呼唤和追求的当代内容相互融铸,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在剧中得到了完全的体现和高度的张扬。思想深度与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被精心地用艺术的红丝线连缀在一起,深深地叩动着人们的心声,激发了舞台、时代、观众间的共鸣。
  把观众喜爱放在第一位
  南宁戏剧节受欢迎的剧目中有一台粤剧《紫金锤》 。从剧团的角度来看,承担此剧演出的是南宁市粤剧团,论其规模、实力、知名度显然不能同广东省粤剧院等大牌粤剧院团相比。然而,曾因执导大型壮剧《歌王》而获“文华大奖”的著名导演胡勖,牢牢把握住“将观众的喜爱放在首位”这一创作原则,保证了小团排演出了大戏、好戏。《紫金锤》从编剧、作曲、导演、排练等每个创作环节,都始终紧扣为观众服务的意识。在创作观念上首先就强调要让观众喜欢看,而是不是精品,能否参与全国性的戏剧大赛则是第二步再考虑的事情。有了这样的认识,这部戏自然豁透出不少吸引观众的亮点。一个是剧情好,剧本根据民间流传甚广的传奇故事整理加工而成。情节离奇,故事跌宕,而戏外戏,情上情,尤能打动人心,催人叹息。再者,戏的主题立意切中实际,全剧以洪灾为背景,突出了反腐败反贪官的主线,进而活脱出了这么一个真理:我们为官一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利益、为目标,欺天欺地不能欺百姓之心。毋庸置疑,这是老百姓所愿意看到的。至于在表现形式上更是对准观众的需要,看观众的口味下料,较为成功地把传统与现代通过戏与人生的置换而结合起来,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同。
  取材贵在独特,艺术重在创新
  几个艺术节上的成功之作,有不少首当归功于选材视角独特,艺术表现出新。粤剧《驼哥的旗》取材上异军突起,没有去描写大人物、地下工作者,而是寓重大题材于小人物的命运与视野之中,凭借一个小人物驼哥的故事,唱响了历史的厚度与真实。为了切合这样的主题,该剧又足以喜剧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出爱国主义的抒情剧的。喜剧的情节,喜剧的手法,丑角为主角,多方位的出新,博得了观众的喜闻乐见。四川省川剧院演出的川剧《都督夫人董竹君》,则辉映着现代质感和现代审美观点。著名剧作家徐棻毅然采用以老年董竹君的回忆时空和青年董竹君的现时时空为主线,形成一种过去和现在相呼应、相交织的复线。这种戏剧结构手法上的大胆创新,深化了人物思想,张扬了人物思想的现实意义。加之二度创作中,适当引进了音乐剧的艺术手段,在舞美、服饰、音响等方面力求与今天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相融通,从而成功地实现了“戏曲的品牌,音乐剧的包装”,较之往昔那种川剧“好看胜过好听”实现了新的掘进,达到了不但好看,而且好听的新境界。
  打通地方戏曲相通的门径
  地方戏曲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既是地方戏曲的优势,也阻碍着地方戏曲大踏步地走向全国。因为这里边的确有一个地方隔膜、互不习惯的问题。而地方戏曲要获得更大的观众面,有必要在打通地方戏曲相通的门径方面做足文章。新编古装闽剧《兰花赋》参加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被安排在柳州市演出。我们知道,福建话无论对白还是唱词都是比较难懂的,而这出戏连演两场,场场爆满,上座率高达110%,剧场在过道都加了座。有当地记者评述,柳州人看戏看疯了。而考察《兰花赋》的观众群,除了一部分是福建省的同乡会的会员外,其余的都是柳州观众。透视这种现象,是不是可以说明这么一个问题,即地方戏曲之间存在着相通的东西,地域、语言的差异并不构成地方戏曲相互排斥的要素。恰恰相反,只要我们寻找到地方戏曲相通的东西,并把它们表现得恰到好处,地方戏曲互相走进对方的领域是完全可能的。对视《兰花赋》在柳州演出的红火,借用该戏导演陈薪伊的话来说,就在于“地方戏有地方特色,也有地方隔阂,很多完全不懂闽话的柳州观众如此喜爱该剧,说明他们从剧中找到了与他们相同的、相通的东西”。从这一现象生发开去,对秦腔走出潼关,我们应该倍增信心。
  需要大制作,更需要大回报
  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大型京剧《中国贵妃》一炮打响。曲终谢幕,观众报以长达15分钟的热烈掌声。随后连续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天天满座,连走廊的加座都塞的严严实实,票房达到“满堂红”。4场演出下来,就收回了500万元的前期投资。《中国贵妃》引发的轰动效应,在剧坛掀起了强劲的冲击波,又一次提供了戏剧大制作应当也完全能够实现大回报的有力佐证。新戏创作既不宜一味地提倡大制作,也不能简单地反对大制作。是否大制作,要从艺术本体的实际出发。问题的关键在于,大的制作务求大的回报,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是行不通的。那么,大制作如何才能确保大回报呢?《中国贵妃》的创作实践值得我们借鉴。这出戏获得成功一是因为该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既使老观众感到原汁原味,又使青年观众对它极具现代意韵的舞美、灯光、音乐等萌生兴趣。这种将传统梅派京剧与西洋大歌剧“嫁接”起来,把史诗的意境、气派和传奇剧的情节、审美融于一炉,同时利用大剧院的先进设备、高科技的舞美手段,的确给人不一般的感觉。二是得益于多方联手,实现了文化市场的一次成功运作。千元一张的戏票,十分抢手,大剧院门口屡屡出现一票难求的情景。三是演出体现了文艺界大团结、大协作、大奉献的精神。演出阵容更是在近年的京剧舞台上所罕见,梅葆玖、张学津,李胜素、于魁智,史敏、李军三组演员分饰后、中、前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各组皆是强强联手、黄金搭档。近百人的交响乐队,60多人的合唱组,大歌舞、大风范、大气象,也足以勾魂慑魄,振人眉宇,爽人胸怀。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作就是这般令人叹为观止,那它的大回报也必然在情理之中了。
  “主旋律”作品也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新的历史时期对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正确把握。那种积极向上、科学健康、格调高雅、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主旋律作品,作为我们当代社会主流文化,肩负着影响和引导大众文化发展和文化消费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审视,主旋律作品必须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可,也就是说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真正将自己的使命落到实处。在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得金奖的《华子良》,不仅是主旋律题材的代表作,而且在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可、得到市场认可方面树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戏演到哪里红到哪里,两个效益都很显著。参加中国戏剧节的话剧《梅家小院》,在广西大学礼堂演出,令广大师生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哭声不断……女主角的经典台词“咱们只有想着别人,别人才能想着你”一时成了礼堂内外的流行语句。以这些剧作的演出实践为参照系,我们有理由说,主旋律作品与市场运作不是矛盾的,而应该是和谐的统一,应该并且可以有很好的人民性和市场经济效益。据国家广电总局剧本策划中心传来的消息,今后那种只追求大题材、大主题、大人物而没有艺术性、观赏性的选题将不予以审批。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产品始终关注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使我们的文化艺术生产始终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发展繁荣。影视作品这样要求了,戏剧创作亦当如此。
  放眼当前戏剧创作的实践,我们在看到总体繁荣的同时,不能低估“戏剧离观众越来越远,看戏的人越来越少”的另一种态势。真正要达到戏曲全面振兴,舞台持续繁荣,戏剧工作者任重道远,戏剧创作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艺术节看戏留给我们诸多启迪的同时,我们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收益,那就是只要我们努力做到戏剧以观众为本,拉近台上台下的距离,不懈地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达到和谐统一的好戏,切实促使戏曲的本质得到回归和进一步的提升,戏剧艺术仍将魅力无穷,风光无限。
  出处:当代戏剧. 2002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