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培育戏剧市场的多种途径


  如何培育戏剧市场,如何运用经济和艺术手段发展民族戏剧事业,创造好的效益,这是一个紧迫而又长期的课题。围绕戏剧市场的培育问题,笔者有以下论述。
  一、强化市场策划意识
  拓宽戏剧市场,首先要强化市场策划意识,策划离不开创新,戏剧走向市场的创新包括戏剧创作、市场培育、市场营销。
  1、戏剧创作的策划
  (1)为哪些人写戏?写什么样的戏适合他们的口味?怎样用创新的艺术形式去吸引他们看戏?策划者都应有个市场预测,至少应该有个社会调查,由编导提供信息,策划者才能作出决定。
  (2)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什么样的故事情节?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人物命运更能引起观众群体的喜爱?也是艺术创作与市场接轨的策划内容要素。  
  (3)选用什么样的演员(年轻的还是有名气的)?聘用什么样的导演?运用什么样的戏剧形式(歌剧、戏曲、话剧、舞剧、悲剧、喜剧)才使戏剧的市场更加宽泛?这是策划中的重要因素。
  2、市场培育和导向
  由于戏剧市场目前处在不健全的时期,戏剧市场的培育和导向就更为迫切。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应具备交换、价值实现、供给调节、反馈、服务等功能。但目前我们难以完全做到。所以戏剧市场的培育要在依靠文化人自己的同时,还要依靠政府和新闻舆论的引导。 
  戏剧市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戏剧人的不断创作演出形成的戏剧环链而逐步培育起来的。成都市的川剧演员签约制推行之后,戏剧市场就逐渐红火起来,演职员的收入也多起来,观众看戏的热情高涨起来,戏剧市场自然就红火了。这个戏剧环链的滋生,就是培育市场的灼结果。
  3、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首先有个网络问题。网络指省、地、县各级演出公司、各级剧场中心以及观众群。在政府统一协调管理下,各级演出公司或剧团营销部要大胆推销自己的或外来优秀剧目,占领市场份额,扩张势力范围,争回被电视、录像厅等其它艺术门类夺走的观众。市场份额的占有率就是剧团竞争能力的表现。特别是好剧目应抓住机遇长演不衰,真正把戏剧产品作为文化产业来加以实施。
  其次,市场营销要迫使剧团的体制加以改变,适应市场的机构要增设,不适应市场的机构要减掉。营销部要由懂市场有经营头脑和经济意识强的人来负责,要自己主动寻找市场。找市场与坐等观众有质的不同。找市场的过程就是培养戏剧观众的过程,在找的过程中与一些企业、公司联姻,不仅可以解决演出中必要的资金消耗,还解决了戏剧回归平民百姓的方向问题。
  二、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景为戏剧拓宽了广阔的国际舞台    
  经济的全球一宁体化趋势,为文化以及戏剧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了绿色通道。戏剧走向国际市场的成绩和效益,并不亚于杂技、歌舞、民间音乐器乐的佳绩。只要有好的剧目和好的演出效果,戏剧向外国人要效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1、在瞄准国际文化市场时,应该弱化戏剧作品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中的其它因素,突出戏剧艺术的精华,特别是戏剧中沉淀了数百年的表演技艺和传统绝技,以动作性和表演色彩为主调,加大娱乐性、观赏性和审美性。首先做到好看好听好玩,至少用民族的特色去吸引外国观众,包括服装道具以及相关的艺术手段,调动观众的好奇心和对我国民族艺术的进一步理解。
  2、要找好国外文化市场的经纪人或经济风险担保公司,理顺市场合同关系。按照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管理的规章制度办事,坚持经济效益和外交原则。
  3、戏剧出演国外,还有更广阔的前景。国家在制订“十五”规划时,把对非洲、美洲以及欧洲的对外文化交流作为新时期的努力方向。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把一批戏剧作品输出到国外。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文化产业和产品将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届时,“外国人演中国戏,中国人演外国戏”就会成为一种时尚,其间戏剧也会有更多的创新机遇。
  三、剧目生产市场化
  戏剧要形成市场,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1、文化市场呼唤剧团的新机制。剧团体制弊端已众人皆知,改革势在必行。用减少财政拨款的办法和“断奶”的经济手段鼓励剧团自行在市场中去求生存,可说是抓住了“本”。当然,这个办法只针对大面积的专业剧团。而对那些高雅民族艺术,财政仍然要实行补贴,所以,也不能搞一刀切。在演职人员的用人机制上,与全社会接轨,实行聘用制是一个“转制”的命脉。建立合理有序的演职人员流动机制是解放艺术生产力的改革方向。但是,作为剧团,建立一支最基本的演职人员队伍是艺术生产的可靠保证,流动太快,队伍散乱,剧目生产就会大受影响,这是艺术规律所决定的。
  在改制过程中,应按照五中全会精神,把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艺术创新作为市场分配的要素,制订出具体的措施。给那些在剧团艺术生产中作出创造性劳动的人以实惠。推行编剧优秀剧本拍卖或收购政策,以优稿优酬鼓励作者写出有市场回报的本子,推行以戏选角、以角定分、以分定质、以质定额的合同制。即演出一场戏,主角最高可拿到几百元,最低也可拿到几十元,一般演员几十元,鼓励竞争上岗,营造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
  2、艺术创作是剧团生存与发展的中心。剧团要围绕这一中心调整自己的工作,用特色剧目去赢得观众与市场。
  剧目生产应标新立异,别人搞鬼戏赚钱,我就搞现代专场;别人搞课本剧或小品专场,我就搞音乐剧、改革剧。还可以排演外国戏,大学校园就需要这种艺术。剧团应根据各自的创作实力和能力去寻找市场。优秀剧目有了市场,就会批准自己的方向,加上政府给予引导,舆论给予支持,演出场次就会增加,剧团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是最受欢迎的戏剧。哪些社会现实是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呢?从成功的例子里我们预测,一是反映历史与现实生活中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影响大的人和事,这种人和事能代表民族进步的力量,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二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变革中的重大决定对人的观念以及行为的冲击力带来的相关事件。三是社会热点问题诸如反腐倡廉、法制建设、住房改革等等。四是日常生活中凡人小事但见真情,表现亲情、友情、人情的人际关系的生活内容。五是生活中具有新、奇、怪特色的社会生活内容。    
  从剧目的艺术形式上来划分,我们认为,有创新特色的同样会受欢迎,会有广阔的市场。最近重庆市创作的《红岩》报告剧或称报道剧,就内容与形式作了大胆改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戏剧形式包括上演形式都可创新,人们看厌烦了剧场戏,又搞“小剧场”戏,小剧场戏看惯了,又创造广场剧。前年张艺谋执导意大利歌剧《中国公主杜兰朵》就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前修建了剧目所需要的戏剧广场环境,投入近亿元人民币,大制作,精制作,别出心裁地搞了广场戏剧,获得重大成功。该剧由中演公司在互联网上进行全球炒作,用高票价同样收到经济效益。
  艺术形式一定要强调娱乐性或审美性,强调大众口味和大众欣赏习惯,并可让观众参与剧情的演出。调动观众的情绪,也许这也是培育市场的创新手段。但到底哪种内容与哪种艺术形式才能有机地结合?这是编导们的事,不属本文论述范畴。
  四、精品在市场中的核心地位
  要使一出戏唱红大江南北,唱红国内国外,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把剧目的创作和演出搞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使之久演不衰,不仅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还要经得起文化市场的考验,人民群众才是最权威的评判者。因此,推广优秀剧目的巡回演出计划,确立精品剧目在市场中的核心地位,是文艺主管部门应该倡导的。在这个前提下,文化主管部门要帮助剧团疏通渠道,推广演出。在组织观众、引导观众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运用各种手段来促成剧团的优秀剧目大胆进入市场,接受文化市场的检验。我们无妨作出这样一条假设规定:一出剧目凡上演场次在500场以上给予10万——50万重奖,用奖励措施引导文化市场中的精品艺术生产,也是培育“精品”剧目的有效措施。用于奖励的资金来源,可由财政“税利返还”中的专项资金给予解决,还可提取新闻报刊、电台、电视台广告税中的3%用于此项经费开支。  
  出处:当代戏剧. 2001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1
  

您是第 位访客!