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杨震风骨 永放异彩:《太尉杨震》创作谈


  数千年来的中华历史,锻铸了不计其数的仁人志士,至今光华犹存,映照后人。东汉中期的太尉杨震,无疑是一位品格高洁的历史人物,其道德文章,足为千秋典范。
  杨震是陕西华阴人,前半生以教书为业,桃李遍天下。号为“关西孔子”。晚年步入仕途,到东汉安帝时期,已位居三公,身任太尉。其时,朝廷腐败,贪官污吏与宦官外戚相勾结,狼狈为奸,举国上下,民怨沸腾。杨震不畏权贵,挺身而出,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深受朝野拥戴。同时,他本身也非常廉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堪为千古廉吏楷模。他的学生王密,由他举荐,做了县令,王密为报答师恩,深夜送他黄金十斤,杨震当场拒绝:“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曰:“暮夜无人知者。”(杨)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资治通鉴》卷四十九)杨震“四知”,由此声闻天下。《太尉杨震》正是根据史书的有关记载,在忠实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构思,使其能与艺术真实尽量和谐统一。
  剧本创作,首先是人物关系的设置。《太》剧中的人物,像国太王圣,杨震及其门生王密,都是史有其人,真名实姓。围绕这正反三个人物,又虚构了王密的父亲王谈,杨震的妻子杨夫人及其女儿秀娟。该剧中以杨震、杨夫人、秀娟和王密为一方,以卫圣、王谈为另一方。展开剧情,组织矛盾,紧紧围绕肃贪树廉这一主题编排结构,刻画人物。尽可能地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
  从情节上说,加强了虚构的部分。
  任何一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果仅仅按照历史记载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是注定要失败的。其原因在于,凡是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绝不是历史的教科书,它本身就孕育着创作的成份,换言之,即包含了大量的虚构在其中。《太尉杨震》一剧,正是本着这一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杨震这一人物的情节编织,就体现了历史真实与合理虚构的有机结合嫁接,以增强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杨震和王密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只是师生关系而已。《太》剧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又增加了一层翁婿关系。这样,杨震在惩处贪官王谈这一案件中,就增加了感情上的难度。特别是他的女儿秀娟,得知王谈一案要诛灭满门时,不能不想到她的意中人王密,不能不对王密遭遇的飞来之祸锥心泣血,甚至向她父亲提出无法实现的要求。这样以来,就使杨震处在十分为难的地步,甚而灰心丧气,产生了半途而废的念头,使剧情的波澜大起大落,收到了预期的艺术效果。
  情节安排,有赖于人物关系的设置。人物关系设置得是否紧密,直接决定着情节安排的成败。有鉴于此,《太》剧在人物关系和情节安排方面,作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
  王密这一人物,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后汉书》中没有他的专传,仅仅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提到王密送金被拒一事,他的生平不甚了了。在《太尉杨震》一剧中,我们根据剧情的需要,赋予王密这一人物比较复杂的关系:①他既是杨震的学生,又是杨震的未婚婿;②他同时又是《太》剧中贪官王谈的儿子;③他还是汉安帝乳母王圣单相思的意中人。这样,就在王密这一人物身上,把师生情、骨肉情、恩爱情和正义感交织到一起,使其成为《太》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对剧情的推进,对矛盾的发展,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杨震是东汉名儒,早年以教书授徒为业,誉满海内,良家子弟,争趋门下。他深知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因此,他为官以后,才能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在贿赂公行、世风日下的特殊环境中,洁身自好,独树一帜,充分体现了他的儒家风范。在《太》剧“拒金”一场,我们集中笔墨来描写杨震拒金的高风亮节。他恨贪官污史,自己首先不做贪官污吏,面对门生,言之以理,动之以情。绝不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故作姿态,遮人耳目。就是在鲜为人知的自家室内,深更半夜,面对门生,同样清白如故,表里如一。这正是常人不易做到的,也是杨震其所以为杨震,并深受人们敬仰之所在。
  肃贪树廉,古今中外的不朽话题,如今愈显其重要性。作为高官显宦,三令五申要求部下清正廉洁并非难事,而难就难在以身作则,自律律人,以己昭昭,使人昭昭。如果要求别人克己奉公,轻财重义,自己却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恨不得把整个地球装进自己的腰包。这样上行下效,要想世风清明,岂可得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命不从。”孔夫子的这句古训,在杨震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我们在“拒金”这场戏中,也注意到了杨震人情方面的刻画,并没有脱离实际去拔高他。杨震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人所与生俱来的人情,在他身上也同样具备。王密与恩师分别两年,进府拜望,携带些许礼物、也在情理之中。他知道杨震喜好文书,便带来赣墨十锭。杨震便欣然收下了。但一听说送来黄金百两,便顿生疑窦,断然拒收。这才是活生生的杨震。礼尚往来是有限度的,超越限度,就另当别论了,重金相送,虽然已超越师生之情,杨震拒收,正说明他不同凡响的精神境界。    
  历史上,杨震晚年除继续与贪官污吏作不懈的斗争外,他还花费了不少精力反对祸国殃民的宦官皇亲,连上奏折,进行弹劾。这在皇权起决定作用的封建社会,无疑是冒着身家性命危险的。即便是杨震,也同样不能忽略这种后果。杨震是一代大儒,不是莽夫。我们在《太》剧中,着力刻画了杨震性格的多样性。对于王谈克扣赈银,私征皇粮,他义无反顾地要绳之以法。然而,他还是顾及了亲戚情,亲自上门劝说,认真告诫,求其自首投案,从轻发落。直到王谈冥顽不化,他做到仁至义尽后,才决定下令缉捕,依法处置。当他知道此案涉及皇帝乳母王圣时,事关举家安危,他又顾虑重重,便想偃旗息鼓,明哲保身。我们在第五场有意设计了杨震思想的反复,旨在表现杨震作为一个鲜活的人的正常心态。当他得到皇帝乳母王圣祸害百姓,扰乱朝纲的真凭实据后,又勃然而起,奋不顾身,决心与民申冤,为国除害。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贪官王谈的后台、不可一世的当朝皇帝乳母王圣。
  《太尉杨震》一剧中,作为杨震的主要对立面王圣、王谈这两个人物,我们也没有作简单化处理,同样也顾及到了他们人性的一面,使他们尽可能地避免脸谱化和概念化。
  汉安帝的乳母王圣。据史书记载:“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而无厌之心,不知纪极。外交属托,扰乱天下。损辱清朝,尘点日月”(引文均出自《后汉书·杨震传》)。皇帝乳母如此目无法纪,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在《太》剧中,她私分皇粮,克扣赈银无恶不作。已有面首,还想把王密占为已有。王谈尽管想巴结她,得知此事后,心中甚为不悦。直到他亲眼看到皇上赐给王圣的金如意后,才痛下决心,牺牲儿子来换取他自己的更高官位。最终把他固有的一点人性丧失殆尽。
  王圣的纵情淫乐,实质是对社会的一种恶意报复。她也有骨肉分离、不堪回首的昔日遭遇。我们在《太》剧中,有意设置了王圣在酒后的一段大板唱词:
  酒后仿佛人仙界,
  似见亡夫把我接。
  情意融融难分解,
  卿卿我我话离别。
  酒醒后忆昔日哺乳太子爷,
  骨肉分离情惨烈。
  身在九重常警戒,
  如履薄冰心胆怯。
  十数春秋如长夜,
  才熬到小王登基的好日月。
  久违的欲望要宣泄,
  失去的加倍往回攫。
  谁若敢和我意捩,    
  定叫他弹指间刀下见血。
  我们其所以如此,还是本着写人性的艺术规律,让观众清楚王圣人性扭曲的历史根源。身为一个女人的王圣,她年纪尚轻就被迫抛子别夫,落入深宫,舍弃娇儿,哺乳太子,那种痛苦,是难以言喻的。夫妻离散,形同守寡,一个女人的正常性爱,就这样被剥夺了。多年在宫中目睹嫔妃们的明争暗斗,使她养成了阴狠贪婪的恶习。太子登基,她这乳母也要出人头地,极力攫取往昔失去的一切,而且要加倍获得。小人得志,心狠手辣,这就是王圣人性扭曲、性格发展的轨迹。
  东汉自和帝以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外戚乱政、宦官掌权、贪官污吏横行不法的特殊时期。到了汉安帝阶段,更是江河日下,腐败不堪。杨震适逢其时,迎刃而上,坚韧不拔,自有划时代的意义,并光照后人,千秋不灭。然而,正因为杨震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强大的统治阶层,他单枪匹马、孤身奋战,就决定了杨震难以避免的悲惨结局。据史籍所载,杨震由于受到汉安帝乳娘王圣、国舅耿宝、宦官樊丰的联手迫害和诬陷,汉安帝亲自下诏,公然将杨震罢官。不久,外戚宦官恨犹未解,继续在汉安帝面前诽谤杨震,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汉安帝偏听偏言,再次下诏,将杨震贬回原籍华阴县。杨震接旨后,举家离京(洛阳),来到西郊夕阳亭,他心中悲愤难言,饮鸩自杀。“道路皆为陨泣。”终至汉安帝一代,杨震仍蒙冤九泉,安帝死,顺帝继位,“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乃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引文均出自《后汉书·杨震传》)。至此,杨震沉冤才大白于天下,并终得以平反昭雪。    
  如果依照历史的真实,杨震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太》剧若是过于拘泥于历史,以悲剧结尾,只能绐观众增添几许热泪,几多悲伤,这并非我们的创作目的。几经商讨,终于改成杨震处决贪官王谈、王圣的爪牙贾夫后,把王圣打入囚车,进殿面君,深受百姓拥戴。把思考留给观众。
  《太尉杨震》一剧虽已搬上舞台,并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开幕式上演,荣获“优秀剧目奖”,但我们清醒地知道,剧中还有不尽人意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值得庆幸的是,杨震这个陕西大地上的历史人物,终于站立在戏曲舞台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这是我们感到十分欣慰的。
  出处:当代戏剧. 2001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